萬丈高樓平地起
         
──盧克宙居士談福智法人事業


編輯室整理


  法人事業,廣義而言,佛以來即便有之。許多經典中記述尊說法,國王大臣長者俱來聽法,呈現的是從上到下對佛法的護持、尊重。當時大眾置身其中,身語意與十善相應,從事的自然是「佛法」事業。

  時至今日,佛法逐漸陵夷,十善社會已隱沒,如何在末法中從事法人事業?眾生各有不同緣起,如何在不同立足點上踏實而行?日常師父高瞻遠矚,深思熟慮為弟子抉擇慈心及文教兩項事業,提供在家居士集資淨罪機會。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不管是參加廣論研討,抑或當義工、志工、職員,乃至只買把菜,送孩子參加讀經班都是。深廣而言,和合為主,誠信欺,社會若處十善,則佛法發展基礎既穩且固!

  佛法談的是緣起,所以師父指引我們一個方向,可是方向指出來以後,能夠呈現出什麼樣的相狀?那是我們眾生共同心力感得的業報。因此,我們所談的法人事業,一方面是師父的引導,另一方面也是所有的同修共同依著師長的理念開創出來的一個共業的結果。

  過去,我們一起努力的過程當中,每一個人開發他自己相關的領域,所以對於法人事業的理念,都只有個人認知的那一部份。由於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所以認知也不盡相同,這個相狀是必然的。經過這幾年,法人事業從師父心中的一個概念,漸漸呈現出具體的形式與規模,我想藉這個因緣,把各人心中的概念做一個整合,讓大家有一個共識以後,再繼續發展。

  在此時介紹法人事業,不是來為法人事業下定義,也不一定非是這個樣子不可,這是我們的業感出來的結果,以後能不能夠更進一步發揚光大,全看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以及每一個人的福報。

  我想分七個部份來介紹:首先談什麼是法人事業?第二,法人事業具體的內容;第三,法人事業在我們學佛的整個道次上面,居於什麼樣的位置?第四,回過頭來反問,我們真的需要法人事業嗎?法人事業真的有必要存在嗎?第五,有法人事業的勝利,沒有法人事業的過患;第六,既然是必要的,而且有這麼大的殊勝好處,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參與推動法人事業;最後,再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什麼是法人事業

  可以從三方面來看:從理論上,顧名思義,法人事業就是為了建立教法所成辦的種種工作及所做的種種努力。所謂「教法」,當然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或者說是宗喀巴大師的教法,因為我們的傳承是這樣下來的。但是如果僅從這一方面講,對很多人來說,其實佛陀及教法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已。所以我們可以再分兩方面來看,以寬廣的角度,也就是廣義的法人事業來看,既然是為了成辦建立教法所做的事業,那麼可以從上至下,用師長、佛菩薩做中心點,一層一層的看出去:佛菩薩到處弘法利生,是為了住持教法而做,也算是法人事業的部份;僧團努力持戒修行,乃至於有些人修行到某一個程度以後,到山洞裡面去閉關,是要讓正法住在世間,所以也是法人事業;甚至於說僧團翻譯經典、迎請師長、培育沙彌等等,所做的一切事業,都是法人事業。

  師長一再強調,教法之所以能存在這個世間,必須要有十善的社會作基礎;所以在世間行持十善、護持三寶也是法人事業。再擴大範圍,即使沒有護持三寶的心,如果個人願意在社會上推行十善的事業,這樣對整個教法的建立具有正面互相增長的功能,也算是法人事業。所以我們要用非常寬廣的心胸、深遠的眼光來看這件事情,把心胸打開去包容、接納、隨喜這些法人的事業。

  而在把心胸放開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把心收攝回來,以非常務實的角度,用我們的意樂加行,實際上去參與、去造業。那麼,能夠實際參與造業的部份是什麼呢?以在家居士的身份來講,僧團做的翻譯經典、迎請師長、弘法利生,我們做不到,乃至於基督教弘揚博愛的精神、去救濟貧困,也不是我們要去參與的,這就是把心收攝起來。目前我所能參與的,是在師長引導的理念之下,為了建立教法所真正去做事的工作,以這種務實的角度來看,範圍就變得較小但很踏實。比方說,參加研討班建立理念、到法味餐廳、到各個農場、各種法會護持,還有,把師父的理念帶回家,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孝順父母,恭敬師長,然後帶到工作場合跟同事誠信相處,造就一個十善的社會,這些都是每一個人所能做的。總之,我們把法人事業的精神抓住就可以了,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去參與才是重要的。對別人,我們要開放心胸去接納;對自己就要掌握意樂,實在的去做,這才是重點。

法人事業的具體內容

  我們知道佛法講究的是造業感果。造業的時候,一定是內心的意樂跟身口的加行合在一起,內心的意樂是由知見建立起來,所以法人事業的內容,離不開知見跟實踐兩個部份。從進入研討班的第一堂課開始,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為了建立整個知見,認識人生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應該怎麼樣學上去,最後應該達到成佛的目標。所以不但要看書,要聽錄音帶,還要來研討,從研討班到增上班,透過種種的方法,希望把整個道次第的理念,在心中建立起來。

  但是如果只有這樣子,往往會偏於文字上面的認識,只是聽一聽、講一講,但是我們內心實際上不見得能夠去體會。所以師父又舉辦皈依、放生、浴佛等種種法會,在整個法會過程中,共同的心力影響之下,讓我們體會廣論所講的內涵。或者利用精進共修,把一切雜念拋開,讓心能夠靜止下來,去體會什麼是皈依。以上做的這一切,其用意就是希望從文字的了解變成內心的認識,讓我們的知見能夠更堅固。

  光知道是沒有用的,如果只有意樂,很難去造一個強大的業。知見穩固以後,還必須要「加行」,就是去實踐,也就是「見後起行」。所以,我們在師長的領導之下,創造很多當義工的機會,把對佛法的認識,用身心去做出來,這是屬於行的部份。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不外乎家庭跟工作,所以把所學到的佛法在我們的家庭、工作崗位上實踐,是絕對必要的。如何實踐?就是把佛法運用在生活當中,同時也建立一個十善的社會,以我們現在相應的標準來講,是在道次第「下士」的基礎上,但是要建立十善社會的層面非常寬廣,我們一下子沒有辦法全部推動,所以師父為我們抉擇兩個主要的綱領,就是身、心的淨化與提升。

  關於身方面的淨化跟提升,包括有機無農藥農作以及安全衛生的無毒害加工食品兩種事業。做這些事業,除了健康以外,我們還去實踐誠信欺、慈心不殺的理念。就心靈方面來講,我們努力推動文教事業,希望能由以西方科學功利主義主導的思想主流,能夠漸漸的淨化、提升,改成以心靈為主,重視人際之間互助互信的互相對待。以後我們能力更充實的時候,會推動更多的事業,比方說「臨終關懷」的理念,我們現在還在努力塑造當中,也許會變成一項很重要的法人事業,讓人在人生的末期,得到最好的照顧。也許推展不開,只是一個臨終關懷的概念,或者在我們的團體裡面,也僅止於一個臨終關懷的義工班而已。

  所以法人事業具體的內容,就是從理念的建立、堅固,到實際上的行持。實際行持又包含兩部份,前面所說是以整體的力量來推動的,至於如何以個人的力量來推動呢?這正是我們學了廣論以後真正去做,法人即將要推出來的「善行實踐班」,真正在自己的身心上面行善。而善的內容,就是照著佛法的理念,從基礎開始做,所以即使在家裡,照著師長的引導去孝順父母、照顧子女、恭敬師長、慈心不殺,誠信欺,和合相處,這些行為是依著佛法、依著師長的教去推動、去成辦一個善良十善的社會,雖然只是用個人的力量,以個人做中心擴展開來的,但是對於成辦教法的建立,卻是非常積極正面的,所以這個也算是法人事業。以上,是見後起行的部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它卻是見行互相輾轉增上的主體。我們常常會聽到一種講法,就是「知而後行」,比方說吃飯,我們要先知道燒飯是米加水去煮,煮熟了以後火要關掉,這樣才有飯吃。所以有的人認為應該是先建立知見,然後才去行持。另一派人則認為:是先做了以後才懂得的,也就是道理講了半天,卻要等到做了以後才會真正了解。以吃飯來講,誰知道為什麼要吃飯,飯吃下去怎麼消化、吸收,怎麼變成營養?統統不懂得。反正把飯吃下去,自然消化吸收生出力氣,就可以了。學習以後,有了智慧才知道吃飯的用意。這兩派人可以爭執不下,但是我們學了佛,依照師長的教,就能很清楚的了解,一開始總要有一個粗略的認識,然後實際上去做,做了以後才會對前面認識的理念能夠更清楚的了解;更清楚了解以後,會使我們內心意樂的掌握,以及加行的善巧能夠做得更好,也使我們的知見能夠掌握得更。所以實際上既不是見先,也不是行先,而是見行輾轉增上的。

  所以當我們對佛道無了解的時候,一定要透過廣論研討班,去建立基礎的知見。可是我們不能指望在研討班裡面就可以把佛法弄得非常清楚,一定要去行持去實踐,這就是我們開放很多義工機會的原因。不僅做義工,我們還要做善行的實踐,或者去推動法人事業,它除了代表實踐的內涵以外,同時也希望透過實踐過程當中,對師父講的宗大師教法,以及對於佛法內容能夠真正的體會,讓我們的知見能夠清楚、更穩固。所以往後的「善行實踐」除了表行持以外,其實也是見與行輾轉增上的部分。換句話說,當我們實踐的時候,一定是依著廣論所建立的知見去做。從個人開始,慢慢影響家人,再推展到整個家庭。推展到家庭以後,佛法的實踐就能夠帶到家裡面做。現在一般人必須透過跟別人爭奪,努力防止別人來傷害自己,才有辦法在社會上立足。如果我們誠信的互相對待,努力建立法人事業,能夠創造出一個結果:就是這一群人不必互相爭奪,真的可以照佛法的道理去實踐,如何替對方著想,誠信對待而能夠很快樂的生存,成功的活下來。這個結果對社會上的人來說,是一個鼓勵,也將是他們追求的目標,如果他們願意,我們提供這個方法讓他們仿效。能夠如此,推展建立十善的社會是可以預期的,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真的。

法人事業在學佛次第上的位置

  記得師父早期曾經說:「學佛是要去修行的,可是修行這條路對在家居士來講是沒有份的。」這段話的含義在那裡?我們學了廣論以後,知道宗大師對修行的定義有兩個,一個是非常嚴肅的、嚴格的,就是「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一般來講,必須要照著廣論的次第,前面有六加行──淨地設像端正供具、入座皈依、觀想資糧田、修七支供養、供達,以後才開始正行,「對所緣的次第、數量、決定,無令增減」,這才叫修。這樣做之前,宗大師還特別講,「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要先聽聞,然後思,然後確定抉擇,都沒有疑惑了,再努力一直串習,這才叫做修。

  請問我們在家居士可不可能這樣做?很多老同學參加過精七,第一天剛進去的時候,師父說:「現在萬緣放下,一心皈依」,那個時候好辛苦,嘴巴要唸──「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耳朵要聽,身體要拜,就是希望自己能緣在皈依法上,可是偏偏不行。心思到處亂跑,所以第一天最累,過了三四天以後,才慢慢的沒有那麼離譜。還不能說是真的「一心」皈依,只能說雜念比較少。再過幾天,好不容易心裡更穩定,可是七天已經到了,要回家了。

  雖然如此,可是宗大師對於「修行」,同時也有一個非常寬廣的定義,他說我們對於修行的概念不能夠狹,只要對我們的身體以及所受用的福報,還有我們種下來這些善根,作捨護淨長,都算是修。也就是那些不對的,漸漸捨棄改過;對的,保護它,讓它不要毀壞;對污染的,想辦法將它漸漸淨化;對那些還很微少的善的部份,要設法漸漸的增長,我們去做以上這些事情都叫做「修」。所以即使以散亂的心在佛前供支香,一聲佛號,或是我們做錯事情,心裡面生起一念追悔的心,慚愧的心,這些對於捨護淨長都有幫助的,照宗大師這個寬廣的定義來說,這也叫做修,這些我們是可以做的。

  廣論「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中,第一個就是依止善知識,「略論釋」裡面的修行馬車第一個是依止善知識的修行馬車,這些都是屬於嚴格的「修」,我們確實不夠資格修,因為那都要加上觀想,以及皈依法的念力,但是在依止善知識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做淨罪集資的工作?雖然我們還沒有辦法正修,可是六加行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淨地設像端正供具?然後設法把皈依法的心提起來。按照寬廣的定義,這些都算修,我們法人事業所做的就是這個內涵──在做這方面的淨罪跟集資的工作。

  穹拉仁波切的開示,「六加行」不是那麼狹隘的,例如正修之前去佛堂掃掃地,把佛像擺好,然後上香、供花,這是從窄小的角度看六加行。可是廣義來看,當我們把修行看成是一生或者生生世世的事情時,那麼做生生世世的這個修行工作之前,是不是要有一個階段,或可能是好幾輩子的時間都做六加行的工作。那個時候,掃地是掃自己的心地,希望把自己這些壞的意念拿走,掃除惡念。「設像」,這次仁波切開示說要想眼前這個像就好像真的人存在一樣,去對他祈求,去對他抱怨,或訴苦,就把他看成活生生的佛。「端正供具」,例如:我們現在每天供養、供水、供燈、供花等等,乃至於承事善知識、依教奉行,都在供養的範圍裡面。「入座皈依」也很多,正皈依法以後就應該不觸惱有情,不與外道共住等,也就是我們現在法人事業所做的內容,就長遠的眼光來看是屬於六加行的部份。

  師父說法人事業對我們來講正好是「時大」的因緣,而且沒有再說「在家人修行沒有份」。我們必須去看緣起,當眾生的業力漸漸改變,因緣成熟,師父在民國八十年年底創立了福智之聲雜誌,讓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所緣,接著在民國八十一年又創立「法人」這個團體,後來學員多了,大家有機會互相切磋,互相增長的時候,師父就強調法人事業對我們在家居士來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而且還非要在家居士來做不可,原因就在這裡。所以法人事業是我們真正要走上去的眼前的下手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希望照著宗大師的教授,從依止善知識滿等等這樣步步正修上去的話,對今天的在家居士來講條件太高了,我們幾乎跨不上去。所以師父在這個次第下面再創造一個法人事業,讓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能真的照這樣去作。這一步基礎建穩以後資糧集夠了,要正修上去是有機會的。

法人事業的必要性

  或許有人會覺得,經典上面,或宗大師的教法裡面,並沒有提到法人事業這樣的概念。為什麼法人事業是必要的?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先從整體的角度看分其一,由理論上推廣──我們知道法能不能在這個世間留下來,是依著緣起的。如果有希求法的眾生、具有福報、能夠得到佛法攝受的眾生,法就會留在世間,否則法就會消失。今天整個思想的主流,是西方的科技概念,強調的是物慾的發展跟滿足。由於個人主義抬頭,心靈的淨化跟提升卻被忽略了。而佛是心靈淨化跟提升最圓滿的那一部份,如果眾生對心靈已經捨棄,又怎麼會希求佛法呢?希求佛法的眾生,會積福嗎?我們可以看到科學昌盛以來,人的物質生活改善,好像生活充裕,但是我們也很明顯的看到,當人在努力爭奪,生起瞋恨心的時候,其實他的福報在削減,所造的是減損福報的業。在這種情況下,正法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從理論上來講,法人事業有它的必要性。

  再從經論上的證成來看──很明顯的是「賢愚因緣經」。佛在因地,還是菩薩的時候,所示現的,往往是一個國王或一個長者,帶領一群人依著十善業的內涵去作,這不就是今天的法人事業嗎?所不同的是,那時候佛已經是菩薩了,那個時候他們的法人事業已經做得不錯,而我們今天才要開始。

  三從歷史上來證成──大乘教法存在的地區,都有一個十善的社會作基礎。大乘教法曾經在印度、西藏、跟古代的中國存在過。當年尊在印度,那時護持教法者,都是各國的國王,或者各地區的長者,當時的民風超過我們的「善」的範圍。尊曾經駁斥六師外道。可是,那時六師外道的思想主流,也是想要跳脫生死輪迴,那時整個社會是天的思想,希望死後能夠升天,雖然六師外道對事情的見解及所用的方法錯了,可是他們卻不貪著世間五欲,一直希望增上,那時候的社會不止是十善的,而是有很高的標準,也許是因為這樣,才能感得佛以三十二相八十莊嚴好的示現

  再說,宗大師在藏地建立教法的時候,藏地幾百萬人中,百分之九十幾以上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的法律就是十善再加恭敬三寶。那樣的社會,才可能感得正法持續存在五百年。可見十善的社會對於支撐教法多麼重要。我們漢地,大乘的教法也曾經興盛過,那是因為民間整個思想的主流是儒家,儒家講究的就是善,雖然不會在乎死後如何,「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民間普遍對三因果有堅定不疑的信仰。我們看古時聖者很多故事,他們相信善惡因果,行善會庇蔭子孫,造惡會殃及後代,也相信死後會下地獄,只是地獄定義跟佛法不太相同,但是對於死後還有生命,它的升沈是根據這一生所做的善惡來決定,就這一點來講,一般民間的看法跟佛法是相應的。所以,在中國大乘佛法盛行的時期,其實也是用十善社會做基礎。

  回過頭來看,今天的社會在科學的主導之下,已經不相信人有後世,更不相信因果,寧願相信律師,事情的對錯由打官司的輸贏來決定,在這種情形下,教法是不可能存在的。

  再從個人角度來看,今天我們能夠遇上宗大師的教法──這是三諸佛的心要,成佛的整個道次第──也能感得常師父來攝持我們,這意味我們曾經在正法的福田上,集聚過非常豐富的資糧,否則我們遇不到。可是,反過來講,親自示現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得到成就;乃至涅槃後,龍樹菩薩、親菩薩、直到阿底峽尊者,大乘教法曾經興盛的時代,我們也都沒有得到成就;後來宗大師創立正法長達五百年,直到一九五九年以前,我們還是沒有成就。今天教法被迫離開西藏到印度的達隆薩拉,正法火炬從非常光亮蓬勃到漸漸式微,我們仍然沒有碰上,反而處在末法的邊地台灣,這也明顯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我們在正法上所集的資糧不足,若要靠著這一點來學佛、成佛,真的走上去是不夠的。

  由於正法在印度艱難的情況,很多有心人一直在努力,希望把正法重新振興,如果我們今天沒有為建立教法去集聚我們那一份資糧的話,也許教法真的會在這個世間隱沒,那麼我們的前途非常清楚──沒有佛法可以學。或者,因為有一部份人為了建立教法去努力,使這個教法真的還有第三波再興盛起來,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在因地上,重新集那一份資糧,到時候,我們還是沒有份的。

成辦法人事業的勝利 
 不去成辦的過患

  學廣論的人常聽師長提醒:廣論就像一張地圖,一般人要出遠門,一定要先把地圖看清楚:我要去的目標在那裡?會經過那幾條路?路上有那些特徵?都要認識清楚。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先要把自己目前在地圖上的位置找出來。我們學廣論,知道學佛的目標是要成佛,如何才能成佛,也知道成佛的道次第上有什麼關卡,每一關卡怎麼突破。現在重要的是找到我們今天的下手處,如果沒有找到,再好的法,都像飄在空中的聲音一樣,過了就沒有了。而現在這個法人事業,是真正可以提起我們的意樂,用身口去做,可以這樣一步一步去走的。所以,它是我們眼前的下手處。

  今天我們依著師長的教,承擔師長所開出來的這個事業,就是財敬供養身語承事跟依教奉行,由於這個因,將來可以感得佛來攝受我們;我們在成辦法人事業時,內心所緣念的是建立教法,所以我們所作的這些努力,將來可以感得正法的攝受;這個事業是我們在師長所攝持的團體裡,跟一群同心同願的同修分工合作,大家互相增長、互相淨化,因地上我們是依著師法友種因,將來果位上就可以得到佛法三寶的攝持,所以法人事業確實是在種以後我們走得上去的因。

  剛剛說法人事業是一個基礎,即使在世尊成佛的那個時代,相應於法人事業的基礎也還在,所以我們應該把法人事業看成如同建一個高樓大廈時,它是底一層,非常堅固的那個地基。不管建到第幾層,這個地基永遠存在,就像發起菩提心的人,不會認為他可以不要出離心,生起出離心的人,也不會認為他可以不要皈依。同樣的,當我們成佛的時候,我們所攝受的那一群弟子,還是努力在十善上面去行持。所以法人事業是必須要永遠存在的,今天把這基礎弄得愈穩固,以後走上去,會走得更安穩。

  另外,還有一個好處,雖然我不敢確定,但是蠻有趣的,不妨說出來給各位參考。聽說蓮花生大士曾經授記說,正法還會有第三波興盛起來;這個第三波將會持續四百年。而第三波的教法起來以後還會再消失,在第三波的教法消失了以後,尊的教法在這個婆世界就消失了,然後還要再經過好幾億萬年以後,等彌勒菩薩再來,人間才會再有佛法。這樣看來,雖然還有第三波,而第三波距離下一次的第四波,居然這麼遙遠!今天我們還有因緣能夠聽到宗大師的教法,有師父來攝受我們,如何抓住這最後的一線希望,希望能夠在第三波正法再起來的時候,我們有份在裡頭;也能夠在那四百年裡面,得到成就,這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正好第二波已經結束,正法即將要隱沒,第三波還沒有上來,正是投資的時候,這是法人事業殊勝之處。

  如果沒有去做法人事業的話,過患會如何?其實很簡單,就是「死路一條」。因為今天的社會人心險惡。我們都很清楚,即使個人想要潔身自好,吃素吃葷等等,可是卻不得不跟大量的農藥、破壞整個大地造一份很深的共業──農夫噴灑農藥殺生,種出來的東西,我們拿錢買回來吃,所以我們實在是間接鼓勵他們做這些事情。若從心靈方面而言,現代人很強調:「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現在的人已經不再重視孝順父母,強調要有「代溝」,年輕人要叛逆,反而要求做父母的人要如何孝順子女,想想看,在這樣的社會風氣底下,我們下一生再來,如果沒有遇到佛法,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我們會不會認同?仔細反省一下,如果你的兒子、女兒跟你頂嘴的時候,你覺得他不對?還是你不對?我們會覺得:小孩子嘛!會叛逆嘛!他學校功課很重嘛!我們很努力去護著他們。這就很清楚了,有一天輪到我們為人子女,這樣去頂撞父母的時候,我們也會覺得自己是對的,因為社會的教育是這樣。

  我畢業以後,曾經去一家外商公司做事,那裡面勾心鬥角、互相排擠非常厲害,而我也跟人家玩得不亦樂乎!功夫也不輸給他們。離開以後,覺得奇怪,自己怎麼那麼荒唐!但是身在其中都不曉得。所以把人丟在什麼環境,他就變成什麼樣子。如果下一生我們再來,沒有佛法,丟在社會,我就是社會上那種樣子。我們不見得會有高瞻遠矚的抉擇,能夠跳脫得開。各位想想看,我們還有多少福報,禁得起這樣的浪費,所以如果沒有一個共業的保護力量的話,就只有「死路一條」!

怎樣參與推動法人事業

  這部份可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我們以什麼樣的身份參加?剛剛說過,我們可以是一個學員,先從理念的認識跟建立開始;也可以是一位義工,當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以後,總是隨分隨力地去做;如果環境能夠配合的話,甚至可以發起比較大的心力,到團體裡承擔部份的工作,來當志工;如果因緣非常地順,也可以發起更強猛的心力,全心全力地投入,來這裡當職員。這裡當職員和別的公司不太一樣,是全天候的,所以要來當職員的人,要自己稍微考慮。不論來當志工、當義工,我們總是非常歡迎;假使環境沒有辦法,也可以來當我們的護持者(福友),有青菜時買青菜,有讀經班的,把小孩送來讀經。

  如果連福友都沒有辦法做,那也無妨,至少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可以做:就是把善行帶回家。從一個互相觀過、互相抱怨的家庭,漸漸從我們自己身上開始推展,變成一個父慈子孝、恭敬師長、慈心不殺的家庭,這樣就是很具體地,而且非常重要地在成辦法人事業。所以主要不是在身份的差別,而是在於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同心同願依止善知識,為了建立教法,發起承擔的心,然後去做,這個才重要。

  第二,我們參加了以後,到底做些什麼事呢?這跟前面所說也是相關的,我們可以從參加研討班、參加法會、義工等等,主要還是以承擔為主。以比較深的角度,從我們的意樂來看,就是從內心深處發起我為了建立教法,願意來承擔事業的心。以廣的來看,就是我們內心發射出來以後,表現在身口上面,它的內涵是以善行的面貌出現的。也就是在這樣的團體裡,怎麼跟同行坦誠的互相對待,互相幫助,為別人著想,能跟同修和合地相處,這個是重點。所以內心深層的意樂是承擔,表現出來的是和合,這個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情。

  今天這個社會也是一個平衡的社會,而它的平衡是靠著互相對立、互相牽制,你拿我沒辦法,我也不能拿你怎麼樣,所以它達到了平衡,但是人跟人是互相對立的。我們今天努力所要呈現的面貌是反過來,我們也希望社會能平衡,可是達到平衡的方法是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誠信對待,不僅是人跟人,人跟眾生,人跟事情,都是以這樣的面貌呈現。如果學了佛以後大家在一起,還是用社會的那一套,那麼我們又何苦再弄出這樣的團體呢?跟今日的社會又有什麼差異?如果我們能夠誠信對待、互相關懷、幫助,證明這樣的團體也能夠和合,而且成功地存在下來,那麼是不是就等於給社會一個希望,讓他們看到人不一定要互相對立、爭奪,才能活得下來。我們這樣也是一種活下來的方式,而這個方式是好的。法人事業的用意,它的精神也就在這個地方。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可能會碰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從天上下來的,或已經成聖賢,來示現給這個社會眾生看的。我想大部份的人都跟我一樣,是從三惡道來的。大部份人都帶著很多的惡業、惡劣習性來,這樣的人在一起,一定會有很多的過失,及不圓滿。所以並不是說,我們這個團體一定是非常的好,而當我們有過失,有不圓滿的時候,也不見得能夠好;但是至少我們知道,理論上我應該反省,而且我願意、也能夠朝著「反省」這條路走,漸次從「我知道我做不到」,到「我知道我真的正努力在做」。所以我們從來不標榜:我們的團體沒有問題;只說:「我們很願意改」。可是到底能改到多少?我自己也沒有把握,但我總是不願意棄自己,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相狀,也是我們真正去成辦法人事業的時候,須表現出來的內涵。不能指望我們之間不會吵架,而是希望吵架以後,有誠意、願意要坐下來想辦法;世間吵了以後,可能就要設法我害你,你害我,害完以後,就兩不相見;我們不行,吵了以後會很辛苦,苦了以後還要熬下去,但是相信熬久了以後,我們是能夠增上的,所以和合是我們的目標。

  總 結

  就是從法人事業,讓我們體會到師父的偉大。我們不是沒有看到很高量的仁波切,或很高位階的修行人,可是我們能夠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實在不夠多。即使他們給我們講一座法,我們聽了很高興,也不覺得佛法真的很好,如此而已。但是從師父身上,我們體會到,那一種非常深遠、非常寬廣的眼界跟心胸,看到整個到成佛這樣龐大的事業,怎樣變成我們可以下手,一步一步走下去的一個整體的示現。我們今天有幸能夠遇到這樣的師長,他對我們的恩德遠超過世間任何一個善知識。師父總是習慣說他沒有法,我的感覺是:因為那些大法對我們都用不上,所以師父只好呈現出這樣一位漢地的老比丘,恭敬地去迎請各大善知識來開示,但是從他的事業可以看出他的不同凡響。我感覺,也許只有佛才會做到這種事情,佛才會做一種讓任何劣根性的眾生都有辦法從他相應的那一點,去漸次改善,而且希望無窮、步步增上的事情。尤其是師父的用心不只是為了讓我們在這個末時代去結一個善緣,也不只希望在未來能夠再遇到佛法的善緣而已。而是在這個時候,還要再建立整個未來成佛的基礎,朝著成佛的目標一步一步走上去的;對於一個完全沒有條件的人,居然也能變成有路可以走,這是師父對我們在家居士不共的大恩。更了不起的一點是:到今天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從我進入研討班那天開始,我已經在法人事業裡面。雖然在那個時候,我什麼都不知道,只覺得研討很高興而已;但是在我們還不曉得的時候,就已經身在其中了。從這裡可以看出依止善知識的重要。

  對於師長的這些功德,我個人覺得有兩件事情要特別注意:從消極面來講,我們千萬不要毀謗;從積極這一面來講,我們要勇於承擔。為什麼要特別講不要毀謗呢?因為我自己以前曾經犯過這個錯,我以為法人事業是佛法裡面講的「化城」,也就是這群在家居士有了家庭,出不了家了;怕他們學了佛以後不能安住,所以師父弄個法人事業讓他們玩一玩,讓他們能夠心有所緣,就好像化城一樣,是對那一些心力不強或條件不足的人,有一個地方讓他們休息、喘息一下,等到休息夠了,喘息夠了,還要再出發的。其實不是這樣,法人事業不管對個人、對於整體的教法,都是走上去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也曾經看過別人有這樣錯誤的概念:他把法人事業,看成是一個跳板。他一心想要的是另一種工作職業或另一種生活方式,在他尚未能如此時自覺得資糧不夠,所以來法人這邊打點零工集聚資糧;把法人事業看成是一個賺一點零用錢的跳板,所以法人事業做得好、做得不好,是沒有關係的,是一塊跳板而已。如果我們把它看成是一個跳板,這塊板子是木頭做的也好,是鐵做也好,只要我跳過去,這一塊就不用了,就可以丟掉了,所以它只是一個手段而已,而且還不是必要的。可是事實不然,我們不應該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師父的理念,我們應該把它看成:它就像一個大樓、一個摩天大樓的地下室,或者一樓,是整個基礎,即使我今天蓋到頂樓了,那個基礎永遠都在;這個基礎弄得好,成佛的路才能走得穩固;這個基礎做得不好,我可能蓋到一半就垮下來了,遲早有一天我還要重新蓋。所以消極方面來講,我們一定要對它有正確的認識,不要任意毀謗。從積極方面來講,我們一定要勇於承擔,師父在廣論中說:「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那諸佛做什麼呢?「示法性諦令解脫」。也就是諸佛救度眾生,是為我們做一盞明燈、做一座燈塔,努力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

  師父這一生提出來最重要的概念,對我們在家居士來講就是法人事業,如果我們不做,師父就只有回去了。所以我們要請師住世,最重要的是要發起承擔的心,師長教的法,要勇於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會碰到很多困難,這時候,我們對師長就會更有希求的心,有了這個因緣,師長就會留下來,因為他的法在這裡,大家在實踐!所以請師住世的主體就在這裡,而輔助項目有:儀軌、誦,甚至正式去請。主因和助緣兩者要配合起來。所以我們在南、北學苑都開辦早課,原因就是為了請師長住。而法王也指示要請常師父住,我們弟子應該多誦藥師經跟藥師咒,所以在早課中加了藥師咒。法人最近也貼出公告,沒有辦法來參加早課的人,可以在家裡照著法王的教,持誦藥師經跟藥師咒,回向請師父住,然後把各位誦的經咒數量,登記在公告統計欄上,我們利用今年過年的朝禮法會,把這一份成績供養師長,做為給師父拜年的禮物,歡迎各位熱心參加。

  另外,要請常師父住,最重要的就是要法王住。所以早課為一天藏系一天漢系在藏系的那一天,加上法王住請文。這些儀式好像陽光、水。若長成一棵大樹,需要有種子、有陽光、水分,而根本是那粒種子,可是陽光、水分不配合也沒有用。今天要祈求師長住,最根本的是實踐師父所交待下來的這些法。但對請師住世的這些活動,我們仍應該熱心的去承擔、去推動。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我要強調一點,今天所講的法人事業都是在師父的教法引導之下,靠各位去同心協力創造出來的,我們只是把它整理出來,但並不表示以後就是這樣,以後能否發揚光大,就看我們自己,需要大家起來承擔,使它呈現更圓滿、更完善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