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耕作甘苦交錯

一年的回顧

里港農場  蔡華山

編按:
        蔡華山師兄原來從事飲料業務,聽到有機無農藥的慈心理念以後,覺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經過和家人溝通得到支持以後,將位於屏東市的華麗住宅賣掉,搬回里港鄉下的老家。由夫人楊永華女士獨自扛起家務及照顧四位年幼孩子(其中有二位出生不久的雙胞胎),原是一介文質彬彬、從未耕種過的蔡師兄開始了農夫生涯,他的母親疼愛孩子,也跟著到田裡和蔡師兄一起工作。
        剛開始時,不知道菜圃怎麼畦,到處請教別人,甚至把第一次播種萌芽的空心菜苗當作是雜草拔掉,蔡師兄一路堅持理念做下去,今天已經是一位很有經驗與愛心的農夫了。
        經過一年的勞動,蔡師兄心有所感,便拿起筆來抒發。用那拿鋤頭的手來寫,真實地引領大家走進里港農場的運作。

沒學佛以前,做一年的回顧,總會先查看銀行存摺,看看這一年來賺了多少錢,然後,想想未來的一年要如何賺得更多;今年在做一年回顧時,卻發現頭腦中浮現的都是法人事業、慈心農場,一幕接一幕甘苦交錯。

以下就列舉幾件農場大事,做為回顧之代表。

農場四周圍建水泥牆:主要的目的是避免農場在雨季時因淹水受鄰田的污染。整個工程是如何完成的呢?首先到嘉義朴子慈心農場參觀,它是以土堤的方式構建的,但因考量土堤佔用太多可耕作面積而未採用,經與陳榮三及謝文寬師兄討論,最後決定現在的水泥牆。它的優點是佔地面積小,而且堅固耐久,特別是本農場往年雨季都淹水及膝,作物全毀,故藉此水泥牆工程配合自動抽水設備。一方面防止污染,一方面避免淹水,只是花費要比土堤多出很多倍,如今工程完成,我覺得這個投資是很值得的,同時,也表示我對農場防止污染及做好慈心農場的決心。

農場重新規劃、提昇生產力:農場規劃要考量作物的供水、耕作、種植的種類數量、畦面的寬度田間作業的方便性,及排水問題等等,經驗愈豐富,規劃愈能面面俱到。一年半前我剛開始做慈心農場,在完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實在不曉得如何做規劃,都仰賴熱心的鄭志中師兄幫忙搜集資料供我參考,但仍然一片茫然,後來被時間逼得不做也不行,就混合使用,反正學經驗。

由於規劃不夠完善,在作業過程中,真的有許多的不方便,不僅浪費人力、時間,而且生產力不高,因此,一直想找機會重新規劃,正好配合四周圍牆工程的因緣,田間作物較少,得以進行,根據一年來的經驗,畦面的寬度四尺(120公分)較方便作業,於是,配合走道、排水溝,把整個農場規劃為相同面積的五十四畦,扣除二畦種薄荷及二畦做為堆肥區、試種區及供養區,實際可耕作有五十畦。如此規劃的好處很多,例如,在相同面積、相同肥量、相同種子量的情況下,比較生產量的差異,較容易找出作業上的缺失,加以改善。另外,也可以較準確的預估生產量,供學苑銷售運作上的參考,同時也提升了生產量。

有機農法技術的運用,堅守「慈心理念」:從開始耕作以來,種植的技術及方法、器具設備的使用,都逐漸純熟,對於防病、防蟲的方法愈來愈知道。例如,要避免紋白蝶幼蟲的為害有:(1)噴灑蘇力菌,讓蟲病死。(2)使用細網隔離,避免雌蝶產卵在菜葉上。(3)抓蟲。(4)四周種植薄荷。(5)在菜葉上噴薄荷醋液。(6)不種十字花科等方法。我一定堅守「慈心不殺」。

人力的運用:從開始以來,一直都是我跟母親兩人在農場做所有的工作,包括中耕機翻土、施肥、開溝、整畦、撒種、覆土、澆水、除草、補充液肥、抓蟲、噴糖醋液、薄荷醋液、採收、送菜去學苑等等。其中,送菜去學苑來回需要近三小時,如果當天晚上有研討班,下午就留在學苑。有時候,我要去參加法會、班長聯誼會、農場會議、淨智營、精進共修、印度請法、或參觀農場、採購器具等等,農場就剩下母親一個人,工作進度受到很大影響。

近來,由於種植已較有經驗,農場規劃也有改善,所以,生產量相對提昇,母親一個人常常採收不完,我又必須持續施肥、整畦、撒種,使整個生產循環能夠正常運作,所以,不能去幫忙割菜,只好另想辦法。以前一直怕雇請工人,因為收入不多,付了工資所剩無幾,而今,有相當的產量,所得應該足夠而且有餘,於是就試試再請人手幫忙。正好我一位堂嫂,她一直都是幫人工作,而且有種菜經驗,對於無農藥蔬菜種植理念也很認同,於是就請她來做幾天。多一個人可以多做很多工作,採收比較快,又可以幫忙田間除草、水溝蓋塑膠布、四周圍黑網、整畦、撒種等,感覺輕鬆又划算。

這也引發我一個構想,把我們另一塊農地也申請加入慈心農場,如此就會有較多的工作足以長期雇請她,一方面讓她熟悉有機無農藥的耕作方法,另一方面又多光復一塊大地,同時也在告訴村裡的人,無農藥蔬菜是種得起來的。所以,才會擴大種植面積,而且,她在我們農場工作可以證明我們完全沒有使用農藥、化學肥料及殺草劑,等她學會了各種有機農法,由她來跟村人說,會比我說更讓人相信,而且有力量。更進一步,我還想雇一位長工,廣論同修最好,先協助他建立有機無農藥的理念,再培養農場經營、規劃、管理的能力,也傳授他耕作的技巧方法、機具的使用、農場紀錄的填寫等等,以接替我的工作。我就會有多餘的時間去參觀別人的農場或進修,甚至可以去幫助有心想做而缺乏經驗的人,走過失敗的迷霧,迎向成功的光明。而這位長工等他學會了,可以獨當一面時,也可以自己去經營另一個農場,我則再另雇請一位長工,如此,可以培養許多經營者,亦可達到推廣的效果。

跟團體互動共業增上:每次想到師長團體,我就非常的感恩。師長給我「法」,而且透過師父智慧的抉擇,開示了方便道「法人事業」,讓我可以透由做的過程淨罪集資,同時也增長了法身慧命,所以師長對我恩同再造。而團體的護持,更使我在做法人事業的當中,不斷的受到鼓勵與支持,因此遇困難心不會慌,總會得到圓滿協助,我之所以能夠在完全沒有經驗且人力不足的條件下,逐步進展到現在的階段,完全都是團體的功勞,缺少了團體的護持和協助,我自己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一年學習心得:說真的,若不是透過回顧,還不知道在過去一年中經歷了那麼多的失敗、困難與挫折,竟然我也都一一突破、克服,走了過來。碰到的時候覺得很難做,走過來了,回頭看,覺得實在沒什麼。還沒做慈心農場以前,我非常怕失敗,遇問題不論大小,總是考慮再三,猶豫不決,最後勉強做出了仍然錯誤的決定,遭到失敗的苦果,因此就愈害怕失敗。從事慈心農場以後,起初也是老樣子,不知如何抉擇,但在師長善巧的引導下,逐漸建立正確的知見。

「困難不應退」,師父也常以「常敗將軍」自喻,鼓勵我們在成功之前的種種挫折、困難、失敗,都是必然會有的,不要去害怕、要勇敢的去面對。失敗一次就獲得了一次的經驗,很多的失敗就得到很多的經驗,這些經驗都是將來成功的必要條件,所以,失敗了不應沮喪,應該歡喜,因為離成功更接近了一步,要繼續努力去突破困難,尋找正確的方法,或請善知識指引,千萬不要退轉,若養成了遇困難就退轉的習性,那更是大損失。所以,這一年來我最大的學習心得就是「困難不應退」。

里港慈心農場小檔案

負責人:蔡華山先生。

實際耕作者:蔡華山先生及其母親。

開始時間:85年6月。

農場位置:屏東縣里港鄉。

農場面積:0.2公頃。

作物類別:葉菜類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