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與負恩
慧華 整理
我的父親姚安公,性格嚴謹,來訪的賓客絕無閒雜之輩。有一天,父親和一個衣著襤縷的人談話,並且叫我們兄弟出來向他行禮。父親說:「這位是宋曼珠先生的曾孫,到今天才見著面。明朝戰亂連連,你們的曾祖父十一歲時,在兵荒馬亂之間顛沛流離,幸虧遇到宋曼珠先生,才能夠存活下來。」父親感念宋先生當年對先祖的恩德,便幫忙這位宋家後代謀得生計。
父親以這件事告誡我們:「這是道義上本該報答的,不必談到因果。然而,因果還是歷歷不爽的。從前某人受人再生之恩,富貴顯達之後,看到恩人子孫衰敗潦倒,竟如同陌生人般冷漠,不加聞問。這人後來生病,服藥時,恍惚間看到恩人拿給他兩封信,一看,原來是自己當年求救的手書。於是他將藥杯覆蓋於地,說:『我早該死了。』那晚就斷氣了。」
(摘譯自紀文達公筆記)
後記:
人生天地間,不可能獨自存活,有太多情況需要他人相助,尤其在緊急狀況下適時伸出的援手,往往能逆轉一個人岌岌可危的前途、性命等等。施恩不圖報,有恩則必報,是民德良善的景象;挾恩施威,忘恩負義,便是人心冥頑的狀態。
姚安公為先祖報恩,能這麼長時感念,確實難得,日後必得善報;至於某人忘恩忘得如此之速,負恩負得如此之絕,也終有應得的下場。所謂知恩、念恩、報恩,才是人所當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