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記得數年前日常師父剛開始提出推動慈心事業的理念時,許多人的看法是「不可能!」

  雖說眾人皆以為難行,但是眼見師父慈悲心切,諸多同修放下自己的見解,以師心為己心,全力以赴。幾年來努力,原先以為不可能的事,竟化為可能。本期福智之聲特別針對近來蔬菜盛產,做大篇幅報導,尤其可貴的是,盛產的季節,處處可見豐收的人心。

  慈心事業提倡有機耕作、慈心不殺。不用農藥、殺蟲劑,對許多實際從事農作的人來說,簡直就像天方夜譚,而慈心基金會就是在各方不看好的情況下,絞盡腦汁、努力不懈,以致如今成果展現。高麗菜、紅蘿蔔收成,量大如山,慈心工作人員笑稱為「菜山」,如何消化這麼大的菜量,考驗智慧,也考驗耐心。

  外界怎麼對待產量過剩的蔬菜?為了平衡市場供需,有人將其傾倒於垃圾堆中,任其腐爛;也有人荒廢於田野,讓它們回歸於土地當綠肥。但是慈心人怎麼做?有機蔬菜是老天所賜美食,是大地恢復生機的證明,是農友辛勤的結晶,不可浪費、不可丟棄。於是他們為盛產的蔬菜找出路,這些心路歷程,非當事人不足以了解,故而「慈心大地」單元就帶領讀者一探究竟,體會個中滋味。

  五代詩人顏仁郁詩作「農家」,曾點出「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穀自生」,田中一穀一蔬得之不易,也許福智之聲所能描繪僅其一二分,但願大眾於觀閱之餘,思惟師父所說:「即使買一把菜也有功德」,特別是在盛產的季節,買一把菜就是減一分過剩的壓力。

  許多人疑惑:為何學佛學到種菜去?廣論上告訴我們:一切苦樂根本在「業」,而佛法要長住世間,須有十善業社會。放眼世間,十善何在?如何造純淨十善?常師父替廣論弟子尋找下手處──慈心與文教事業,身心兩顧。也許在做事過程,因彼此習性不同,難免互生煩惱,所以近來師父又指導弟子從功德面看,煩惱先拋一邊,純正動機最重要。

  師父語重心切地說:「平常面對任何事,應該馬上想一想,我今天為什麼而做?學佛為的就是成就無上菩提,要成就無上菩提就須造利他之業。」

  慈心是利他之業,文教也是利他之業。四月文教基金會舉辦國小校長營,諸多校長感懷在心,踴躍參加接續進行的校長研習班,參加率超過百分之八十五,這是教育之福,但願德育能福澤學子。而校長們更提筆為文,抒發個人情感,在在顯出人間美善,一如空谷跫音,祈願能響而不絕。

  因為大眾努力,故而紅塵中乍現桃花源;因為你我有心,故而天地間芳草萋萋!在此互相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