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產的季節 

慧澄整理  


  有機無農藥耕作,初期連專家都不看好,至今卻出乎意料地盛產,甚至過剩。於是乎,慈心基金會工作人員的煩惱,由不夠賣──對不起消費者,到太多了──呼籲消費者多多護持。這段心路歷程真像坐雲霄飛車,「少」也不是,「多」也不是。
  蔬菜過剩如何處理?本刊聽取許多工作人員心聲,文中可見用心、耐心與愛心。

  當初為了光復大地,推展有機無農藥的慈心理念時,農業專家說不可能,農民也說不可能。歷經無數艱辛和挫敗,好不容易種出有機蔬果,卻往往是小白菜被蟲吃到只剩下梗,就這樣一把一把賣出去;一顆小小的高麗菜,有人建議剖成兩半來賣,以便更多的人受惠。 

土壤改善產量豐  作物肥美夢成真

  去年有機蔬果產量達不到所訂契約的一半,於是農友努力再多種一些,另外新投入有機行列的農地也在增加。經過幾年的有機耕作,生產技術已改良,土壤也含更多有機質,碰上這次又是暖冬,結果作物都長得很好,去年一顆高麗菜約一、二斤,今年大都可長到三、四斤,甚至有達七斤重的,總收成量增加了兩三倍。
 
  冬去春來,有機農法從種不出來,到有點收成,到如今竟也能出現盛產,所有的不可能都變成真切的事實。然而,在驚奇之餘,現實問題是:這麼多的菜怎麼辦? 

  外間一般的做法不外賤價求售、痛心地將之傾倒作廢、無奈地任由腐爛成綠肥,只求將損失減至最低。然而在慈心世界裡,大家同樣傷腦筋,但卻因此開發了更多的善心善行。 

  農友一直很努力改善技術,有心回饋給大家,如今盛產,有人要太太辭職回家幫忙,一些早認定自己不可能做包頭包臉的村婦的人也下田了。扣掉梅雨、酷暑、颱風等不適種植的日子,農人只靠幾個月的正常收入維生,基金會不願見他們血本無歸,所以不用降價拋售的手法。而來買菜的人也抗拒外面便宜得不像話的菜,以惜福和感謝的心做有機的忠實顧客。有了這次經驗,廣福處針對蔬果種類、產量和需求,重新全面規畫,許多農場也願意配合轉作。 

產銷失調問題生  互相體諒見轉機

  在整個過程裡,問題不斷,卻也機會連連。事情都會過去,留下的是彼此打破隔閡、和善共度、慈心相待,這絕不是神話,而是你我可共同實踐出來的。
 
  里仁負責農產品採購的義工張建華說,以前總是告訴大家種菜很困難,但是這次源源不絕的產量幾乎要失去控制了,自己根本沒經驗,才剛接手就碰上產銷失衡,完全不知該如何面對。 

  張建華曾經在農場實習過,深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箇中滋味,他明白農夫有需要幫忙的困境;但是里仁這裡也有實際的困難──銷量有限。因此北部在廣福組許慶芳組長的召集下,相關單位各傾全力,為盛產的蔬菜紓困。 

  一個人吃不完這麼多的菜,一個人是想不出這麼多的辦法,只有在團隊中一起努力,危機才得以趨於緩和,那時所受的壓力和痛苦,才會成為讓我們成長的「有機肥」。也正如指導學長賴錫源居士在這段期間不斷提示大家:「危機就是生機,負擔轉為莊嚴。」蔬菜盛產對廣福各單位的人員而言,是最好歷事練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