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 取


  某人過世後,家中收藏有一些骨董,但孤兒寡母並不知道值多少錢,便請一位朋友甲來估價。甲竟然故意高估價錢,讓東西一直賣不出去,等到這家母子生活變得非常困窘,他自己才用賤價收購。

  兩年後,甲也死了,原本所擁有的骨董,他的妻兒也不知價值多少,這時又有個素來相識的朋友乙,同樣學甲生前的巧取手法,把這些古物全部納為己有。

(摘譯自紀文達公筆記)

後記:

  在朋友過世之後,不能代為照料家人也就罷了,如果還趁人之危,逼人至窘境,再巧取財物,實在不配為友。

  文中的甲受人信任,結果行徑卑劣,不久即得到同等的報應。而乙呢,一向被視為相契合的朋友,本該是足以託孤之人,竟然也仿效惡行,他的下場必定堪虞;而且他在行動時,這麼熟悉的模式,這麼臨近的借鏡,心中難道沒有一絲警覺嗎?或者心存僥倖,總認為一切進行得神不知鬼不覺,沒什麼好擔憂的?

  當我們為利所蒙蔽時,往往就是這樣目光如豆、心智昏昧,不僅輕易背棄朋友道義,更把自己推入明明行不通的死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