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離合釋
編輯室
六離合釋者,梵語稱為殺三婆釋。大乘法苑義林總科簡章云:凡二義以上為一名者,恐有所濫。故皆用此六種之釋以分別之。其中但以一義為名者,則是實呼其自體,無有所濫,則不須用六釋分別之可也。此乃天竺辨別此名義之法也。初離之以示各個之義,後合之以彰此複合義之名,故亦名為六離合釋焉。藕益略解謂單一字者不用六釋,而唯識述記則云言無為者,此非六釋無二義故。然則據唯識述記觀之,則知字雖是二,義但屬一者,亦非六釋。可知不同之處,在義之單複,而不在字之單複矣。六離合釋者,一曰持業釋;二曰依主釋,亦名依士釋;三曰有財釋;四曰相違釋;五曰鄰近釋;六曰帶數釋。
一持業釋者,凡義雖有二,體則仍是一者,則即持業釋也。持者能持之體,業者所持之義也,蓋二義同依一體也,故此亦名為同依釋也。例如:煩惱障者,煩惱與障,蓋二義也,然論其體,則仍是一,不可分而為二也。持二義於一體之上也,此即持業釋也。
二依主釋者,從所依之法立能依之名者,此即依主釋也。依者能依,主者所依也。如云:歷城縣淨居寺,謂在歷城縣之淨居寺也,即是依歷縣之淨居寺也。歷城縣是所依,淨居寺是能依,從所依縣,名能依寺,此即依主釋也。餘可例之。如臣依主名依主釋,又如作用之依士夫故,又如作用之依士夫故,又可名之為依士釋。依主依士,皆就能依以彰名,此乃一釋之異名而已。俱舍光記云:依主依士,名異義同。至宋宗鏡錄及明藕益略解則云:如子從父名,從勝立劣,名依主釋。如父從子名,從劣立勝,名為依士釋。若據此言,則依主依士各有不同,則六離合釋應成為七離合釋,恐非正義也。
三有財釋者,以所有之法為能有之名者,此即有財釋也。有者能有,財者所有也。如戒名為解脫,戒是修因,解脫是所得之果,名戒為解脫于義似不當。然能持戒者,後必得解脫之果,故知戒中實有解脫(之果),故可名戒以為解脫。此即從所有法立能有名,即是有財釋也。也有云有財釋者即是取他名以為自名,亦有以也。
四相違釋者,集多數各別之法聯之以為一名者,此即相違釋也。相違云者,謂其義乖反,其體各別也。例如止觀之名,止體是定,觀體是慧,可謂其體別矣。然今則集此各別之二法聯之使成為一名,此即相違釋也。亦如教觀之名,教者解也,觀者行也,其體亦各別也。今亦集之使成一名。故亦是相違釋也。又如君臣父子等皆相違釋,例此可知。
五鄰近釋者,于同時相依不離法中從其勝事以立名者,此即鄰近釋也。今就四念處之名言之,觀身不淨乃至觀法無我。此觀之體本是慧處,本應名之慧處,然則名之為四念處者,因與慧相應之念其力強勝,故就勝者立名,名之為念處也。
六帶數釋者,就其法體上所帶之數以立名者,即帶數釋也。帶數者,謂其法體之上帶有數量也。如二諦、三性等名,皆以其法體上帶有二三等數量,彰其所帶之數量,故名為二諦、三性也。雖然帶數釋者,必其法體之上帶有數量,方可名帶釋。非謂凡有數字在首者皆是帶數釋也。例如三藏法師之一名。此則雖有數字在首,而仍不是帶數釋也。蓋三字雖為數字,而法師之體則仍是一。是則法體之上未曾帶有數量矣。據實而言,三藏法師者,蓋為此是能弘三藏之法師耳。乃是從所弘之法以名能弘之人仍是依主釋也。又如兩江者,江體有兩,故名兩江,此即是帶數釋。然兩江總督則非帶數釋而仍是依主釋矣。此六釋中,持業依主每可兼通。若欲別之,則義異而體同是持業而非依主;體別而分能所者,是依主而非持業也。六釋大意,略述如是。欲詳知者,應讀大乘法苑義林總科簡章。
註:
學者注意:學此,但為對治煩惱之工具。為對治煩惱故應多聞。而學者由無始煩惱習氣故,學已往往不能對治煩惱,而反增驕慢等煩惱者,實非所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