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不是夢


台北市仁愛國小 家長 鄭哲正

編輯室整理


  我有兩個小孩,兒子孟軒、女兒孟婷,兩個小孩個性完全不一樣,哥哥非常聰明、記憶力很好、很會念書,對讀書識字非常非常有興趣;妹妹卻是一點概念都沒有,這在幼稚園時就看得出端倪了;有一天他回家直說「鵡鸚、鵡鸚」,全家人沒人知道她在說啥?後來搞懂了,她講的竟然是很會講話的「鸚鵡」!

  可是我發現在兄妹的互動中,妹妹變了,有時出去玩,哥哥在車上背「弟子規」,妹妹問哥哥:「你在背什麼?你教我。」就這樣一路背下來,等妹妹念小學時,發現也要背弟子規,她就覺得「我都會,沒什麼稀奇的。」

  對父母來講,這個對讀書沒點兒概念的妹妹,參加一年讀經後可以跟哥哥一搭一唱,有時候還會糾正哥哥,真是不一樣了。哥哥也在讀經中得到很大樂趣和成就感,擔任小組長,在班上帶讀經,樂在其中。

  而在實踐方面,也真的是「父母呼,應勿緩」,只要我們叫他,孩子馬上就放下事情過來了,再一句「父母命,行勿懶」,原本懶得做的,都願意去做了。

善行日記

  有一天兒子的善行日記寫班上同學包聖皓,做的事是「把地板徹底掃乾淨,連牆角也掃得很乾淨。」感謝他什麼恩呢?「一、垃圾不會越堆越多;二、我們才不會生活在垃圾堆中;三、不會滋生蚊蟲有害健康;四、才可以專心上課。」小朋友剛看到的時候,覺得這是個好行為,但談不上什麼恩,現在回頭想想:「當別人對你作某件事,你也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恩時,對孩子的心靈成長是跨出很大的一步。」

  讓孩子知道社會上有很少數人的犧牲,才有大多數人的幸福;讓小朋友懂得感恩、實際行善。觀功念恩、善行日記的方式,真正提供孩子思考、觀察的空間,更落實在生活實踐上,是一生中受用無窮的寶藏。

參與家事

  自從要寫善行日記後,家裡面的碗有人洗,吃完的餐桌有人擦、碗筷有人收。兄妹倆開始還會搶著做,現在已學會分配工作,相安無事。

善行不收錢

  有一次在奶奶家,妹妹沒事情可做,她就拿了個飛盤倒過來,托了幾杯茶,送給在客廳聊天的大人們,一人一杯,我看到這景象,直覺像媳婦兒端茶,就開玩笑放十元在茶盤上。可是她卻說:「不可以收錢,不然不能當善行。」在這些生活小插曲中,可以看到她體會了一切事情不是像表面上的理所當然,在心裡,在生活中懂得付出與感恩了。

走出自我

  兒子參加讀經三年半,很大的改變是走出了自我。在家中,他是老大,又是九個堂姊妹們的頭兒,養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但慢慢的,他變了。例如玩電腦,他會訂規則,每個人可以玩幾分鐘,時間到了,換人,不再像以前玩到「我高興」才停止,才肯換人玩。

善體人意

  前兩天晚上很冷,十點多時我接到一通電話,講得很忘我,就在客廳走來走去。兒子刷好牙要回房睡,看到我走來走去,就攙我坐下,給我一床薄被,一件外套蓋好。等我打完電話回房問我太太:「你教他的嗎?」她說:「沒有,他自己做的。」兒子,他真的變了,他懂得在他的世界裡還有別人,懂得互相扶持、互相感恩、懂得用這樣的心成長。

任重道遠

  真的很高興有這麼一群有心人,默默的在為這個社會付出,進行任重道遠的工作。每位老師都是辛勤的園丁,能夠使小朋友的心靈結出善果,只要家長和學校密切配合,相信我們和孩子的未來不是夢,我們絕對可以期待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