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爭相服役 孫棘,宋大明中人。時抽丁以戍,弟薩應充。棘妻許氏囑夫曰:「君當門戶,豈可諉罪小郎?姑臨亡,以小郎囑君。今未婚娶,家道不立。君已有二子,死復何恨?」棘遂詣郡,願代薩行。薩辭自引,不願兄代。太守張岱疑其不實,分置棘、薩,令吏私察之。各報以從其所請,顏色並悅,甘心赴死焉。岱表上之,詔特原免。 譯文: 孫棘覺得妻子說得很有道理,就急忙跑去府衙,想換回剛去報到的孫薩。但是孫薩仍然堅持己意,不願哥哥去服役,兄弟兩人就在官府中僵持不下。 這事讓太守張岱知道了,覺得很奇怪,「當兵」是生死攸關的事,大家避之唯恐不及,怎麼會有人爭相前往呢?他懷疑其中有詐,便將孫氏兄弟分開審訊,沒想到審問的結果仍然是兩人都非常心甘情願要代對方去當兵!並且一心懇請太守能應允他們的要求。 張岱被兩兄弟的友愛深情打動,便將此事上奏朝廷,最後皇帝特別下詔免去了兩兄弟的兵役。 按語: 牛弘之妻是一個反省的借鏡:我們與人相處時,也會為了一些不太高興的人或事,而去遊說和自己比較相應的人,拉開他們彼此的距離,造成離間,這是需要改進的。 對於牛弘的角色,有句話可做為提醒:「勿以小嫌疏至親,勿以新怨忘舊恩。」我們有時會因小小的嫌隙而將往日情誼破壞殆盡,因一時的怨氣而將昔日恩情全部抹煞。要避免這種情形,最好就是常常「觀功念恩」,常常念及別人對我的付出,念及從前群策群力的情景,一旦發生不愉快時,想到這些,便不致將所有關係打翻,許多問題都可消弭於無形。 兩篇故事中,同樣身為嫂嫂,牛弘之妻用個人的角度看待小叔殺牛,孫棘之妻許氏則以整體的觀點,也就是從父母的觀點考慮誰去服役,她之所以能拋棄個人苦樂去觀待事情,是因為從「孝」出發,所以說能孝之後必然能悌。 對於他人囑託或父母交代的事,通常我們很少放在心上,而許氏能謹記婆婆遺言,要先生好好照顧弟弟,即使在危及性命之際,仍牢牢記住,非常難得。將父母交代的話牢記在心,並且認認真真去實踐,是用父母的觀點看待問題,推展開來必會實踐悌道,將來對朋友也一定能講「信」,所以孝悌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我們談依止師長也是如此。依師有兩種,一種是從表面依止,在師父面前表現得很恭敬,讓師父覺得弟子很用心,這大家比較看得到;另一種是真實從內心依止,把師父交代的話很認真地在生命裡實踐,將此回向供養給師長,這是默默耕耘,不容易被看到。在團體裡做事多試著從師長的觀點來看,對於苦樂也盡量避免從個人角度來看,這很不容易做到,因為我們最希望把壞東西丟給別人,好東西留在自己身邊,別人來要時就應付一下,很少真心地從對方或整體的立場設想,這需要不斷地練習,才會內化到生命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