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之輪講記(十一)

八十五年五月開講
日常法師開示
編輯室整理


  偈二十六 
 病障水腫折磨時
 濫耗檀施習染故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今遮信施奪等行

  我們經常會有一些病痛,說大也不大,常常只是小病,可是麻煩的是修行的時候,這病痛常會影響我們修行,這是利器之輪。這個毛病的原因是以前出家受人信施卻不能如法持戒。別人是以非常清淨心來供養,但是我們卻沒有跟他相應的清淨意樂去接受。這時候雖然不算破戒,但是仍有缺、穿、漏等守戒不圓滿的層次。通常情況,破了戒非墮落不可,根本談不到修行,再不然也有可能墮落了以後再回來的時候餘報還在,出家修行的習氣還在,如果這時再出家就會產生這種小病小痛的現象。

  也許有人看了這偈頌覺得修行這麼難,就不敢出家。你們如果不想出家,我也不勸你們,不過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假定不出家日子會很好過,我是第一個不想出家,即使出了家我也要還俗。而事實上不然,很多經論都說:出家以後,不好好持戒才會墮落,是我們自己要墮落,佛難道希望我們墮落嗎?所以兩者(出家墮落和在家享樂)比較起來,寧願選擇出家而可能墮落,因為種了出家的因將來總有機會走上去。所以平常我們看這個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去看,如果斷章取義只看一部分,往往會走偏。因此經論上告訴我們:熱鐵丸吞下去會傷你的喉嚨、傷你的腸胃、乃至於送了你的命,可是不一定會把你送到三惡道去;但是如果出家破人信施,不但要下三惡道,還會斷掉解脫慧命,這是很嚴重的事情。

  現在對在家居士來說,到這團體來做義工,我們盡心盡力、希望能夠力爭上游,我們的行為會影響非常深遠。雖然會很辛苦、很麻煩,但是因為我們現在是「時大」,只要我們用心,馬上就會現出正面的影響,這一點在慈心事業已經很明顯的現出來了。因為我們有這麼多的同學,學了以後能夠如法的去做,雖然僅僅做到一點點而產生的效應卻很大,的確令別人驚訝!這情況使我們走上去的人產生信心,相信只要去做,效應就會出來。而圈子以外的人,看見了會仰望,因為仰望也會進來,這個影響留在世間,佛法住世就靠這個力量。所以一件事情,我們可以看兩面,壞的那一面我們絕對要看,看了以後就要防範它;好的那一面我們更應該看,看了以後可以鼓勵我們。

 偈二十七 
 傳染疫疾忽纏身
 因昔違損於誓言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今應斷離不善業

  前面一偈是說:我們常常會生一些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要修行的時候,它又能阻止你,原因是因為修行的基礎是出家、持戒,但在因地當中這些東西沒做好,所以現在麻煩就跟著你。而這一頌是說:我們好端端的,突然被疾病傳染,例如流行性感冒之類的,這個原因很多,在這裡特別是針對修行而言,指以前當出家人時對誓言、對自己的承諾有所違背。誓言在密教裡面我們稱它為「三昧耶」,阿底峽尊者要到西藏的時候,跟他的弟子約好三年要回印度,這個約定就是他們師弟之間的誓言,他們是非常重視誓言,絕對不能破的。我們常常承擔一個事情,可是到時候黃牛不負責任,結果就會碰到這種情況。除了佛法裡邊,世間法也是一樣,應該重承諾。

  修學佛道不論是出家人、在家人,基本上共同遵守的是斷除十惡、廣修十善。每一尊佛出世所制的戒律,就是以此為最重要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總則。這才是真正重要的福德所在。現在的比丘、比丘尼戒是針對事相,其中絕大部分是防護戒,是防範做錯的。譬如不准你看、不准你出去,因為你出去了以後心會亂,心一亂就不好好修行,所以把你關在寺廟。因為你看不見,所以你就不會做壞事,而周圍同行的人自然會勸你去做好事。因此我們佛弟子主要的誓言就是:「我是皈依三寶的弟子,皈依,是我自己要皈依的。」這也可以說是對自己的誓言。

 偈二十八  
 於諸所知心迷闇
 等閒輕棄正法故
 惡業利器回轉己
 今應勵修聞等慧

  這幾個偈頌都互有關係,都是專門指修行而言。我們對於所學的,特別是佛法,心裡邊常常有疑慮,如《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裡的俞公,起初要做善行時也是非疑則惰,要做好事的時候,心裡就軟趴趴的,覺得這麼辛苦的事情該不該做?或者心裡對該做的事情疑惑而沒去做。平常我們學習過程當中也常如此:明明曉得應該這樣做,可是到那時候心裡就會產生這種心理狀態。為什麼理論上我們曉得佛法對我們這麼重要、這麼好,可是一旦修行就產生這種現象呢?那是利器之輪,我們以前積累的這種惡習又現出來了,以致沒有辦法能夠照著佛經上或者師長、三寶指導的去做,一片模糊,最後乃至於走錯了。到底以前造了什麼樣的惡習?就是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原本應該捨棄不相應的惡業,而認真地遵循出世間的佛法去做,可是實際上我們做的剛好相反,常忙著世間的事情,而捨棄了應該依照佛法去做。

  這一點在現在末法時期是我們共同的業,對在家人固然困難,對出家人一樣很困難。平常我們講很多理論,要做的時候心卻沒有自在,我們沒有力量把握住它,偏偏這個心又跟著煩惱轉,我們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這裡告訴我們這是宿業帶來的習氣,如果不斷除,它會始終把我們牽制得死死的。老師說:當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會有兩種心情,一種是為現世的利益;一種是為了佛法而棄捨現世的利益。理論上,修行的人,絕對不會去忙現世利益,可是我們現在偏偏捨不得現世利益,平常我們做事情的過程也是這樣,往往把世間利益放在前頭。將來這個習慣影響我們,我們心裡已造了這樣的業,你要想走學佛這條路,它便處處障礙你,然後內心當中不知不覺就會棄捨佛法或走錯方向,乃至於心裡一開頭就非疑則惰。

  理論上我不要這樣,可是心裡卻猶猶豫豫的,這都是以前的餘習。怎麼辦才好?老師找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次第,也就是修學佛法的次第,如《瑜伽師地論》四個修學的方便:親近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實際上講到聞思的時候,一定要有依靠的師跟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也很幸運,在家出家都有可以依靠的師友。不過這都是宿生積累的善業,只是我們所積的善業不甚清淨,所以多多少少有一些問題。但是反過來看,我們非常幸運,末法的時候還有可以把我們救起來的,可以走上去的一個立足點。所以我們一定要趁這個機會,趕上最後末班車,這一班車如果脫掉的話,是非常可憐、也非常可怕的事情。

  老師前面幾個偈子講得都很短,可是在這地方講得非常長,因此我們不但要依師,還要依團體。在家居士基本生活畢竟還需要,所以做事情的時候難免心裡就會想家裡人怎麼辦?我覺得原則上我們要顧慮這個家,使家庭大致上沒有什麼太嚴重的問題,再全部精神放過來。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辦法,我不主張唱高調說修行要放棄世間事情,然後真正去做的時候,心裡面卻被牽扯住,造了許多違緣,最嚴重的莫過於此。但願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注意這點。

  並不是出家人就沒有這個問題,我仔細檢查,我的問題也是完全一模一樣的:現在眼前有幾件事情要做,我到底先做哪一件?通常情況,常常是世俗的事情影響力較大。我們仔細去檢查就會感覺得到,像這種地方都要下真功夫才可以,絕對不是嘴巴講講而已。進一步來說,如果我們下功夫的話,絕對會產生效應,你自己也會看見。依我個人來說,當我提起心力來的時候,正面的效應會戰勝,如果不提起來,就輸掉了,就像拔河比賽一樣。不過修行這一件事情絕對不可能在三、五載之內有一個決定性的影響。畢竟像善財童子在一生之內圓滿曠劫之因,是非常少的,何況善財童子在因地上已集了多少深厚的資糧。因此我們現在主要就在集資糧,而在這過程當中第一點我們要懂得怎樣有所依,即依止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包括佛、法、僧三寶在裡頭,一定是跟這三樣相應的才是真正的善知識。然後再好好的聽聞,譬如對《利器之輪》要多聽,多去思惟,這對我們有絕對的影響。我們最犯忌的就是前面幾個偈子都覺得很相應,可是心裡想的卻是另外一套,如果這樣的話就完全走錯了。真正重要的是把聽的道理如理思惟,然後聞跟思要放到一塊兒去做。但是我們仍在不知不覺當中被私心所使,不知不覺走上錯路,而且常常自己覺得腦筋好,神不知鬼不覺的成就了那樣一個事業,最傷害自己的莫過於此。我們不會損害佛法,佛法也是被損害不了的,而我們損害自己、損害周圍的人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損害了以後最痛苦的還是自己。如果好好的讀《利器之輪》就會看見這點。

  看清這一點以後,我們就不敢亂來了。所以「聞」、「思」彼此間的切磋琢磨;乃至於前面老師所講:不要面孔上做得很好看,然後裡邊出岔,寧願表面很粗魯可是很實在,都是從這基礎上講的。我們很容易做一個面面俱到,讓人家感覺很好的人,可是在佛法上你要想跨上去的機會會很少,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很實在的人。在這個團體當中做久了以後,大家自然而然就會建立很好的關係,很好的信心,彼此間大家會產生良好、互相增上的緣。如果跟鳳山寺的法師接觸,你大概有一個感覺,覺得鳳山寺的法師都不通人情事故,而好也好在這裡——平常人與人之間那種花招可以減到最低限度。這在世間法是行不通的,我們一定要說很多好話,說了半天義理跟意趣又何在?也不知道,你要去摸透對方的心真辛苦啊!僧團可貴之處就在這裡。不過我並不建議你們在家居士要像這樣,就如辦學校一樣,如果僧團法師去當幼稚園的老師,那幼稚園就要關門了。如果辦的是小學或中學就沒關係,學生都已經熟悉了,不會被嚇跑。所以要一步一步來,這原則大家要知道,這樣我們才可以漸次改善、增上。透過了前面頌偈,親近我們應該親近的,然後應該聽聞、思惟,然後呢?現在我們還沒有到真正修的時候,本來修是修定、慧,我們現在聞、思以後重點在「戒」,這是很重要的。然後要告訴自己:以前我在這上頭有一些問題,所以要注意,現在我們參與這個團體是不為世間名利的,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聽聞佛法,聽聞了以後不再是口耳之學,還要如理思維。思惟法語的時候,千萬不要依文解義,不要師心自用,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幾個根本原則。平常我們去依止,其實都是依止自己,這樣對我們有什麼利益?我們現在求的是出世的無上利益,如果你世間放不下或者看不透,一定會被這東西覆蓋、淹沒。如果我們能夠一步一步、慢慢的照著這樣的層次去深入,就很好,現在有很多人積極修行,但是他再怎麼修,如果這個難關不能克服,便始終爬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