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人生》母親走後

台北增上班 陳秋梅


  母親因為摔跤沒有及時就醫,拖延至腳無力著地,所以我們認為應看骨科或外科。萬萬沒想到,進了醫院,會診內科而病情急轉直下,怎麼會這樣呢?呼吸急促,全身到處疼痛,似乎摸不得。病情每下愈況,接踵而來一連串的檢驗令人心急,排山倒海的報告:肺積水、惡性腫瘤、消化道出血、糖尿病……,眼見母親生命之火花在一點一滴的消失,我們卻是那樣的無助與無奈,完全束手無策,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母親無聲無息的撒手西歸。

  彷彿昨日之事,大家扶著母親住院治療,接二連三的檢查,醫師認為腫瘤切除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安全性,因此在沒有任何顧慮之下同意手術,誰知這一麻醉,竟是意識昏迷而成了千古恨。

  孝順首重在順,要體貼親心,聲色柔順,切不可不耐與嫌煩,這個道理我很清楚明白,但境現起時,腦子一片空白,只想藉由醫師的針藥來減輕母親的疼痛,而忘了更重要的精神層面的慰藉。所謂「用心」全然用錯方向,冷靜的思考,呼吸器勢必讓母親痛苦不堪。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人常常在失去的時候,才後悔沒有把握當下,等事後再追悔,於事無補的。為什麼不在父母健在時珍惜身邊所擁有的?簡單的晨昏定省、噓寒問暖,應是老人家孤寂晚年最好的慰藉啊!

  我自己對「死亡」狀況完全不了解,只是癡想奇蹟出現,不肯也不願面對事實,等到那一刻來臨,措手不及而遺憾終身。

  才送母親住院,為何帶回來的是令人心碎懊惱的痛?這樣的事實,讓我覺得好像走過漫長的歲月,是那麼的茫然而無力,所學的法與涵養都不見了,心情跌到了谷底。為何沒想到帶母親回家裡做最後的安養?讓媽媽在家,以自己的生活步調由家人侍奉睡覺、用餐、起床……,吃自己想吃的東西,只不過想吃蘿蔔湯的心願,一群人竟無法滿老人家的心願,多可悲啊!

  在《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一書中,有這樣的句子:「住加護病房,反而阻隔了臨終者與摯愛的人彼此情感的分享與溝通。」看的當時不以為意,現在深深的體悟,真的,看著母親住進加護病房,我隨時得準備,目睹所愛的人臨終的過程——無助、焦慮、沮喪……,在最茫然、艱困的時刻,我確實需要有經驗的臨終關懷者諮商指引(感謝基隆關懷組同修幫忙),提醒我母親將不久於人世,應經常隨侍在旁,直到她安詳的離開人世。

  歷經這次死別,我告訴自己要真正為死亡做好心靈上的準備,也得具備知識和勇氣,以幫助自己或他人接受生死無常的事實,唯有如此,才不致造成永遠的遺憾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