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 心路     

台北 林蓮珠

  青少年班高中組的課程是根據「德育教案開發」四大類科的教材來授課。其中,有我較熟悉的倫理道德、生命教育,和剛剛起步學習的善行實踐,也有很生疏的生態倫理。

  那天,輪到我上倫理道德「敬師」這個德目,一如慣例,我認真做了事前準備,也早早安排教具,更不忘祈求,於是心情平和,從容上陣。過程中,不管內容的掌握、活動的進行,或分享研討,一路節奏明晰穩當。我輕鬆授課,有若行雲流水般的自在,而且師生互動可謂酣暢淋漓,毫無滯礙。

  下課後,內心裡除了感恩師長三寶的加持,得以授課圓滿,並沒有高昂的情緒。結束時,當其他護持老師給予肯定,並詢問我的「受用」和「提升」時,我竟一時語塞,言不及義。

  這太奇怪了!怎麼會這樣呢?經反覆推究反省,才發現—原來倫理道德的內涵,原是我平時在校授課的軌跡,生活也有實踐的經驗,既然先前已經有了串習,備課和授課自然比較順利,以致被詢問時,覺察不出自己的受用。

  反觀初授「生態倫理」時,因為平日串習不夠,也少實踐,前行備課時戒慎恐懼,焦慮非常,但為了要自我提升,也不敢輕言放棄。在沈重的壓力下,緊急惡補,參考了許多補充教材,亦與同行研討切磋,努力吸收消化,嚴陣以待,仍嫌不足。授課時,全神貫注,照著教案流程緊扣時間,還是不脫侷促壓迫。待追著時間跑完課程,立即體察到其中的缺失,以及尚須改進的種種,可是我的心是歡喜而雀躍的,還有充實的滿足感。

  這兩種不同熟悉度的課程教學使我驚覺:走我以前沒走過的路,也許路上會有些顛簸,但卻可拾到一些以前未曾擁有的寶,同時更深刻體會到順境要用心、逆境更要珍惜,兩者都是增上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