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為莊嚴 不是負擔
編輯室整理
世間的書籍提供我們知識,透由知識我們得到聰明;佛法的書籍提供我們智慧,因為獲得智慧,我們得到解脫。這兩者之間看起來很相似,但是有一點不太一樣。一種是你從外在去記憶,然後得到很多觀念,這是知識的層面;另一種是從內在自己的生命再提升改善,而得到的是內省與自我成長的部分,這個叫智慧。
所有的經典文字都是幫助我們成長提升的,如果我們用恭敬的心去看待,就會得到殊勝的功德果報,這並非說我們對此分功德果報刻意執著,而是如是因感如是果,法爾如是的道理。反過來,如果對經典輕蔑,也會得到愚痴的果報。所以我們對經典要以恭敬的信心去看待,當我們不斷對它產生恭敬的心時,學習效果就會提高,會比較快,同時在這裡面也造就了一些很好的業因。因此佛弟子看待經典與世間的書的心態就不一樣,把經典視為寶—法寶。
現今印刷業發達,要做到恭敬法寶頗有困難,例如郵寄的佛法雜誌以及報紙上、傳單上時有佛字與佛像。如果雜誌沒讀那麼多,可以寫一封回函請對方不要再寄來,以免浪費資源。有佛像、佛字的傳單或報紙,能夠的話就把它燒掉,沒辦法的話就回收,任何事情總有各種上限或下限的處理方式,不要為了這些事情讓我們佛法學不下去,弄得苦苦惱惱。原則就是要把握住一份恭敬,因為恭敬就是一份善業,當心裡不忍,覺得我應該好好去保護,這就是一份善業,而不是執持外在行相怎麼做。把握住心裡的那份恭敬,隨時警惕自己對法寶應該恭敬,不可輕蔑,如此真心的執持著那份恭敬時,當事相上碰到我很想做而做不到時,這個恭敬就已經在裡面了。現在我們的態度是能夠做幾分算幾分,如果為求恭敬法寶,而增加額外的繁瑣工作時,可以把做這些事情的心轉成正面的想法:「由於我恭敬,我會增長智慧。」這樣做就變成不是壓力,而是一份學佛的資糧,做起來就不會有負擔了。
恭敬法寶主要在把握其中意趣,否則事相多設一條,就多增加一份壓力,學佛就變成苦不堪言。事相上沒辦法全然規定可或不可,形式上怎麼做都是因為內心的恭敬跟輕蔑而產生的,這就是「禮」。誠如「禮」與「仁」兩者的關係,當內涵把握不到時,「人而不仁如禮何」弄到後來,徒有很多的形式,卻無內涵可言。總之,對於恭敬法寶的這些事相,不是負擔,而是你的機會,是很珍貴的資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