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的價值


  編輯室整理九十年十二月的皈依法會中有一項福智教育園區展覽活動,只藉著錄影帶、海報資料及參與義工的心得分享,介紹園區理念及近況。

  十月初觀融師姐接下參與園區展規劃小組錄影帶的製作工作,實在徬徨,雖曾做過一次企劃製作的工作,但對此次任務所要呈現的理念與主軸還是一片模糊。不過想想,上有法師、展覽組組長,此外規劃小組還有三個對園區參與頗多或理念清晰的同修可以當靠山,也就稍為安心。

  可是真正互動了以後,才知道彼此想法無法對焦,溝通實在困難。當她把影帶的大綱提出來時,規劃小組可能覺得太粗略了,有人提醒她先寫腳本,有人把理念、細則條列出來,建議她去哪裡找畫面。可是這些建議對她而言就像天馬行空般摸不著頭緒;她覺得當務之急應該是把方向確定,抓到該呈現的主軸,而且應先實地採訪,收集資料。畫面、腳本是稍後的作業。

  展覽組組長了解這個問題後便帶他們請教李學長,學長有規劃製作錄影帶的經驗,而且對於影帶所要呈現的內涵很清楚。觀融師姐好慶幸找到一個真正可以指導的依靠,有什麼進度就直接回報學長,對其他規劃人員就疏於互動,以致於開會時,他們對整個進度到什麼狀況都「莫宰羊」。對此,觀融師姐也有苦水要吐:她覺得和他們互動好麻煩,他們給她一些抽象又沒經驗的東西,讓她覺得,勉強放進去像煮雜菜麵,不放又變成心理負擔。

  展覽小組指導法師—如起法師針對此事做了以下開示,點出大家在擔任義工之中,真正在互動時應抱持的正確意樂以及溝通心態,對團體和無限生命的好處。

  一般的做事習慣是把事做好,譬如把錄影帶剪好、把海報畫好,但是在團體裡做事,要學習依著宗旨去實踐,在過程中學習依師、發菩提心、如何幫別人走上去。像義工組長帶著大家去問法師、學長,很用心地幫助大家學習依師,與法師、學長結一份緣。學依止,剛開始可能會不習慣,但沒關係,慢慢的你會覺得他們的方法比自己好,也就是透過做事過程去感受一切好處來自善知識。

  依止的對象可能分為一位或多位,前者易,後者可能要花很多時間,讓事情進度延緩。如果因為這樣就評定多徵詢幾個人的意見是不利的,那就錯了。真正評量是不是「白忙一場」,要看過程中是否學到東西?是否增長師友的緣?並藉此幫助更多人。藉著師友學到的東西,一定比獨力完成的好,所以對學員也能幫助更大。這樣就不離學佛宗旨,依道次第看待事情,能如此執取「趕快把事做好」的心才能漸漸放淡,對這一點必須要下點功夫。

  有了幫人的動機,接著是幫什麼?怎麼幫?師父一路幫著我們,學廣論,做義工,辦營隊,用無量無邊的方便讓我們提升,海報、錄影帶只是其中之一,不應以此為滿足。而是我真想助人,深遠一點就是要學習承擔的心,把眾生的業揹起來,帶一切眾生走菩提道,這是總願。別願是對境扭轉自己的業—往昔對同行貼標籤、不耐煩,對師長諂曲、害怕—這些要淨除,要增長想學的心,對境要善巧溝通。

  剛剛提到與別人溝通很麻煩,的確是很麻煩,但是它有何好處?

  從無限生命的角度來看,下一生再來時是否需要很多同行?我們都希望碰到很厲害的人能夠幫我,可是如果現在不理人,會有好的增上環境嗎?和同行互動等於存錢在銀行,因緣成熟時,自然會回報的。

  另外從團體的角度來看,眼前你自己能做,事情解決就好了,也不需和別人講。可是萬一你不能做,需要有人把擔子扛起來,如果今天和他互動,讓他了解,以後換他接棒,是不是對團體有益?而且如此溝通可以學習很多,對整體的格局感受將與往昔不同。所以透過密切互動雖然辛苦,卻絕對值得;要從整體深遠的意義觀待,不要只從個人角度或把事做好的角度去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