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溝終於通了

台北 王士良

  以前在南加州只知道教法很好,鼓勵別人回台充電,卻沒想過自己該回來受用。直到目睹先回台的內人,不管在受用、講說都後來居上,成長非常迅速,真羨煞我了!想想孩子也夠大了,我該為後半輩子打算,適逢師父提出教育園區的構想,便毅然放下手邊的工作,整裝回台。

  回台後,在法人的第一個工作是管理八樓里仁的倉庫,自己一個人獨立作業,愛怎麼擺就怎麼擺、做得不亦樂乎。後來調到產銷股,管理蔬果倉的包裝、驗收、進倉與撿貨送到各支店。這個工作除了注意進出貨的量和品質,還要招呼義工,讓他們在工作中領受法益。

  這兩方面,從股長盧嘉東師兄身上學了不少。盧師兄很懂得招呼每一個人,做事有次第,理念又清楚,我提起很大的好樂跟著他學。有一陣子,作業出現紕漏,於是用一些表格把流程規格化。有些義工不習慣,盧師兄便跳下來和我實際操作,直到大家都接受。整個過程,我只有感受到他的真誠與幫助,絲毫不覺得不受信任或被挑剔。換成外面的工作環境,甲插手乙的工作,乙不排斥才怪!有了這些作業單,事相輕重緩急就很明白,就不會該出的貨還沒包裝,不急的倒做了一堆。

  有一陣子,我覺得諸事順遂,事相熟悉,一切按部就班,根本不知自己的疏失—把周遭的義工當機器似的,只要運作順利,沒注意他們的苦樂與用心。直到境出來,我才省悟自己的問題—不知如何與人互動。

  就拿與賣場的溝通來說,我到法味用餐,賣場的師姐拿著菜過來問我:「怎麼這種貨也拿出來?菜這麼爛要如何對消費者交代?」我不懂得應對,憋了一肚子苦水回來檢討,指責的手卻免不了指向一起打拚的義工。幸虧龔文和師兄指出我的盲點:「你有沒有問賣場這種瑕疵品比例多少?如果總量只有兩三包,尚可忍受,不必一味要求零缺點而打擊自己的士氣。」果真同樣的境再發生,我就衡量輕重處理,不再只悶在心裡翻滾,但是對自己的問題仍不是很清楚。

  去年法王來台弘法時,我也得到加持,讓我在大法會看到自己的心相。籌備期間,當別人忙著開會、規劃、看場地,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義工,酸勁全湧上來,常處在比較、嫉妒、輕毀的心態。幾十年來的臭水溝,要清好不是那麼容易,但至少我已面對它,開始掏出污泥了。

  原來我嚮往的是帶組或帶班的亮麗角色,這種名聞利養對生命實質的成長有多少幫助?先看到動機不對,再看看條件為何不夠?人家美其名說我「內斂」,其實就是不會和人互動,尤其不會和上面互動,因此,把自己的能力歸檔冷藏。以前我做事只緣「我想要的」,經過規劃與努力,多能心想事成—即使是返台學習也是規劃中的事,我也以「勤勉自律」自豪。現在真正面對這個求不得苦,才知道只緣「我要什麼」,把自己掐得喘不過氣來。
知道該放掉,卻習慣性地揪著心,這件事一直悶燒到宗旨班法華經導讀時,如俊法師的一番話才讓我放下大半。法師談到:「僧團裡一會兒要與俗眾互動頻繁,一陣子又閉門少出來,有時以誦經為主,有時又以研討仁波切開示為主。這其實是師父藉著不同的緣起,讓不同根器的人找到自己相應點。」透過承擔看清自己的能力,能承擔的人自然有他的能力與業緣,雖然別人並不知道我的特質在哪裡,但我更應該認清目前的緣起,就自己的角色去努力。

  可是隱微的落寞還是沒掃掉,直到參加校長營義工才一掃陰霾。營隊活動期間,餐飲組獲得不少掌聲,我卻想到法味的師姐們,煮的是更難處理的次級品,日復一日地忙,吃飯時經常聽到的卻是這個太鹹、那個太爛。我在提升時間請問法師,大寮義工應該如何調適?法師說:「掌聲是短暫的,滋長名利無法讓我們的心靈提升。相對的,有苦才可以提升。」的確,營隊是團體對外的櫥窗,沒有內部長期的耕耘,就沒有外相燦爛的一面。而營隊期間,慈心義工努力所引起的共鳴是否能持續,就看平時產銷股與里仁的表現是否令人滿意了。我做的事,在法人事業中是這樣環環相扣,我為何兜一大圈才打從心裡去肯定這個使命?啊!真正放下自我去緣整體真好。開始緣別人以後,才知道快樂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