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不應退

編輯室整理


  陳師姐當活動記錄義工幾年了,今年教師營遇境萌生退意。適逢如得法師、緣寶法師和陳學長來關懷,便把自己的挫敗與困難和盤托出。她發覺幾次營隊、法會下來,她迷迷糊糊跟著走,覺得自己聽聞、思惟能力差,要做這種法理抉擇的記錄工作,壓力很大。再加上這次負責採訪某大組,她平時就有點不敢和這個組長交談,這次訪問他兩次,碰了一鼻子灰,心力實在沉到了谷底,正在考慮是否該離開這一組。

  法師、學長交相診斷這位「中古」義工會跌這一大跤的病因,點出哪些地方佛法用得上,在場的義工也從這案例中,各自看到自己的盲點,法雨滋潤下,心中喝采不已。

  緣寶法師先問陳師姐來之前有沒有希望學到什麼,陳師姐略為思索答道:「我平時常忽略別人,所以想學與上中下的互動。可是今天跟那位組長話不投機,很快就退縮了。」

  法師再問:「上中下的互動有很多種,妳希望學到什麼?」陳師姐囁嚅地說:「希望能去注意別人的存在,並把事情處理圓滿。」

  法師因勢利導接著說:「我們時常發願為利有情願成佛,卻又習慣性地感受不到別人的存在,即使對方出現在眼前,也把他視為隱形人,所以當任何人意見和我們不同時,會覺得這個人最好消失掉,這個問題不容易改,我自己也做不好。」

  「但是師父、如證法師和很多法師就不同。他們遇到不順利的境界,通常先接受。就拿你和那位組長互動為例,他們會說:『太好了,先把它接下來,這個給我練習的機會。』透過這些不圓滿的境,試著接受它,能改多少算多少,要試著去轉動那顆只緣自己的心。 「師父他們遇到困境,都不抱怨,只是想著如何迎接變化球。他們那種寬容的胸懷和深遠的智慧,讓我很佩服。所以每當我聽完之後就發願有這種境界讓我學習,做起來也許不是很順利,但總有機會練習破除『只喜歡要求別人,不喜歡改變自己』的習氣。」

  陳學長接著說:「妳會有這個反應,如果不是整個組有問題,就是妳本身在參與過程中有問題,今天正好藉機來省思一下。用世間見解看起來是危機,但用佛法來看就會變成轉機、真正的成長了;如果不認得內心,也看不清真相,就走進危機裡面了。在這節骨眼,靠著師長加持,光明就進來了。

  「妳安立要學上中下的互動,可是上中下的互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呈現整體的功德,如果沒有想到要如何創造整體功德的共業,就是沒有動機要成佛,沒有確立這個動機卻想要成佛就是空言。至於上中下的互動要學到什麼內涵妳也不清楚,遇境只隨習性去對應,一碰到不喜歡的,馬上不以為然,被境轉了。

  「向上互動要做到『恭敬』,對中互動要學會『關心』,向下則是做好『關懷』。恭敬、關心、關懷,是不同層次的心靈歷練,與菩提心、依師、成就一切智智是相應的,如果安立好,境來了,正好練習。他說話不順耳,正好讓我練習把不恭敬拿掉,即使採訪不到,但他幫我學習安忍,安住在恭敬裡。事情沒辦成,下次有因緣再繼續,但是法的受用卻是這麼真實。認識該安立的內涵,知道遇到什麼場合要怎麼用,對師長的信心就會持續增長。

  如得法師在結語之前,先問:「各位在這一組是否有受用?」幾乎全部都深深地點頭,「所以,事實很明顯,這不是活動紀錄組整組的問題。妳的去留問題要把生命拉長來看,不要做錯誤的抉擇。這一生沒有突破的經驗,下一生再碰到會更困難,所以放棄繼續在這裡學習突破的機會是很可惜的事。」

  最後法師以一句話和大家共勉:「困難是幫助我們提升的機會;反之,想成長,沒有困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