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的殊勝

九十一年六月十五日
淨遠法師開示
編輯室整理

  本文為淨遠法師在六月北區執事人員園區體驗營所做的開示,以須達長老發心為佛蓋精舍及金色王一飯施食辟支佛,兩則佛典故事為例,強調發心的殊勝。園區正在興建,有待同修共襄盛舉,透過大家努力共創增上共業。

  福智之聲編輯室特別整理法師開示,祈願大家對營造園區隨分隨力,乃至盡心盡力。誠如法師所言:發心有多廣,所得的功德就有多大。


  到園區來體驗師長的殊勝功德,體驗這些做什麼呢?透由這些體驗,對師長所做的事業有更深的了解,以及由此對自己有更多的期許,對自己的來生有更多的利益。唯有自己站穩腳步,再去幫助別人才能百戰而不敗,這是大家都能了解的重點。

  這兩天的課題─思惟「我一定要參與園區的原因為何?」為何一定要參與園區?當我們對它了解得更多時,我們就會對師長的事業有更多的了解。各位來參與師長的事業,從開始研討廣論直到現在建立園區已經很多年了,你們覺得果報會在何時出現呢?在此跟各位講兩個佛經上的故事。


須達長老的故事

  在佛世的時候,有一位名叫須達的大富長者,他想為佛陀蓋精舍,故向佛陀請示,佛陀答應了,於是就派舍利弗跟著須達回到他的舍衛國去找地方。結果找到太子園,太子很有錢,不想將地讓給須達蓋精舍,就刁難他說:「如果你能將園裡的地全部舖滿金塊,我就把這塊地讓給你。」須達聽了之後,就馬上說可以。太子此時心就慌了,心想:如果須達真的能夠將金塊舖滿,那我美好的園林不就失去了嗎?所以太子就反悔了。須達說:「你是太子,講話不可不算數,不能出爾反爾。」太子沒辦法,就讓他舖了。快舖滿時,太子就問須達:「你是不是沒有黃金了?」須達說:「我還有很多黃金,我在想辦法如何將我倉庫裡的黃金全部舖。」

  太子聽到之後,就想:佛陀到底是何等人物,能夠讓須達不在乎自己的錢財呢?他一定是一位很有德的人。於是就告訴須達,地你拿去,樹我要供養。兩人就這樣一起合辦供養。

  在畫精舍圖之時,舍利弗就笑了,須達就問:「尊者你為何笑呢?」舍利弗說:「我運用我的神通,讓你看到你的果報。」須達就往天上一看,每一重天有一個宮殿,舍利弗就問他要選那一個宮殿。須達問哪一個宮殿比較好呢?舍利弗為他解釋每一層天的殊勝,其中提到兜率內院可以聽聞佛法,須達就選了這重天(第四重天),選好之後,其他天宮消失了,只剩第四重天的宮殿。須達在供養精舍時,只在構圖階段果報就出現了。

  這說明我們在參與師長事業,果報已經在呈現了,只是我們沒有神通,看不見而已。

  在畫圖的過程中,舍利弗又愁眉苦臉起來。須達問舍利弗為何憂愁呢?舍利弗說:「你看地上的螞蟻,在好幾尊佛以來,這些螞蟻一直在此輪迴,而每一次都是你在為佛蓋精舍時,這些螞蟻都在這兒,過去四尊佛都是如此。釋迦牟尼佛出世時,你仍然為佛蓋精舍,而這些螞蟻仍在同道中輪迴,未來還要輪迴下去。」

  一隻螞蟻墮落成畜生後,就很難超脫了,因此我們要很珍惜這一生的人身。這相對的比例太大了:一者須達為佛蓋精舍,所以他生生世世為佛蓋精舍;一隻螞蟻墮落為畜生,即使遇到了佛陀,因個別業力的原故,仍然無法脫離惡趣苦而輪迴。因此業果令人畏懼,我們得好好造作,才能有更好的來生。


金色王的故事

  佛陀的過去生,曾有一世是金色王,他統治巨大的國家,人民很多。有一天,天上出現災星,就請婆羅門來占星。婆羅門很詳細推算後說:「這表示國家將面臨不吉祥的徵兆,未來的十二年會旱災,不下一滴雨。」金色王非常憂惱的想:我這麼多人民,他們怎麼能夠熬過這十二年的苦難呢?他想了各種辦法,他請所有大臣、百官到全國各地計算公家及私人的糧食的存糧,並全部收集起來,再統計全國人口,以便十二年內平均分配糧食。這是菩薩國王的做法,他的考慮點是在他人而非自己,他把自己也算在其中的一個人民,也照配額分配。以前的國王是有很大的權力,他可以將國家的所有財寶搜羅過來,而人民不能反抗的,但是金色王是一位菩薩國王,心裡想的是一切眾生的利益。

  人民按照這樣的配給維持生活,到了第十一年第一個月時,糧食就吃得只剩一點點,開始有人餓死了。國王非常難過,不忍心他的人民受此苦難,到最後全國的糧食都吃完了,只剩下一餐飯,國王非常難過,內心一直惦念著眾生。此時,國內有一位仙人,已經四十劫行菩薩道了,在樹林中看到一對母子行邪淫,他覺得眾生怎麼如此惡劣,違棄了道德,難於度化,他思惟法義乃至緣起,由此證得了辟支佛。證了辟支佛果後,他想去利益眾生,於是入定觀察,世界有哪些地方是需要他去幫忙的。他觀察到金色王這個國家裡面,全國沒有糧食了,只剩國王這一餐飯,應該去把這一餐飯討來吃。

  於是他就施展神通,像一隻大鵬鳥般的飛過去,人民和國王都看到一個人從天空飛到皇宮。國王就問這位大仙:「你來皇宮有何事呢?」辟支佛回答:「我要來向你乞食。」國王一聽之後非常難過的說:「你是一位非常有道德的仙人,可是我們國家已沒糧食了,不能好好供養你,實在是非常的慚愧。」國王請廚師仔細清查到底還剩多少糧食,廚師回報,只剩一餐而已。國王就想:這一餐飯我吃了,頂多只延長一點壽命,還是會死掉,不如把這一餐供養仙人。當他做這決定之後,就召集百官過來(這一點很重要,一個菩薩的發心,在任何時候,都會想到眾生)。國王說:「各位百官,你們好好隨喜,我現在要把最後一餐供養這位仙人,你們要好好隨喜,我的願望是希望我的人民在未來世永遠不會再貧窮飢餓。」這是一位國王的發心,在沒有佛世的時候,一個人能夠如此發心是非常了不起的。辟支佛吃完飯後施展神通離去。

  接下來國王與全國人民都沒有糧食了,國王就請百官各自回家!不要看到彼此間痛苦的餓死,大臣說:「我們怎麼忍心丟下你,我們都在一起死掉。」這一幕是非常感人的。此時,辟支佛要到其他地方去應供,一開始離去時,全國就出現禎祥,刮起大風,吹走一切不淨之物。接著天下了七天食物雨,有各種麵餅等,下了七天的食物雨之後,又連下七天的榖類(玉米、高粱等),接下來又下其他的食品、油等,如此下了很多東西,整整有一個多月;最後的七天是下種種的珍寶。這主要的是國王的發心非常的廣大,他供養的是一位行了菩薩道四十劫而轉成辟支佛者。他能感得現法受,是因為他發心非常廣大真切,心心念念是要饒益眾生,而供養殊勝境及殊勝發心。

  這說明什麼呢?我們現在參與任何一件事情,應知殊勝境及殊勝發心。師長希望在亂世的時候建立教法,把宗大師圓滿正法弘興,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事。這是菩薩的事業,現在就看自己的發心,發心有多廣,所得的功德就有多大,透過大家來做,就能把這個共業扭轉過來。

  第一個故事就是我們一發心就可以得到果報。你想得到什麼果報,就看第二個故事,在於發心的深廣,如果能夠緣得愈廣,把這裡的非人、鬼道的眾生、天人、善神等等都含攝進來的話,會想到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共業力量。各道的眾生一起來成辦,建立教法的事業一定可以成辦的,因此,我們對師父要具足無比的信心,堅持奮鬥下去,師父的願望不但可以實現,而且是成功的實現。所以希望大家為自己的這一生及後世,以及教法的興盛,而獻出自己的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