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三法印鑑別正統佛法(上)


八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日常師父開示

  今天要介紹佛法的一個基本概念--三法印。佛法的內涵無非是三法印,以三法印的內容為標準,衡準世間的一切,讓我們認清楚該走的路。實際上要徹底了解三法印,不是一生兩生的事情。為什麼要談這個問題呢?因為現在有人假藉佛法之名行詐騙之實,使得很多原先不信佛法的人,對佛法產生更深的誤解,乃至於很多對佛法有一點信仰的人,也受到極大的影響。因此,我想向大家說明,做為一個學佛的佛弟子,我們是否有比較簡明的方法可以來分辨是佛法還是非佛法?如何以佛告訴我們的三法印,來辨別是佛法還是非佛法?

  首先,我要說明什麼是三法印,其次談三法印對我們有什麼價值。

  「三」是一個數字,法印的「法」,指的是佛法。廣義來說,「法」包含世間萬事萬物所有的一切,就是我們認知的對象,以及存在的所有一切,佛法裡通稱為「法」。世間為什麼有佛法?其實佛就是一個覺悟的人,「佛」是印度話、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覺」,覺悟些什麼呢?也就是對世間所面對的萬事萬物「法」的真相覺悟了。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說明,現在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三個,如果合乎這三個標準來說明「法」的這些真相,就叫做佛法;如果不能用這三個標準來說明這個事實的真相,就不是佛法,因此稱它為三法印。「印」就像我們世間通用的大印,比如政府的印叫關防,大印一蓋,到哪裡都行得通,現在是佛來印定,由正覺者-世尊所開示的三法印來看世間的萬事萬物,以這三點衡準,那就是佛法。


正皈依

  佛出世有一個基本的原則。佛跟你我完全一樣,是一個有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希望離苦得樂。既然大家都為一個目標----離苦得樂,那麼我們普通人跟佛有什麼差別?差別是他得到了,我們沒得到。他得到的原因是他對世間的真相看清楚、覺悟世間的真相;世間的人所以得不到,是由於迷糊,我們稱它為無明,世間人始終被無明所覆蓋而輪迴生死。了解佛法以後,透過佛法去觀察、去行持,我們稱之為修行-修改以前在錯誤認知之下的這個行為。所以學佛的人認真的一步一步深入,我們稱為修行人,最後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世間的無明之行是永遠輪迴生死,雖然他人生推動的目標也是離苦得樂,但因為對事實的真相認不清楚,或做不到,所以白忙一場。所謂「小人枉自為小人」,我們在生死輪迴中吃冤枉苦頭,就是這個意思。

  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照著去修改我們的行為,最後得到究竟的果-成佛、跳出生死輪迴;小則解決自己的問題,究竟的果是還要幫助一切人徹底解決一切問題成佛。世間有一些人----我們稱之為有善根,他們都希望離苦得樂,可是有的人照這種方法去做,有的人照那種方法去做,現在,有一類人照佛法的方法去做,就是皈依佛法僧。為什麼要皈依?因為這個才是真正的究竟離苦得樂之道。我們每個人感覺到在生死輪迴當中真的只有苦,沒有真正安樂之處,因此想找一個可以依靠的人,而這個人至少是已經解決這個問題的人。

  《瑜伽師地論》或《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也說,就是因為我們感覺到世間的苦,現在要想除苦,所以要找真正可以依靠的人。既然我們在這個原因之下找依靠,這個真正可以依靠的人必須具足的條件,也就是皈依的境----這個能夠做我們皈投依靠的對象,必須具足四個條件。第一,他一定是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假定他自己都沒辦法解決,怎麼能救我們?第二,他不但自己解決,也要懂得怎麼幫助別人解決這個問題。否則我們去找他,他也沒辦法幫忙我們。第三,他有這個願心,願意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否則他雖然有這個本事,但是他不想幫忙,你找他也不一定有用。第四,我們所皈依的對象----佛,並不只是今天你跟我好,我幫你;你送我東西,我幫你;而是你只要肯聽我的話,我都能夠幫你。為什麼呢?如果他是佛的話,他應該救助每一個人,因為佛法的特點,並不是說你皈依我,信者得救,我一定救你。佛說:「我之所以解決問題,是我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今天你皈依我,如果你不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我也救不了你。」所以佛並不是「你聽我的話,讓我來控制你。」而是「你真正要皈依我,必須照著我告訴你的話去做,我並不想從你身上謀取什麼利益。」具備這四個條件去皈依,佛無有不救。

  因此,我們想離苦得樂,就必須皈依,而皈依的對象必須具足這四個條件。

  真正皈依時該怎麼做?《廣論》上說,應先看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為什麼要這樣看呢?我們不是覺得世間很苦嗎?我們不是信賴佛有這個能力能救我們出苦嗎?那我們先看一看,是不是像我們想像中那樣?一看,對!佛的確有這樣的功德,不管祂的身、語、意,都完全具足這個條件。就好像我們長大了,我們將來要選一個職業,哪一個職業最好,哪個將來最有出路,我們就朝這個方向去走。現在既然已皈依佛,當然要看一看皈依的對象,他如法修行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如果很認真去看的話,我們內心會產生一個非常崇敬仰望的心情:「這個才是我要的!」知道佛的功德後,我們內心一心仰望,將來我也要走這條路,要學他一樣,所以皈依佛。佛告訴我們正皈依是皈依法----為什麼呢?因為,如果照這個道理一分一分去做,然後,苦就慢慢的拿掉,最後得到圓滿的功德,所以正皈依是皈依法。那麼要想照著去做就要修行,要修行要有同伴,就是僧,所以叫皈依三寶。所以做為一個佛弟子,正式的說要三皈依。就我們現在這個傳承,以及眼前社會大體上來說,衡準辨別是佛弟子或非佛弟子,是以皈依為準。

  談到這裡,大家也許會覺得現在有很多人皈依,這裡要明確界定一下,現在一般的皈依,並不能真正稱得上佛法告訴我們的皈依。舉個例子,也許有些人認為三寶、佛法很好,我們應該皈依;或者某個師父很好,應該皈依;或者因為某個法師很有聲望,皈依他可以得到很多好處,所以我也去皈依。也有一種情況是,有人帶你去皈依,你就莫名其妙的跟著人家去,人情難卻,跑去拜三拜,包了一個紅包,念了幾句話,有了一個法名,我們以為這樣就是皈依了。以佛法來說,不是!

  不過,也有的人像前面所說的,或許剛開始時不是那麼堅定,可是他內心的確想透由佛法來追求離苦得樂之道,只是因為眼前或許為生活忙碌,一下子不大可能全部投入學習佛法,不過他一定是漸次漸次的深入。所以總結來說,對佛法有了正確的認識,覺得這個才是人生崇高的理念,並依照著佛法來修行,步步提升,不但改善自己,還要改善一切眾生,究竟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才能稱為正皈依。

  正皈依的佛弟子,不是以皈依證有幾張,老師有幾個來算,而是對於世尊告訴我們的教法,現在透過皈依的師長告訴我們如法去行,這個才是佛弟子。所以佛弟子與非佛弟子的辨別,是在如法與否。什麼是法?現在簡單的從三方面來說明,即佛講的三法印。一般來說,特別是漢地,佛說的法印有兩個不同的標準,一個叫實相印,一個叫三法印,或者叫四法印。真正了解了以後,三法印跟四法印是同樣一件事情,而我們真正趨入還必須從這個基礎步步深入,否則所謂的四法印都是空話。


三法印

  什麼叫實相空性,這種名字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也可以說出一大堆道理,可是好像跟我們了不相干,事實確實如此,因為單單說這個,我們根本沒辦法契入。現在講三法印,理論上稍微做一點說明,就會比較清楚的了解,四法印是什麼,跟三法印的關係是什麼?三法印第一個是諸行無常,第二個是諸法無我,第三個是涅槃寂靜。如果加上有漏皆苦,叫四法印。


有漏皆苦

  現在先解釋有漏皆苦,「皆苦」,就是統統都是苦的。「漏」是什麼?不是說茶杯打了一個洞水漏掉了,這裡的「漏」是指煩惱,就是煩惱的異名。這個煩惱也不是說,我今天心裡不高興了,煩煩惱惱,佛法的煩惱是專門指我們內心當中一種不寂靜相,通常我們稱它為見惑、思惑。煩惱的根本就是我執,只要有煩惱,這個煩惱一定會推動我們造很多業,只要由煩惱造的業,結果一定是苦。煩惱本來就是個苦;造了業,業會感果,又是苦;那個苦的境現起時,往往我們又會引發煩惱再去造業,永遠在這個生死的苦輪當中轉,根本原因就是有漏----有煩惱。


涅槃寂靜

  假定我們煩惱解決了,這個苦就會消失。苦消失了是什麼現象?涅槃寂靜。「涅槃」是印度話、梵文,翻成中文就是苦果及苦因都消失掉了,剩下來的就是「寂靜」。寂靜,我們不太容易了解,因為我們沒有體驗過,不過我們可以勉強的說它是-真正的快樂,現在我們的快樂不是真正的,是不究竟的、不圓滿的;究竟圓滿的快樂,是真正涅槃寂靜的境界。

  在我們對萬事萬物的認知當中,有很多認識是錯誤的,獲得正確的認識通常有兩種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直覺,直接地讓你感受、體會到,佛法有個專有名詞叫「現量」。譬如說今天你跑得很熱、很累,要擦一把汗,手上有一條毛巾涼涼的,你一摸很涼,一擦汗就消失掉了,那你感覺到很好,就是這個感受,這個是比較單純的。如果這件事情本身比較複雜,特別是精神上面比較抽象的,不是那麼容易就感受得到,而且有一些東西必須要透過學習,然後自己去實踐,漸漸的才能夠真正的體會得到。「學習」這個事情勉強不來,一定要我們自己願意去做,這時一定要有一些理由,使得我們能夠信服,讓我們願意改變我們的方向跟著他去走。雖然,說明這些理由,啟發我們信心的內涵,我們還沒有直覺體會到,但是只要我們信得過,依稀彷彿了解這樣一個內容,佛法當中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比量」。譬如說世間很多人說﹕「你好好的念書,將來去留學,將來得到博士學位啊!」到底博士是什麼,我們不太清楚,不過依稀彷彿被人家這麼一說,我們內心當中可以想像得到大概如此。現在關於「涅槃寂靜」的內涵我們沒體會到,如果照著前面說的,同樣的要先確定人生的目標,認識理論後照著去實踐,慢慢的做到才能夠體會。假定我們講「快樂」,用我們現在的快樂標準去想可能錯誤,所以佛告訴我們「寂靜」;也就是說,所有的痛苦的因跟果都消失了。以上所說的是四法印當中的後兩個:有漏皆苦、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

  若依次第來解釋,第一個是諸行無常,「行」是行為、作為,「諸」就是一切,凡是一切有作為的,實際上「諸行」是專門指有為法,什麼叫有為法?也就是說,凡是所有我們造作出來的,譬如說我們的一切行為,一切行動,一切努力……,不管從因到果,都是有為法。「為」就是行為、作為,就是行動,就是變化,就是流轉,它有一個特點-「無常」。講到無常,我們通常說無常有兩種普通的概念,一個是,死了叫無常;另一個是,所有事物不能常保得住,叫無常。以上兩個都是很粗淺的無常。佛法講的諸行無常是比較細微的、細密的,所以無常有粗細兩個相。佛告訴我們的「三法印」是細密的,因為這個細密的內涵,粗顯的一定也顯出這個無常相來。現在說凡是這種有為的一切法,要做到恆常不變,根本不可能,所以「無」就是沒有,沒有「恆常不變」這個特徵,就是「諸行無常」。

  這個法印包含的範圍是哪些呢?凡是世間看得見的,所有在三界之內的天、人、地獄、餓鬼、畜生,沒有一樣例外,永遠都在變化。譬如我們坐的這個地方,這個房子好像造了幾十年,乃至幾百年不變;我們看眼前這個鋼鐵維持更久,好像也不變。實際上,所有這些東西都是表相,它真實的內涵卻變化得非常快,快到什麼程度?實際上連它最短的能夠保持這個定相的狀態都沒有。一般來說,這個內涵我們很難懂得,「現量」當然談不到,就是「比量」,用道理去講,我們也無法那麼容易體會到。我們會以為明明這個東西是鐵的,這個房子在這裡幾百年不壞,怎麼說它一直在變?現在科學上已經告訴我們,原來這些東西表相上這樣,實際上裡邊變化快到什麼程度,科學也沒辦法測出來。佛真了不起,他不必靠科學就可直截了當看得非常清楚,所有的東西沒有一個例外,這叫「諸行無常」。

  為什麼說諸行無常?因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造作的,凡是造作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凡是因緣和合而存在的東西,都是無常的。譬如說我們現在有法會,這個法會是因緣所成的,有人願意講、有人願意聽,然後,也找到這個地方,還有其他東西,譬如說我們使用的桌子、椅子,有的是鋼鐵做的,有的是木頭做的,把它兜起來就變成桌子、椅子,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很多東西兜合起來的。譬如說我們人,我們有身體,有心靈,這些東西都是各種各樣的條件兜起來的,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結合,然後生下來,然後要食物、營養慢慢增長,還要更多客觀的條件,心靈亦復如是。既然這些東西都是要各種因緣,那麼因緣一直在變化,凡是變化的東西,輾轉的會互相影響,所以它永遠在變化。這個細的無常很深細,我們看不見,但是這是所有世間的一切現象的真相,這一部分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明確的看見,但是我們容易領會也容易接受。


諸法無我

  最後要講「諸法無我」,這個比較難,實際上這個是佛法的中心,最重要。從「諸法無我」,向前可以講無常,向後可以講涅槃,向上可以說一實相。因為「諸法」就是所有的一切法,前面講的諸行是專指有為法,現在這個諸法無我的「法」包括有為無為。關於這個有為無為就不大容易懂,簡單來說,「有為」就是指三界之內會輪迴生死的;「無為」就是超出有為,聖人的法叫做無為。只要存在這個世間的,不管是凡夫,是聖人,所有的這些現象都有個特徵-「無我」。「無我」不易了解,例如,每個人都說我叫日常,如果「無我」的話,我是什麼?在座每一個人沒有你的「我」,你又是什麼?有人學佛以後會講:「一切都是空的,你不要這麼執著。」,誤以為這樣就叫做「無」!拿掉了就沒有了嗎?那你還談它做什麼?所以「有、無」是相對的,而且在這個相對的狀態中談「諸法無我」,就必須在這個「緣起有」上面談,它沒有真實的自性,一旦拿掉了「緣起假有」談自性空,那是空話!因此講這樣的存在,我們有一個專門名詞叫做「緣起性空」,這也是《法華經》的中心。

  所有一切法,沒有一個例外,都是性空,它不是天生如此,都是緣起的存在,所以性空跟緣起,是一體兩面。就像我們的手一樣,你可以看得見這隻手,是緣起的,有骨頭、有肉、有皮,這個手所以這樣的存在,是因有這些因緣條件存在的,它的本性空。也就是說凡是緣起的東西一定性空,這是佛法最重要的中心理念,因此在這個狀態當中,我們說諸法自性空無。如果要比較詳細來說的話,這是應該認識的,這個才是我們平常講性空的內涵。因此凡是任何一樣東西,不管有為無為,它都是這樣的一個行相,這個才是真實的,有時我們給它另外一個名字----真如。

  什麼叫真如?本來就是這樣,這才是真的,所有的東西都這樣。從它緣起的方面去看,不斷的在變化,所以諸行無常;然後呢?它本質是真如,或者叫諸法無我;如果了解了這個特徵以後,不再有生滅的變化,那是涅槃寂靜;所以這個事情整個的中心就是真如實相,如果我們從這個上面單談,那叫一實相印。這個實相必然會顯出幾個面貌來,一個是諸行的無常,一個是涅槃寂靜,它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或者我們從性空方面去講,或從緣起方面去談,其實這件事情是兩個面,這是三法印跟一實相之間的關係。(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