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和微生物和平共存

編輯室整理

  曾擔任洛克斐勒大學校長的一九五八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李德堡,二十四日在洛杉磯時報撰文說,人類在抵抗疾病的過程中,應該學習與微生物和平共存。

  李德堡在文中說,在愛滋病之後又有SARS流行,我們得到教訓應該是要和細菌尋求一種共生的關係,而不能希望完全征服它們取得最後勝利。

  李德堡說,快速演化的微生物可以和其他生物結合,成為非常厲害的新菌株,SARS可能就是這麼回事。而且有的病毒可以產生抗藥性,並把抗藥性傳給下一代。

  相對的,就遺傳基因而言,在人類演化過程中是和其他物種分離的,老鼠和猴子在演化中有了新的變化,人類完全無法從中獲益。而且人類對新病毒的免疫能力無法遺傳,下一代的人要從頭學起。

  基於前述兩點,演化似對細菌和病毒有利,過去出現的瘟疫足證此說非假。

  細菌本來可以在許多世代前就把人類徹底打敗,但假如宿主滅絕,細菌也沒有出路,因此人類才能存活至今。

  李德堡說,細菌和病毒似乎看過聖經,對創世紀也能了解,它們的首要宗旨是繁殖。它們好像也懂得人口論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它們要成為適者,然後才能生存,繁殖最大數量的後代子孫。

  它們不能把所有宿主害死,必須在宿主身上建立據點,才有食物和藏身之所,把宿主馴服後就可以衣食不盡。許多疾病的病徵原因都是病菌的繁殖。

  有時細菌和病毒也會和宿主合力對抗別的細菌和病毒,而最佳的策略就是和宿主結合,成為主遺傳基因組的一部分。目前人體內大概有五百種不同的逆轉錄病毒,在我們體內發揮不可或缺的防禦作用。

  李德堡說,假如我們不把人類視為單一生物,就可以擴充我們的視野。我們應該把人看成一種包容極廣的超級生物,遺傳基因組內含人體細胞以及微生物和病毒的遺傳基因,幫助我們維持身體健康。

  因此,我們不只要研究細菌和病毒的行為,也要研究它們如何保護我們。換言之,我們要達成停戰協定,找到合作的方式,使我們能夠善用不殺害我們的微生物。

(摘自聯合報 9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