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功課
台北增上班 呂正蓉
「嗨!孟鈴,妳那些學生好棒,祈福卡做得很漂亮。」當美伊戰爭、和SARS剛開始威脅整個世界時,看到孟鈴老師帶著學生為受戰爭及瘟疫所苦的人們祈福,並教學生們要學習將心比心、代人著想,放下恐懼與對立,去看正面的事件,而學生也真的在她的引導下,懂得關懷與付出,我心裡真的很隨喜,而我呢?因為自己是行政人員,好像沒什麼學生可以引導,加上每天業務又很忙,我應該在本分上做到該做的就可以了。
有天上廣論課時,麗華師姐問起:我們學校有沒有針對SARS作任何生命教育的課程,結果除了上述祈福卡的活動外,我完全想不起來自己究竟做過什麼?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無始以來那不推不動、不點不亮、不關心他人的習性是那麼根深蒂固,善行條目中「積極主動關懷他人」這一項在表上形同虛設,打勾的機會微乎其微,一種慚愧的感覺悄悄爬上心頭,這時孟鈴老師剛好提出來以「生命教育工作坊」的名義為
SARS做專題報導,我就趕快答應以共襄盛舉。但要怎麼做呢?看孟鈴老師似乎胸有成竹,我才認真地思考從自己的點上到底要如何推動。
以前不論做任何事情,我通常都是忙修瞎練,直到不行了,才會祈求,這次卻發現自己連想做什麼都不知道,於是一開始就認真皈依祈求,希望三寶加持,讓我能從這次的活動中學習如何利益到全校師生,以及因SARS而正在受苦的人們。等心較安定下來,才逐步釐清我和孟鈴老師可以如何分工,想到她個別找了幾個班級學生做了七個課題,包含:「患難見真情」、「這是一場人性的考驗」、「向抗SARS勇士致敬」、「SARS漫畫專區」、「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及「SARS有兩面」等;那麼也許我可以從總的理念著手;又想到學苑給善士大德的一封信,以及給教師營老師的信,剛開始因為怯懦的關係,而遲疑著不太敢拿出來跟老師們互動,正好可以藉這個機會與全校師生分享,再聯想到過幾天要開行政會報,屆時校長、各處室主任及組長都會出席,正是邀大家一起來祈福,造一個善的共業的好時機,心裡愈想愈高興,當晚幾乎睡不著覺,第二天一早趕到學校就急著進行。
連續製作兩天,先做出了四個看板,其中把給教師營老師的信分成兩部分:「如何透過宗教力量讓我們的內心更祥和」,以及「讓我們心連心面對SARS」,一面製作,一面心裡非常歡喜。第三天一到學校,主任告訴我教育局會派員到各校查看如何做有關SARS的宣導,我就開始想一定要讓他們不虛此行,又想到五月底自己要辦全臺北縣一個安置會議,到時也會有很多教育局的人來,要藉機表現一下,想啊想地,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宗旨不知跑到那裡去,八風一吹馬上就偏掉了,一有警惕,心裡深深升起感激之情,感謝師父、團體的教導,時常在幫我們提宗旨,否則以我過去的習性,真不知這一吹會吹到那裡去,也因此一週後當主任告訴我,教育局的人來過了,而負責做簡報的處室,居然對生命教育工作坊這邊所做的努力隻字不提,深感不平時,我只笑了笑,還跟他開玩笑說:至少他還有張照片被秀了出來。
由於想在行政會報邀大家一起來祈福,可是又不能和大家談業果,事實上就算講,我也沒能力表達清楚,但是要怎麼讓大家理解一起祈福的殊勝意義,而樂於參與呢?終於想到在某次讀書會,曾聽解學長提到「波動理論」、以及「第一百隻猴子」的喻,就覺得也許可以引用看看,於是趕快打出「波動讓生活更美好」、和「讓大家一起來祈福」兩篇,並準備好祈福卡,會報當天輪到輔導處報告時,就把整個活動推展出去,把文章印給校長及各處室主任參考,並把祈福卡發給與會人員,很快的,各處室的祈福卡就寫好拿過來,甚至當天下午,校長也親自拿來,並告訴我:以前他對佛教這種大規模的祈福活動甚不以為然,這次透過波動理論,他終於有所了解,並且覺得這個活動相當有意義。接下來,我也把那兩篇文章拿到各教師辦公室張貼,並準備好祈福卡邀老師們一起來,很高興大家的回響都不錯。
這次活動中還有件值得一提的事,一開始辦這活動時,我就想這麼好的事,一定要利益到每個人,所以一開始就私下拜託每位輔導老師,利用一堂輔導課帶學生參觀展覽及宣導理念;並廣邀具各種宗教背景的老師們一起參與,其中有位輔導老師就很高興地將基督教的祈禱文打成海報,陳列出來,並製作許多祈福卡,一起展出來共襄盛舉,看到她那麼用心,當她在懸掛時,我也很高興地趕快去幫忙,由於有此良性的互動,後來她看到我所製作的祈福卡千篇一律,就用環保材料設計許多有創意的作品,並帶學生一起做,以致懸掛出來的祈福卡也就愈來愈有特色了。甚至校長在參觀展覽,看到搖籃曲的歌詞可以用不同宗教的聖號唱出來,也覺得團體這種廣緣一切的做法很好。
整個活動進行下來,才深深地發現,有團體的引導、同行的策勵真的很幸福,否則我真的覺得只要戴口罩、勤洗手、配合量體溫,就已盡到國民應盡的義務;完全沒注意到自己的一顆心對整件事是多麼的漠然,一顆這麼粗糙的心,就像石頭般又冷又硬,自無始以來就讓我一直在生死中輪迴著,如果沒有種種的事來磨,只怕永遠無法閃爍出鑽石的光彩,SARS它不是我這幾個月的功課,它是永恆的功課,直至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