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事練心》

物質提升?心靈提升!

編輯室整理

  九十一年第八屆請法團參加的學員將近四百二十人之多,仁波切在大昭寺內講經,一部分同修必須坐到大殿外,為讓同修都有機會在大殿內聽法,負責規劃的教育組,將座位分ABCD四區,AB兩區在大殿內,CD在大殿外,每一天坐在ABCD四區的同修都要輪換,今天坐在前面的A區,明天就要到B區,後天退到C區,大後天就坐到D區,然後再輪回來。而四區裡面,每區都有南團、北團各二隊,四個隊裡面,北團的先進場,南團的再過來,先進去的自然得優勢。兩天以後,開始有人對座位有意見。請法團的重要幹部立刻想出一套解決方法,就在每一區的小範圍裡有幾個坐墊,每個坐墊也都要輪流坐,也就是說內循環、外循環都要輪;大循環、小循環都要輪。因為原先只考慮到大循環,沒考慮到小循環;然後又注意到小循環裡面要分北、南部。這一次如果北部在前面,那麼後面就是南部,也就因為這樣安排,大家終於相安無事。

  這次請法,陳學長帶領南團,對現場狀況很清楚,他說:「我們團體做規劃很出名,一發現事情有問題,好!明天我們就重新規劃。再來規劃更小的範圍,比如說墊子裡可坐三個人,三個人左邊、右邊也會不公平,那你今天坐左邊、明天你坐中間、後天你坐右邊,大家還是要再輪,每一次都輪就是了。我們的學員也是非常的配合,說輪就輪!

  「其實,安排座位有兩個做法。一個是我們很會規劃,每一次來,馬上就各就各位,別人看起來,我們好像在布陣一樣,一下子就布好一個區,馬上又布好了另一個區;另外一種做法就是,這裡面有些人彼此禮讓—他們會自動地把好一點的位子讓給別人坐,我來坐差一點的或柱子後沒關係。很多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一看就知道這個團隊大概在做些什麼。想一想,這兩種狀態給別人的影響是什麼?

  「別人如果看到我們在事相裡面的調整,是那麼有條不紊,別人會對我們非常的讚嘆!稱讚我們規劃能力實在很厲害,而且每一個人真的都是非常守規矩,一進來馬上入座都沒有問題,實在是不容易啊!這是第一個印象—我們規劃得好、我們非常守規矩。第二個,如果有人看到了我們有些學員是這樣的禮讓—我寧可坐到柱子後面、面對牆壁,看不到仁波切卻一點都不計較。明眼人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這個團隊裡的人內心是這樣的清淨!

  「就此例很明顯看出物質提升和心靈提升的差異,物質提升是前者—完全靠規劃成就事情,事實上靠規畫是無法解決一切事情。而心靈提升則不盡然,不僅一樣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而且還有另一層內涵是物質提升中永遠沒有辦法達到的心靈層次。但是也不必每一次我都要刻意的在柱子後面—表示我比較有修行,這樣也是錯了!現在我碰到了這個機會,剛好!從緣起當中去做,我不必刻意的去追求我一定要怎樣,否則最後心量不夠時,內心還是很難平衡的。」

  無獨有偶的,請法期間還發生另一個異曲同工的故事。

  請法團帶了很多花生米和素鬆,一開始是裝在碗裡面,前面先去的人用湯匙舀下去,碗比較好舀,舀得很深、滿滿的一匙,兩、三下以後碗就差不多見底,後面的人就吃不到了。負責餐飲的同修就想出一個辦法,拿了一個盤子出來,盤子是平的,把素鬆倒下去,弄得很平,花生米也弄很平。這樣一來,就不容易舀起來!量就自然可以控制。當時負責餐飲的同修說:「稍微用一點頭腦,就把這件事情解決了。」

  陳學長指出:本來用碗裝,把碗改成盤子,表相上看似可以解決事情,但是實際問題並沒有解決。因為真正解決問題之根本在內心,如果先吃的人能想到後面的人,也跟他一樣很想吃到家鄉口味,自然就會想到別人而少舀一點。這是教育問題。如果主其事者發現了這個問題,能在早上集體前行時善巧為大家說明,進而從中學習為人著想,則不必把碗改成盤子,事情一樣可以解決,且可提升代人著想的善念。因此真正解決問題的根本在心靈,如何藉由教育,增長對事情正確的認知,進而掌握造業的動機,正是我們心對境可提升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