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心」感受

編輯室整理


暗夜沉思 明燈乍現

  黃珠釵師姐出身於書香世家,家中排行老么,在雙親諄諄教誨之下,自幼薰習儒家文化;又在祖父母及家中長輩們的寵愛之下,擁有來自多方的溫暖與關愛。學業完成後,珠釵師姐進入校園執教、結婚生子,她努力地做個好老師、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這一切看來是那麼的順理成章,沒有太多的崎嶇與坎坷,沒有太多的猶疑與徘徊;然而,每每夜深人靜時,心中總有一股莫名的茫然湧上心頭,渴望著一種連自己都不太清楚的渴望……直到遇到常師父。

生命的導師 心靈的友伴

  民國八十二年二月,珠釵師姐參加「教師學佛營」,初次值遇師父,聽聞「道次第」的內涵,開啟了心靈成長的路程。她開始聆聽師父所講述的廣論錄音帶,同年四月參加了廣論研討班。對於師父總是沒有保留地分享自己失敗的經驗,並且諄諄教誡眾弟子不要重蹈覆轍的悲心,深深地感動!教書數十年,珠釵師姐總希望能多傳授些知識給學生,期許這樣能幫助他們在社會上出人頭地,至於學生們生命的苦樂,似乎並沒有這麼的關心;在課堂上,也鮮少與學生們分享人生中失敗的經驗……同為人師,珠釵師姐對於師父寬闊無私的心胸日益渴仰!

  進入廣論研討班之後,珠釵師姐跟著當時的班長及指導學長─陳學長學習,陳學長帶著大家研討廣論、了凡四訓,透過相互的學習與討論,同行之間心靈上的提攜,珠釵師姐的內心感到充實、幸運與說不盡的感動!隨著廣論研討內涵的日益深廣,當引導至「念死無常」時,珠釵師姐帶著些許對世間好山好水的嚮往、些許研讀廣論的好樂、些許對自己的犒賞、些許對暇滿人身的珍惜……她決定提前退休,重新規劃自己的新生活。

提前退休學廣論 參加請法得加持

  退休之初,在李學長的引導下,珠釵師姐進入編輯室,與陳璽如師姐、賴素媚師姐等人共同承擔手抄搞及潤搞的編輯業務。在這段時間裡,珠釵師姐倘佯在師父開示文句的寬闊、溫潤、驚喜、感恩之中,她謙虛地自嘲:「那是一段沒有境界的修行!」即使如此,在編輯室的日子裡,珠釵師姐總會在承擔的過程中,驚嘆師父對經論的通達、對古今聖賢乃至各類書籍的了知無礙,對師父的信心及仰望也在此時漸次加深。

  八十四年珠釵師姐參加了第二屆的印度請法團,隨著師父,千里迢迢往聖地請法。在請法的過程中,由於師父身體不適,珠釵師姐的內心有著許多對師長承受病苦的不捨,「我當時想,師父是為了帶我們來請法才生病的,只要師父身體好起來,我可以不要請法,只要師父身體好起來……」珠釵師姐回憶起當時的心情,感性地說出內心最初的想法。然而,隨著一天天法王的開示,珠釵師姐的心逐漸改變了:「師父忍受病苦折磨,就是為了要讓我們聽法受益,我卻經不起打擊!正因為師父生病了,所以我要好好聽法,發願承擔,認真學習,做個好弟子!」就這樣,珠釵師姐把身心逐漸安住在聽法上,作師所喜!一日清晨,珠釵師姐遠眺聖地山嵐,誠摯祈請師長住世,發願效學承擔,正轉身回頭時,見到生病多時的師父竟迎面走來,師父的笑容及散發出來的和煦,溫暖了珠釵師姐,也滋養了她承擔教法重任的種子。

  在請法過程中,法王講述「我愛執的過患」,直搗珠釵師姐的心坎,想到自己因「執」而動彈不得,任心馬隨自馳騁,每每潸然淚下!憶起法王所開示:「上師永遠都會為弟子設一個勾,就等著弟子的環勾上來……」她期勉自己,努力做個「環」,好好地被師父勾住,受師法友的教化與薰習。

編輯義工群策力 體會同行和合美

  從印度請法回來以後,就更加投入編輯義工行列,除了潤稿也參與「福智之聲」的編輯,跟著一群個性開朗、志同道合的夥伴,有時雖然理念不合,但都能坦誠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激盪,共同找出一條路來。動靜之間搭配得很巧妙,互相頡長補短,陳璽如、周翠芬兩位師姐很穩重、安靜,珠釵和素媚師姐則時常切磋、激勵(有時也難免吵翻天,但是印象中璽如和翠芬師姐好像沒有嫌過),珠釵偏重師父法語、開示等的整理;素媚師姐則偏重採訪、動腦、開發新單元,以及寫編者的話。很多單元就是這樣逐一激發出來的,比如:杏壇飄香、典型在夙昔、珠璣集等等。也曾經吵了半天仍不知如何開展,這時候向學長求救討教,往往得到很好的啟發。一群人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了共識和默契,也透過多次共同的承擔,體會到師法友的功德和珍貴。

  八十六年第三屆印度請法團,素媚師姐擔任文宣的工作,編輯室的「推手」,頓時少了一隻。籌備迎請法王來台弘法,編輯室承擔編輯「法王訪台弘法專輯」,留守的珠釵,雖然著手先收集一些文稿,但是少了可以商量、互動的素媚師姐,她竟不知道如何落實,這時才倍加感受到同行的重要,於是兩人分在台北和印度兩地,每日飛書傳真聯繫,緊密配合:素媚師姐在印度請法同時負責採訪撰寫「法王聖教功德」,珠釵也盡可能收集、整理相關的資料,等到請法團一回到台北,素媚師姐立刻被「接」回法人,坐上編輯桌,馬上把準備好的材料,開始「熱鍋、快炒」,一一端上檯面。常常就這樣聯手、接力完成一本本的法寶,成為師長志業中小小的齒輪。很高興這樣的學習和承擔,互相依靠、增長,感受同行助伴的美好,每天都充滿期待和歡喜。

師父語功德攝受 眾弟子策發使命

  八十五年七月,師父為廣論教師們在北齋道場舉辦了「教師精十」,前七天的拜佛用功,透過佛菩薩的加持力,珠釵師姐的心日漸沈穩,後三天,法師、學長帶領小組思惟研討:「師長所推動之教育事業,其宗旨、理念、架構、內涵是什麼?它與世間現有之教育事業有哪些差異?」、「師長所推動之教育事業與我學佛、成佛有何關聯?我必須要發心全力護持嗎?為什麼?」、「我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含必要以及充分條件),才堪護持師長所推動之教育事業?又眼前之下手處何在?」大家紛紛表達意見後,師父把大家聚在一起,告訴大家,教育是人類升沈的樞紐,可是現在的教學環境跟孩子的狀況又是什麼呢?師父提出了「二無」─老師很無奈、學生很無聊,並勉勵為人師者,好好努力。那一句話一直是珠釵師姐願意在時代的逆流,推動生命教育的動力。

  同時,師父也第一次提出「仁、霸、蠻夷」的概念,明確指出:「現在巳經到了霸的時代了,我們應該扛起這一份教育的使命,如果再不扛起,到蠻夷時候,我們就沒有救了……」師父更當場允諾:「只要你們願意,我願意生生世世陪著你們走下去!」師父無盡的關懷,深深地傳達至每位老師的心裡,並向師父希求成立「教師聯誼會」,讓老師們可以在執教之餘,相互切磋、共同勉勵。同年十月,正式成立「教師聯誼會」,即是現今「教師成長團」的前身。

推動文教事業 走過方知不足

  八十六年四月,正值文教事業開展之初,盧總幹事叮囑珠釵師姐與玲美師姐籌設「教師成長團」,盧總幹事將師父的文教理念與願景、推動之辦法及課程,交付予她們,期許她們共同開始緊鑼密鼓的籌畫,還記得當時學長語重心長的叮嚀:「要多擔待、多忍耐」,成為她在推動文教事業的座右銘。於是凝聚各方老師的力量,組成「教師成長團」,共同對於「宗旨理念」、「專案輔導」二項課程進行研討、學習;另外開設「讀經作文」、「善行實踐」、「倫理道德」、「公益勵志」、「團體活動」等五項課程,鼓勵老師們推動落實於校園。

  因「教師成長團」的成立,凝聚同修共同承擔師長文教事業的心力,奠定了文教事業的基礎,接續著推動「國小德育實驗計劃」、「讀經教育計畫─成立兒童讀經班及讀經家長成長班」、「大專營」、「校長營」…等。珠釵師姐一路走來,不曾害怕、也沒有逃,只是慚愧自己教了幾十年的書,卻沒有「教育理念」,更沒有規劃經驗。在承擔的過程中,珠釵師姐深感自己的不足,生命裡尚有許多該學習與成長之處,種種在教學生涯裡未曾接觸過的領域,都得從頭學習。珠釵師姐回憶起第一次把計劃書擬妥上呈解學長後,回到手上時,巳被修改得密密麻麻,珠釵師姐的心中充滿了感恩與歡喜,慶幸自己以近半百,仍然有人願意用心教導!多年來珠釵師姐一直把那份計畫書留著,深深的感恩學長,還有夥伴在擬定計畫書的過程中,貢獻他們寶貴的智慧與經驗,群策群力完成了初步計畫,成為日後文教事業推展小小的基石。

  為了落實「國小德育實驗計劃」,解學長領頭披荊斬棘做開路先鋒,設法在叢林中闢出一條路來,用心地帶領一群「推動小組」建立理念、開發教案、提昇信心。為了推廣理念和徵尋參與實驗計劃的學校,學長就帶著南北奔波,她回憶起當時的種種說道:「自己像個跟班的,深刻感受學長承事師長的心,學長的能力很強,樣樣精通,卻願意花時間,教一個既笨又樣樣要從頭學起的學生。」

  為了要推動德育計劃,珠釵師姐必須主動與教育部、教育局、相關學校的校長及主任往來,這些原本都是她最不擅長,且極力避免的,卻在承擔師業的過程當中,必須學習突破自己的習氣,努力改變自己去面對外界。

師父慧智善開顯 突破習性展格局

  八十六年四月,福智文教基金會也在此時正式成立,舉辦她第一次福智文教基金會的董事會,師父開宗明義的闡明緣起:「雖然我們想要建立佛法,而且深信佛法是最圓滿的,但是一般社會對於佛法不了解,還有因宋七力等事件對佛法有所誤解,所以現階段以儒家文化的面貌來推廣佛法,因為關懷每個人生命的成長、心靈的提升,而心靈的提升必須透過教育……」當時在場所有的人,都深為師父義氣凜然的精神所震懾,珠釵師姐感受到師父強烈的慈悲心,長遠的目標是為了攝受眾生來學習圓滿的教法;以智慧開啟方便法門,舖設階梯一步步引導,是為接引眾生究竟離苦得樂。

  為了要寫文教基金會的簡介,珠釵師姐親自訪問了師父,對於師父推動文教事業的理念日益清楚,跟隨師父建立教法的決心也日益堅定。師父「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慈悲本懷,在日後的文教事業推廣過程中,每每策勵著珠釵師姐,跟隨著師長「一肩挑起如來家業,一肩挑起儒家文化」!即使要調整自己諸多的習氣,即使要忍受諸多從未面對的困境,即使要學習的課題總是接踵而來……為了作師所喜,有著法師、學長、同行們的陪伴,珠釵師姐就這樣走過了十個年頭。

師父的背影 永遠的誓願

  八十七年,師父召見珠釵師姐,勸勉她成為全職人員,深入學習與承擔。當時珠釵師姐愣愣地問了師父:「我整天都在這兒,跟全職人員有什麼不同?」珠釵師姐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由於尚未明白師父的用心,向師父回應:「我要回家問媽媽,因為我退休時,原想多些時間陪伴媽媽……」師父點點頭說道:「好,等你決定了再告訴總幹事吧!」就在師父要離開時,珠釵師姐望著師父的背影,當下知道自己錯了,懺悔心油然而生:「無始以來,師父一直攝受著我,而我卻自己耽擱延遲了!這一次,我不該再錯過被師父攝受的機會!」

  當然沒有再問過媽媽,珠釵師姐第二天便向盧總幹事表明自己的意願,隨後就在從十二樓走到七樓時,電話響了,電話那頭傳來師父的聲音:「我很歡喜!」珠釵師姐憶起這段往事,仍眉飛色舞的像個孩子般歡喜。

  珠釵師姐到這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因為「我」而產生了種種人際互動上的困難,有時甚至會自以為受了委屈!然而不論承受多少壓力,不論有多少生命的課題,不論自己有多麼不足,有一次與煩惱拉拔不過時,甚至生起想要離開現職的念頭……每一次的困頓,珠釵師姐都會想起師父的背影,然後,祈求、祈求、再祈求……,加持就源源不斷的進來,成為再出發的動力,有一點點體會常敗將軍的意涵。

凝聚共業力量 接引福友老師

  八十七年七月,國小德育計劃漸趨穩定,這時,解學長叮嚀珠釵師姐:「想辦法把幼、小、中、高德育推動的模式建立起來,把帶動各級老師的方法開展出來。」就這一句話,珠釵師姐開始思考:怎麼建立呢?方法是什麼呢?她深深了解制度的建立必依於有德行的人,方法的設計開展必依於一群人實際教學的心路。於是,在解學長的指導下,召集北、中、南三區推動德育經驗的人組成「幼、小、中、高德育課程開發小組」,擬定「德育課程開發計劃」,並著手收集資料、評估現實教育環境的需求、整合推動經驗、設計教案。

  其中,對於開發的類別,不斷討論激盪,莫衷一是。有一次,珠釵師姐在拜佛祈求中,突然現起師父為何要創辦淨智、文教、廣福三大事業呢?為何讀了廣論後,還要參加精進共修、上行持班呢?透過師長的加持,終於決定了四類別:生命教育(淨智內涵)、倫理道德(文教內涵)、生態倫理(慈心內涵),及善行實踐,前三是認知(見),後一是實踐(行)。呈學長同意後,展開二年漫漫開發路,終於在八十九年完成四大學程,三百多份的教案。

  過程中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令珠釵師姐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高中男老師,為了要寫孝順的教案,卻反省到自己的不孝,所以,不敢下筆。於是試著打電話給父親懺悔,居然在電話中放聲大哭,而開啟父子間良性的互動。

  珠釵師姐萬萬沒有想到,這一群文教同修一路走來的推動經驗,及精心設計的教材,都可因應教育部訂定九十一年為生命教育年,而使師父的教育理念能夠更廣泛地推動,如與教育部合作承接生命教育學習網、組成福智教師聯誼會、到各校成立生命教育工作坊等。

師友引導受益多 點滴改正種樂因

  十年點滴在心頭,珠釵師姐回憶到此,感覺到,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師父、法師、學長、同行……,以及所有成長過程中被傷害的人,一幕幕都像立體的場景烙印在心頭,希望能夠不斷的懺悔、淨罪,希望念恩、感恩的善念長存心頭,化為報恩的動力。賴學長常在她困頓時,勉勵她緣念:「我為何而來」。是的,想到師長救度眾生的事業正在無遠弗屆的開展,怎麼可以被『自我』所困?珠釵師姐與團體共同學習、成長的十年裡,一路走來,她深深的感覺,學佛的路絕對不能投機取巧,只有苦苦的熬、實實在在的走,方能嘗到一點點心靈開展的喜悅,從而體會三寶的實在與功德。她常策勵自己:「只要有一個人冤枉我、誤會我,讓我內心受苦,都代表著,佛菩薩藉由這個境界告訴我,我對緣起觀照是這樣的不周延、不圓滿。」同時也肯定地說:「這一路走來,雖然有痛苦、有歡樂,但只要不斷內省,就會生起對三寶無比的仰望,以及對一切智智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