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士夫利他殊勝行──如證法師新春團拜開示
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廣論上士道入大乘門一開始就說:「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證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師父在這一段開示提及,如理如法希求後世安樂才叫下士,如果僅只希求現世安樂,連下士都談不到。下士得到的人天果位,和中士得到的解脫果位有何差別?前者會退失,後者不會退失;雖然二乘得到的解脫快樂不會退失,和大乘成辦的果位又有何差別?─二乘自利且非圓滿,利他亦唯少分! 所以師父在這一段的開示做了四種對象的比較:非下士和下士;下士和中士;中士和上士。最後說:「後佛勸發當趣大乘」所以前面所說非下士、下士、中士這些都是不圓滿的,因此「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也就是說具慧的人絕不會走迂曲的路,一定是直趨大乘。 所以宗大師引攝波羅蜜多論上的話:「無利引發世間利,畢竟棄捨此二乘,一味利他為性者,應趣佛乘由悲說。」師父在講「一定要走大乘的原因」出現幾個理路,第一個理路是「二乘自利且非圓滿,利他亦唯少分」;第二個理路是「二乘是迂曲的」;第三個理路是「二乘人無法引發世間的利益」,所以「理從最初即入大乘」這個概念告訴我們:學佛的人一開始就要有一個崇高的目標─我要直趨大乘! 看到師父要幫助這麼多人,會不會覺得師父很辛苦?覺得不要做這麼多,可以輕鬆一點!但是師父最後說:「真正要做的,就是全部的精神都是利益別人!」所以宗大師一開始就勸發我們走大乘之道,就是希望我們眼光不要這麼小,一開始就要選最大的。你們看這一段的時候會不會看到這個?會不會看到宗大師對我們殷切的期盼?所以他說「理從最初即入大乘」,他教我們眼光、心智要最高,絕對不要想說我要做第二個,你只要有這種做第二個的心,走到最後一定會走到二乘的路,這點絕對要小心。 再看廣論,「又云:『知樂非樂等如夢,見癡過逼諸眾生,捨棄利他殊勝業,此於自利何精勤。』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有海與我相同,盲閉慧眼不辨取捨,履步蹎蹶不能離險,諸有成就佛種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應正理。即前論云:『盲閉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間有佛種,何人不起悲愍心,誰不精勤除其愚。』」 前面攝波羅蜜多論講:「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捨此二乘」,世間利主要講的是聲聞、獨覺以及菩薩乘的利益,二乘可以引發聲聞、獨覺的利益,卻沒有辦法引發菩薩乘的利益,這是從能力來講;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就是看到眾生都在三有海,而且盲閉慧眼不辨取捨,履步蹎蹶不能離險,你卻不悲憫他、不勤利他,這樣的人「不應正理」!看見別人痛苦,我們會不會想去幫他?還是我自己比較要緊─我先管好自己再說!我們是不是常常會有這種見解?「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有海與我相同,盲閉慧眼不辨取捨」,這些眾生是誰?是不是我們無量劫來的母親,看到母親盲閉慧眼不辨取捨,不悲憫他、不勤利他,我們有沒有做過這種事?我們這種習氣滿強的,只顧自己,最好少事、少業、少希望住,管那麼多幹嘛?劃清界線,那是你的,不是我的,管愈多人愈麻煩,可是宗大師說:「諸有成就佛種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應正理。」宗大師一直告訴我們:「想要成就佛種性,就不能這樣!」你們之中有沒有人因為做利他事業而非常忙碌的?如果有,就要好好隨喜自己有機會在無量劫裡開始行利他事業。 利他才是最神氣的事 繼續看廣論,「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唯緣自利共旁生故。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利他樂。」這一段就是宗大師勸發大家一定要趣入大乘,絕對不要只管自己。趣入大乘,第一個就是從自利的和利他的角度來看,「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所以說,如果只管自己,這樣的生命是一種殘缺的生命。 另外一個角度,是從看到眾生的苦,要不要饒益他?如果看到無量無邊的有情都是你的母親,墮落在三有苦海,而你居然不聞不問,這樣的人是「不應道理」的。看到這麼多有情墮落在三有苦海中,是不是應該悲憫他、勤於利他?這是從對有情的痛苦發起悲心的角度來看待。 宗大師講的第三個角度,是很殊勝的一個角度─「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唯緣自利共旁生故。」師父在這一段講說,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神氣的時候,因為他覺得比別人強,或比別人好看,或比別人有錢,所以他很神氣,每個人神氣的地方都不一樣。但是,對上士夫而言,他神氣的地方就是「擔荷利他重擔!」 所以師父晚年在園區曾經說過:「像我又老又病,可是我很快樂。」師父為什麼很快樂?師父二十年前在廣論錄音帶裡就講了,快樂的原因是因為能夠擔荷利他重擔─所以,師父說他老病連連,還有機會能夠「擔荷利他重擔」,這是非光榮的一件事情啊! 我的身體也不是很好,昨天去教師營,其他法師跟我說,你身體這麼差,休息一下吧!我就想到「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病得這樣還能服務這麼多人,很多人都還沒有這種福報昵!所以在成辦法人事業過程中,很多同學有機會為別人付出、為別人無上菩提道路上盡一份心力,應該好好隨喜自己有這樣的種性因緣,這個才是真正在佛法當中最值得神氣的事情! 新春的四點期許 新的一年開始時,我有幾點想要跟大家講。 第一點,堅固發心。 碰到困難的原因是因為你有發心。如果不發心,過著自己想過的日子,不是很快樂嗎?可是你就是因為發心利他才會碰到這樣的困難,碰到困難愈要堅固發心,不斷地去審視自己的發心、堅固自己的發心,絕對不要因碰到困難而退失發心,應多研閱大師的教典、多聽師父的開示,堅固發心,這是最重要的。 法人事業跟外面的事業最大不同的地方就在「發心」。例如,在里仁賣場站一整天,跟在普通超商站一整天,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發心!師父開創法人事業是為了利益眾生,讓有情成佛。但是我們在承擔法人事業時,有時候事情太多,就會覺得很煩,會懷疑為什麼要做這麼多事情。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態?因為你把法人事業當成是一般世間的事業!如果你以這種心態從事法人事業,儘管在里仁賣場站一整天,所做的真正符合師父心意的部份並不多,所以做到最後,會覺得很忙、很累。 有些人可能覺得做這麼多事情,就沒有辦法累積資糧,沒辦法好好學佛。我想問你們,什麼叫學佛?發心利益眾生是不是學佛?在做事過程中去實踐廣論的教誡是不是學佛?還是看書、拜佛才叫學佛?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與過失,在於我們對於修行的見解太狹隘,不曉得我們眼前所做的這些事業,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眾生,並非是一般世間的事業。 我們有時候事情多一點就叫屈─為何最重的事情都擺到我頭上,為什麼他整天閒閒的又不用被罵;而我做愈多被罵也愈多,你們會不會有這種想法?所以,在成辦法人事業的過程當中,要常常記得自己的發心,在這樣辛苦的過程中,很多有情因為你這樣的辛苦而得到利益,應該為自己有機會利益眾生而感到隨喜。佛陀在因地也是這樣走過來的,祂為利益眾生捨頭目腦髓,絕不會生起一絲退心,這叫做大乘好漢。所以一開始走大乘的路就要發心利益有情,要像佛一樣圓滿無邊功德,有這種心的話,走的速度最快。 《現觀莊嚴論》裡提到,走二乘這一條路,跟佛所想要引導的大乘種性是相違的,因為二乘這條只求自利的路,一旦走進去,回頭要再走大乘就會很久很久,哪怕條件不好而直趣大乘,走得履步顛蹶,都比走二乘這條路快很多,所以經典上提及:「寧願趣向大乘而墮落地獄,也不願發願直趨二乘。」這是大乘的功德,這點很重要。所以,如果說你們有人正在為利他而奔忙,記住一樣東西─隨喜自己已經走在這條道路上,應該感恩師父讓你有機會服務人群,讓你有機會成辦這樣麼光榮的使命! 第二點,好好學習師父廣論教授。 十幾年來都沒有認真聽師父的帶子,等到師父示寂,接班上師一再一再提策我們:「寶在廣論裡面,在師父的帶子裡面!」我痛定思痛,同樣的一段反覆一直聽,然後去實踐,實踐以後再回來聽,最後才發現原來師父都講了,但是以前就是看不到。 我們可能會有一種習慣,遇到看不懂廣論時,就到處去翻書,對師父講的廣論就不會用心,這份恭敬心就會消失;恭敬心消失,聽聞軌理做不好,想要從廣論得到利益是不可能的。我就是審視到自己有這種缺失,後來聽了接班上師講的話後,決定從師父的廣論帶子開始聽,一個字一個字聽,聽一遍、二遍還是覺得差不多,有幾次我殷重祈求,突然又看到一個新的理路來了。我剛才跟你們講的這些理路都在師父開示的帶子裡,可是以前就是聽不出來。我只是把師父講的,以前沒聽到、現在聽到的跟你們講,我真的沒有多的。所以一定要珍重師父所留下來給我們的這些法寶,它們就像一座金山一樣,你絕對不要住在金山旁邊,然後整天喊窮! 第三點,多誦持受用般若經。 師父未示寂前每天都會誦般若經,甚至師父在示寂前幾天,病到不能動了,他還是要侍者念給他聽,有時候,侍者念一兩段以後,師父會叫他停一下。因為師父聽了很感動,想要思惟一下,所以念一段停一下、念一段停一下,就是這樣。「以諸經論度諸晝夜」,養成誦般若經的習慣就不會太難。 你們都知道我很忙,常常要跑東跑西。那我在哪裡誦般若經?就在車上!接班上師一再一再宣說師父的宗風一定要堅持,師父是很重視般若經的。我有一段時間曾經中斷過,後來聽到上師說他每天誦般若經,是因為師父如是說,他就要如是做!我聽了很慚愧,這些都是我親眼看見師父做的,可是我反而沒做。後來我又開始誦般若經,我每天念一卷,再忙也要念一卷,你們不一定要念這麼多,每天念一頁,這樣是可以的。 正法住世是在般若,你尊重般若的話就是尊重正法,也可以幫你自己串習很多學法上的妙善習氣,因為廣論是《現觀莊嚴論》的濃縮版,現觀就是廣般若,從頭到尾把大般若經做了非常詳細的解釋。所以廣論就等於是整個大般若經的濃縮版,它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再再發願未來能像宗大師一樣廣大求多聞,也有機會趣入大般若經、現觀的內涵,而且多誦般若經,對自己淨罪集資也有絕大的好處。 第四點,對境反省應如理抉擇而勤修隨喜。 很多同學在學習廣論以後都很重視反省,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在重視反省的過程中,有些同學常常會覺得自己很差,因為看到自己很差所以心裡很沉,這是沒有必要的。你是如何判斷自己很差,因為這點做不到、那點做不到,所以你很差對不對?有時候我們心裡很沉的時候,會影響我們造善的動力,所以在這過程中我們對自己哪一點差,哪一點不差,就要做一個如理的抉擇,如果沒有辦法做一個如理抉擇的話,有可能因為過度否定自己而變得心力常常很沉,造善的動力就會減少很多。 我們大部份的人認為自己很差,因為這件事做不好、那件事做不好所以很差。事實上,你有某一點做不好並不代表你一定很差,有很多修行成就的人是不是也有很多事情做不好,另一個角度:你們值遇師父差不差?遇到了廣論差不差?當你覺得自己很差的時候,你會不會想你有值遇師父、你有遇到廣論?這就說明我們對於自己現行狀態的判斷很不公平。 有些人看事情容易陷到負面的點,正面的東西就都看不到了。所以當你認為自己很差的時候,你只要想到你值遇師父而且得到暇滿人身,暇滿本身就是一個造善的動力,所以,你雖然很差,但是你還有機會造善業,為什麼心力要沉呢?如果連造善業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才是值得難過的時候;造善的動力還在,要不要隨喜自己?所以有機會多隨喜自己好的這一邊,做不對的就多去改變。當看到做不對的這一邊時,接著要發起精進的力量,就是改變自己的動力,而不是看到做不對時,心馬上就沈下去,所以有些人說懺悔時心會沈,這是不對的,懺悔時一旦破現行力出現的時候,馬上激昂的鬥志力就會出現,相反的,如果心沈下去,代表你學法過程有偏失、有過失。 學法的過程中,絕對不要看到自己有問題,馬上心就掉下去,這時候應該出現的下一個理路─我要怎麼去改變它、怎麼去造善?然後你在多造一分善的時候,馬上出現的是什麼─隨喜自己的心!這是修法的一個善巧,在這個過程當中讓你能夠保持永遠不退的精進力,因為看到你不對,馬上就造善;看到造善,馬上就隨喜;這時候就會發現生命裡充滿了光明,充滿了希望,懂得這樣去抉擇以後,你的生命常常會保持在一種愉快的心情來走這一條增上生道。
最後,我用正法的善業祝福你們新年快樂,也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都能夠有強而有力造善的動力,到年末總結的時候,都能夠非常地充實圓滿,祝福大家,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