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力量 感動一群人──劉政容師兄
台北 黃素蓮
廣論共學 凝聚大家心業力 學習廣論六年的劉政容師兄,初接觸團體時,就加入了根本道場的義工再至青廣班護持,過程中對生命的價值意義漸漸深入了解,所以每次做義工都很快樂,但是他一回到公司就很痛苦。尤其他參加淨智營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在一個會危害到眾生的大共業網裡,雖然石化廠能提供便利生活,但工廠周遭的生態環境卻可能因此被破壞。以前他會很得意的在孩子面前引以為傲地說:「這座工廠是爸爸蓋的。」如今卻覺得很慚愧。 當有機會進入茶廠學習時,劉政容師兄心想:「做有機茶很有意義又可以護生。」就答應了。沒想到上任前才被告知:「要擔任帶領別人學習的廠長。」與原先嚮往的法人工作型態──好好跟在某位前輩後面學習,大相迥異。所以他是第一天報到後才開始學習當「廠長」。 缺乏種茶專業知識的劉政容師兄,對外要關懷農友並與他們互動,只是面對的多是年紀六、七十歲且種茶已有四、五十年豐富經驗的農友,身為茶廠的廠長實在不好意思對茶農說自己對茶什麼都不懂,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裡認真充實專業知識,並熟記茶樹代號以及俗稱,努力的做筆記,讓自己有能力與農友對話。對內來說,他從未有過帶領一群人的經驗,如何凝聚這群對茶完全外行的「烏合之眾」,成為一支製茶的生力軍?剛開始他也不懂,就用自己的方法做事,自認為「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結果大家共事時,經常是爭得面紅耳赤。直到全職人員廣論共學後,大家透過學習,將師父的法應用在工作中,經常師父的一句話,就可以解決大家爭論已久的問題,彼此的心業力就快速地在茶廠裡凝聚起來。他真實體會到師父及上師的恩德。 關懷農友 化茶鄉現生機 為了順利及持續推動轉做有機茶,劉政容師兄盡心盡力地關懷與協助農友。慈心基金會一方面以合理的價格收購茶菁,再統一製茶,這是解決農友眼前困境最直接的幫助。另一方面,有機肥料成本高,農友意願不高,因此補貼農友肥料費用,還將買好的肥料服務到家,農友只要施肥就好。 以採茶來說,手採的茶葉比機器採的好,但手採工資較機採貴六倍,這也是農友心中的痛,加上當地採茶工逐漸凋零,於是基金會全力幫忙尋找採茶工,並承擔天候不佳無法採茶的所有風險。 至於銷售茶乾的後段工作,農友更是不用費心。不論製造、包裝、銷售全部由茶廠負責,甚至茶園因病蟲害造成產量銳減的財務補助,基金會也在物質上給予農友實質的饒益。劉政容師兄說:「畢竟在坪林,這些農友是淨源茶廠第一批合作的對象,如此可以鼓勵農友繼續走下去。」原來這群人是如此努力用心的去感動另一群人,一起做善事。 坪林的茶園屬陡峭的山坡地形,若只施肥在茶樹旁邊,下雨時肥料會順著地形流至北勢溪,流進翡翠水庫。有經驗的人建議開溝施肥,但開溝施肥的僱工費用龐大,問題又回到農友的困難上,也擔心施做不成功。茶廠並沒有強制農友一定要配合,於是先在自己的實驗茶園雇工施做,希望向農友證明老師的方案是可行的。 同時,劉政容師兄又找了一組義工跟開溝的雇工學習,專業雇工一口氣可以扛兩包五十公斤的有機肥料,且健步如飛地快速上坡,短時間裡一條又深又直的溝就開出來了。而義工則是兩人合力扛一包只有十二公斤半的肥料,走上山坡還跌跌撞撞的,他苦笑著說:「開溝的時候更是慘不忍睹,挖了半天似乎沒有動靜。」這幅對比顯明的景象看在農友眼裡,讓他們真實了解基金會推動有機的決心。一群平常坐辦公桌吹冷氣的義工,竟然願意大老遠跑到山裡來受苦,正如師父的教誡:「這不是事情難不難的問題,而是該不該做的問題。」農友怎能不感動呢? 二○一○年秋天,凡那比颱風來襲的前夕,正是鄭李珠農友準備採收茶菁的日子,大風大雨讓她根本無法採收。但是看到劉政容師兄帶著茶廠的人員,冒著風雨到她的茶園關心茶菁有否受損,並關懷仍在休養腳傷中的她,讓李珠深受感動。在大家去巡視她的茶園時,李珠手裡捧著一把完好的茶菁安慰大家:「你們可以放心了。」 誦經祈求 師長美意現眼前 二○一○年製作春茶,共採了七千五百斤的茶菁,製成一千五百斤的茶乾。當初因為廠內都是新手不敢自己製茶,加上茶廠沒有名氣,還得辛苦地四處延請頂尖的製茶師傅來指導。原本講定連續三天的採茶、製茶行程,卻因為下雨而被迫取消,又因採茶工及製茶師傅的行程都排得很緊湊,即使延後也輪不到他們。劉政容師兄說:「當下的無奈感雖以觀業忍受來看待,但仍難以排遣低落的心情。」透過廠內同行虔誠地誦經、祈求,一週後竟意外等到一位期盼已久、製做烏龍茶的頂尖師傅。這位葉師傅仍以嫩綠的春茶茶菁,為茶廠製做出了一批批的好茶,同行們也從旁學習到許多寶貴的製茶技術,劉政容師兄說:「所有的境界都有佛菩薩的美意。」在逆境中更應該多練習正面思惟,繼續努力絕不放棄。 趁著製茶師傅有空檔,劉政容師兄帶著大家跟坪林頂尖包種茶師傅學習做茶。製茶師傅一開始婉拒,經過懇切的希求才勉強答應,學習過程中不管老師走到哪兒,大家就跟到哪兒,老師不休息,大家也絕不休息,而且人手一本筆記不停的記錄,不願意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態度讓老師開始有了變化。此外,他們不只學做茶,還會關懷老師的家人,老師發現這群人不像其他學做茶的人,只是著眼在利益上,而是有理念、用內心真實的力量學做茶。老師從拒絕到勉強接受,乃至經過兩天一夜的傾囊相授,以及答應日後持續的指導,劉政容師兄體驗到:「只要做好弟子相,老師都願意教的。」 用心研發 坪林茶鄉出好茶 淨源茶廠的茶,不只侷限於製作坪林當地特色的文山包種茶,茶廠同修們用心學習,讓茶品多元化,以滿足眾多消費者的需求。現有茶品包括綠茶、紅茶、包種茶、清香型及熟香型烏龍茶、東方美人茶以及佳葉龍茶等七種。坪林當地多雨,有時候茶菁等不到天晴就老掉了,所以用心發展出下雨天也能夠採收的佳葉龍茶,喝起來有甘甜溫暖的感覺。 病蟲害一向是有機茶菁最常遭遇到的問題之一,為了體恤農友們的辛勞,茶廠仍照常收購這類茶菁,製作成發酵度較重的包種茶或烏龍茶,結果意外製作出帶有蜜香或果香的茶,反而成了淨源茶的特色,深獲消費者的喜愛。 目前淨源茶廠合作的農友有十位,合作的面積約五公頃。基金會希望將來整個坪林變成有機茶鄉,也努力學習用種種的方法去關懷和利益農友,雖然他們都覺得做有機非常辛苦,但是仍願意和大家一起走下去,甚至是主動要求增加有機茶園合作面積,也有新的農友想要加入團隊。所以淨源茶廠發展快速,不到兩年,廠區已不敷使用,必須另覓更大的空間,以因應逐年增加的產量。但是整個坪林鄉種茶面積有六百公頃,劉政容師兄說:「擴大茶廠不是最究竟的方法,最好的是農友們願意全部改為有機栽培並自行加工。」若農友都能走這個模式,才有辦法將坪林變成有機茶鄉。 當火紅的夕陽隱入山後,而製茶室內機器轉動的聲音仍未停歇,茶廠的這一群勇士,同心同願的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為饒益有情而不眠不休的努力,用「心」的力量去感動一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