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難關──侯又升師兄
桃園 張偉玲
「當初學廣論是為了能結婚」,一句話語驚四座。因為太座以學廣論為結婚條件,婚前還特別安排他與廣論研討班裡的師兄姐一起去種洛神花,以觀察他是否可以融入團體。從此結下了他與福智團體的不解之緣。 酷愛大自然的侯又升師兄,觀察到住家附近的山林被破壞、溪流遭汙染,雖然心懷惆悵但卻無能無力。然而,當他得悉自己有機會進入茶廠時,難掩興奮之情,毅然辭去收入較豐的工作負笈上山,加入茶廠工作的行列。他原來學的是統計,本以為在茶廠多半會從事文書方面的工作,沒想到預期與事實有極大落差。 他在茶廠的第一個工作挑戰是揉布球。製茶的工序繁複,採下的茶菁經過日光萎凋、室內走水、攪拌、炒菁到揉捻,再經過乾燥及烘焙才算完工。侯又升師兄除了最後的焙茶不用做外,其餘每一階段皆須參與,他說:「其中最耗體力的就是揉布球。」他得先將茶菁裝於布袋內,以機器進行壓揉、解塊、再壓揉,直至茶葉捲縮成緊實的球形,就成了大家愛喝的烏龍茶。茶菁若不經過如此壓揉,茶葉的滋味即無法入於最內,喉韻不夠綿長,亦不耐多次沖泡,烏龍茶的特色即無以彰顯。 揉布球的動作看似平凡無奇,殊不知每一個茶菁布球重達二十四台斤,一天之中必須提上提下的重覆一百多次,這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任務,連大力士都不易為之,更何況身形削瘦、書生型的侯又升師兄。他常常是累到雙臂欲斷、腰膝痠軟、舉步維艱,有時甚至雙手皮破血流。「這是體能與意志力的雙重考驗。」他每天咬著牙做,支撐他的是師父遇難不退的精神,然而他的努力終於讓他度過了這一關,如今已是熟能生巧了。 他的第二項挑戰是保養機器。侯又升師兄萬萬沒有想到,他得在茶廠學習保養機器,尤其是當他忙碌了一天之後,看到別人可以品茗休憩,自己卻得工作,更是心生不平。與同行共事的確很容易陷入「我做得多、你做得少」的煩惱泥沼中。但茶廠最大不同點即在於發心,事業如此,個人亦復如是。他謹記師父與上師的教誡,每日的廣論共學便是他自省的好機會。他開始轉念:「外相上雖然是自己比較辛苦,但其他同行內心上所承受茶葉品質的良窳及製茶成敗責任的壓力,其實更甚於自己。」不論何種境界都是歷事練心的機會,因為師父說:「境不轉,心可以轉,心轉業就會轉,煩惱即菩提啊!」 侯又升師兄的第三個挑戰是召募採茶工。茶廠深知手採與機採的成本比例懸殊,但注重品質的淨源茶依然以手採為主。由於坪林鄉人口外移嚴重,召募採茶工十分困難,當他得知身負召募茶工的責任後,開始苦惱:「這又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去哪裡找人啊?」於是他不斷祈求師父加持,助緣竟奇蹟式的出現了。遠自三峽、宜蘭的師兄陸續介紹當地的茶工,而產業服務課的陳善嘉師兄也前來協助主持大局。採工遍佈坪林的有機茶園,農友皆雀躍不已,這種採茶盛況已經多年不見,茶廠及團體的真誠幫助,溫暖了農友的心。侯又升師兄說:「師父永遠給我們努力學習的機會,只要我們不放棄,他就會陪伴著我們。而同行善友的支持就像及時雨,總在他最需要時伸出援手。」在這個師法友的增上環境中,他再一次的受到策勵。 有機栽種的推動必得透過農友的協助,故與農友建立良好關係相當重要。面對與農友互動的第四個挑戰──關懷,卻是侯又升師兄最不擅長的工作,怎麼辦呢?幾番思量後,他使出代人著想的法寶。除了在物質層面對茶農提供支援,譬如發動義工協助除草、開溝施肥、補貼有機肥成本、召募採茶工、收購茶菁、代為製茶與銷售等,他用心去感受農友的憂悲苦惱。在颱風暴雨來襲時去關心他們的茶園,農友生病受傷時去探視慰問,站在農友的立場給他們最真誠的饒益。對他而言,這是一堂真實的關懷課程。 一路走來,侯又升師兄無限感恩。他感染到農友們勤奮質樸、愛鄉愛土的特質,也從同行善知識身上學習用法調伏心續,尤更感恩師父的智慧與悲心開創出這一片淨土。自己何其有幸,得以在此善法行業中追隨師父的腳步,護持師父的志業。他發願認真學廣論、遇難不退,認真的推廣法人事業,生生增上,一路歡喜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