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1gk-is-656.giflink
https://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2gk-is-656.giflink
https://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3gk-is-656.giflink

如何轉化愛抱怨的心?

  概念上,我們已經知道「怨念」應該要斷除,但是在實行前又應該有哪些心理準備和善巧的轉化之理?

  轉化的方法可以歸納為八點,一一思惟後,將方法服用入心,進而轉為自己內在的真實力量,才是改變認知、改變行為的堅固推動力。

  1. 換個角度 映蔽過失
  2. 將心比心 尋找理由
  3. 良善溝通 相互理解
  4. 淨罪集福 緣善所緣
  5. 因緣具足 並非本意
  6. 本性好壞 皆不須怪
  7. 百工相助 提升心靈
  8. 拭盡塵埃 清淨光明

 

轉化之理1 換個角度 映蔽過失

  先談透由映蔽的方式。對方雖然很多功德,但是因為自己見過的心太猛,就會映蔽見到功德的心;反之,自己雖然有很多過失,但是因為看到自己的功德,也會映蔽見過的心。所以,如果不要見過念怨,平常就多朝向另外一個角度,看到對方的功德。

  談戀愛的時候,大部分會看到對方的功德,如果婚前不送花,會認為這個人真是節儉,將來一定很會持家;可是婚後不送花,就覺得這個人真是吝嗇!節儉和吝嗇,一個是功德、一個是過失,但同樣是不送花這件事。

  同一件事,定義不同,感受就不同。如果認知正向,自然心情會好;認知負面,心情就會不好。「你把他想得好,他不一定會變好,但是你一定會變好;你把他想得壞,他不一定會變壞,但你一定會變壞。」對方如何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變得如何?

 

轉化之理2 將心比心 尋找理由

  分離自己的情緒與外界的情境,體會別人背後為什麼這麼做的理由。我們面對外境時,經常有自己的設想,一旦實際情況與自己的設想不符合,情緒就容易波動。試著將心比心,體會他人的心意,往往會感受到背後諸多令人感動的用心。比如媽媽叫我起床、對我管東管西,如果能夠體會媽媽的用心,其實是會感動的。

 

故事

  有一位老師班上有個學生非常調皮,把秩序搞得非常糟糕。這位老師內心很生氣,很想罵他,但是強忍下來了。後來老師學了福智關愛教育,常找這個孩子過來關心。有一天孩子跟老師說:「老師,我上課常常搗蛋,不是因為討厭你,而是因為喜歡你,希望你關心我。我發現你只關心兩種人,一種是功課好的,另一種是比較差的,中間的就放牛吃草。我評估自己,大概不會變成最好的,但是變成最差的倒是做得到。」為了吸引老師的注意,所以他變成最差的。

  老師原來一直以為這個孩子討厭他、不給他面子,可是事實正好相反,這個孩子是因為喜歡他,希望他關心,所以用調皮搗蛋來吸引他注意。老師當初如果修理孩子,兩人關係可能越來越糟。後來他放下對孩子的成見,嘗試了解他背後的心情,結果救了這個孩子,也救了自己。

 

故事

  在鳳山寺裡,我自己也在教書,有一個學生上課常常無精打采,有時甚至昏沉,就趴在那裡。我心想,太誇張了,我上課還能睡覺,換別的法師上課大概已經躺到地上了!他的行為讓我很不歡喜。後來私下問其他學生:「為什麼他這樣?」「法師!他以前就是這樣啦!他功課不好、人際關係也不好!」這個孩子什麼都不好,當然過得不快樂,內心常常是灰色的,上課就會這樣。

  慢慢了解之後,有一天找他來問:「我上課你聽得懂吧?」「嗯⋯⋯聽不太懂。」「那你想不想懂啊?」「我想!」「那要不要我幫你補習?」「法師,不要、不要!你那麼多課,你那麼忙,不用、不用!」「沒關係,我還是有時間的,我幫你補習好不好?」「喔!不要、不要!」「真的沒關係,你如果想學,我課後幫你補習。」他再三推辭,我再三堅持,他就說好吧!我每次幫他補習當天上課的內容,每週再複習一次,有事外出時,就請程度比較好的同學幫他補,之後我再了解一下。

  這個孩子第一次考三十一分,他上課那個態度肯定考這種分數嘛!後來我幫他補習,同學也幫他,等第二次段考,我改他的考卷,選擇題對得滿多的,滿會猜的嘛;再來填充還能寫得出來,不錯;後面還有簡答、申論,我差點改不下去,他幾乎都對,考了九十一分,進步了六十分!他不是第一名,但他是進步最多的,這是最讓我感動的。我改到後面淚流滿面,這孩子真的讓我改觀,讓我覺得他真是有希望。上課發考卷的時候我也哭,我看到這個孩子的上進!

  因為孩子找到了自信,就會自己努力,之前要花很多時間關心他,之後他漸漸可以自己走上來了。那次經驗,不只是他被饒益,而是我自己也被饒益。如果不去了解一個孩子背後的心情,可能看到他很糟糕,竟然敢上課睡覺,行為這麼惡劣;可是如果把他的行為跟他的心分開,體會他的心情,會發覺他不是很壞,只是沒有自信而已。對別人觀過時,只要去了解他背後的想法,也許就可以讓心情轉過來。

 

轉化之理3 良善溝通 相互理解

  日常老和尚曾說:「透由溝通,百分之八、九十的問題都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是因為不了解或誤解所產生的。」乍聽到這句話時很驚訝,有可能嗎?人跟人之間的問題百分之八、九十都可以解決?原來只要做好溝通,就不必花那麼多時間調煩惱,很多誤會都容易解決。

 

故事

  一個剛畢業就自願留校奉獻的二十出頭小女生,教導一群大多是三、四十歲的新住民男生,現在都是用聯想式教學,這位女老師也用這種方式教基本的中文。

  她剛教書,沒什麼經驗,就在黑板上畫個蘋果,說:「蘋果。」臺下就說:「喔!屁股。」老師聽了就掉眼淚,覺得男生調戲女生,她哭著去校長室說:「校長,他們都欺負我。」校長到教室訓了一頓,問:「是誰欺負老師?出來好好跟老師懺悔。」沒人承認。「還不承認,是誰?是誰欺負老師?」還是沒有人承認,因為他們都不覺得有欺負老師。校長更生氣:「錯了還不改!」

  最後,校長往後一看,「好,我知道了,是誰畫一個屁股在黑板上面?」那是老師自己畫的,她教中文,不是教美術,把蘋果畫得像屁股。

  我們也常這樣,因為彼此都沒有神通,我不知道你想什麼、你不知道我想什麼,很容易產生誤會。然而,多一分溝通就少一分誤會。

 

故事

  我曾經在自己班上講了一件祕密,牽涉到另一班的班導。事後對方傳簡訊,先說:「某某法師你好,聽說……」班導的確是聽說的,「你在哪個班級說了哪一件事,」我心裡有譜,大概知道苗頭不太對了。接著那位班導開始講原則:「這件事師長的原則是應該要保密,不應該說出來,」我違反了原則,我知道自己錯了。接著他說:「但我想有可能是他們聽錯,你沒有那個意思,」給我臺階下了。最後,「我們班上的同學也都很喜歡聽你上課,希望將來你還有機會幫他們上課。」讚揚一下我的功德,就表達完了。實際上,班導要表達的只有一個重點──閉嘴,這是祕密不能講,但是整個聽下來心很舒服呢!

  如果和這個祕密有關的人開口就說:「聽說你說了什麼、什麼……!你難道不知道這樣說會怎樣、怎樣……?為什麼你要這樣說?⋯⋯」劈哩啪啦罵了一頓,他表達的目的也只有兩個字──閉嘴!聽的人也知道以後不能這樣做了,但下次遇到這個人就想趕快避而遠之。同樣的目的,為什麼要把關係搞砸呢?對方也是個人,顧慮到他的感受再來表達,是不是更好一點?所以良善的溝通非常重要。

 

轉化之理4 淨罪集福 緣善所緣

  有位博朵瓦祖師說:「福報大小之差別不在財富之多少,其差別在於自心顛倒識生與不生。」我們看待境界的角度跟我們的福報有直接關係,而福報的大跟小,並非從很有錢和沒有錢來比較,祖師說是在於會不會生起錯誤的意識。容易生起錯誤的意識,常看到別人的過失、常從念怨的角度去想,很可惜,是沒有福報的人;能夠生起正確的意識,經常很正向地看待別人,才是有福報的人,所以說「宰相肚裡能撐船」。

  如果福報增長,看事情的角度正確、正向,也就不容易生氣了。所以要累積福報,常常行善。

  但是善惡的判別不在於行為本身,而在於「心態」。例如:醫生如果只是為了賺錢而看病人,未必是善業;真的想要助人而看病人,才是善業。只要懂得怎麼想,生活中就可以做很多善行,累積很多福報,生命會越來越開闊,心情也會越來越好。

 

故事

  清朝有位宰相張英,家鄉的老家與鄰居因修建房屋發生糾紛,互爭一牆之地,家人認為朝中有人好辦事,於是寫信告到在京城為官的張英。張英看完信,只寫了一首詩回覆:「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也就是說這沒什麼好計較的,為什麼一定要計較呢?

 

轉化之理5 因緣具足 並非本意

  觀察對方是不是故意傷害我。就像每個人都不想生病,但是都會生病;同樣的,每個人都不想生氣,但是都會生氣。為什麼呢?其實只要因緣條件具足,自然會生病、生氣。例如:現在要你突然對某一個人生氣應該有點困難;如果對方拿杯子丟你,或在公開場合罵你一頓,你就很容易生氣。因緣具足時,不想生氣也會生氣;不具足時,想生氣也生氣不起來,因為我們無法自主。

  「喔!他是不能自主的。」每一個人在做選擇時,都是為了離開痛苦得到快樂,但是生氣這件事只會離開快樂得到痛苦,唯一可以解釋的理由──這不是他的本意。既然不是本意為什麼還要做?因為被控制了。被什麼控制?煩惱!他只是被貪瞋痴等煩惱控制了,才產生那種對我不好的行為。

  當試著把人跟煩惱分開來,目標鎖定在煩惱上面,就不會鎖定到這個人身上,之後對這個人的討厭應該會大大降低。月稱菩薩說:「此非有情過,此是煩惱咎,智者善觀已,不瞋諸有情」這不是有情的過失,這是煩惱的過失,聰明的人善巧觀察到這一點,因此不會對任何人生起瞋恨。

 

轉化之理6 本性好壞 皆不須怪

  再來觀察他本性是不是惡劣的。如果他本性是惡劣的,其實不應該對他生氣。例如我們踢到石頭,會怪石頭是硬的嗎?吃到辣椒,會怪辣椒是辣的嗎?吃到黃連,會怪黃連是苦的嗎?吃到冰,會怪冰是冷的嗎?應該是怪誰把石頭放在路上,或是誰把辣椒放在菜裡!因為我們知道石頭本來就是硬的,辣椒本來就是辣的,黃連本來就是苦的,冰本來就是冷的,它本性如此,所以不會對它不高興。但是辣椒確實讓嘴巴不舒服,石頭確實讓腳不舒服!由於知道它本來就是這樣,所以不會特別怪它。同理,如果這個人本性就是很惡劣的,那為什麼要怪他呢?他本來就這樣啊!

  反之,如果他本性不是惡劣的,也不需要對他生氣。就像天空是藍的,但是烏雲是黑的,現在看起來烏漆墨黑的,要怪天空還是怪烏雲呢?天空本身還是湛藍的,所以不會怪天空,要怪就怪是烏雲讓天色變暗的。如果這個人本性像天空一樣是湛藍的,本性是好的,為何怪他呢?應該怪遮蔽他本性的烏雲,也就是煩惱。

  所以不管他本性好壞,都不應該對他生氣才對。

  如果能夠把對方修成清淨更好。就像衣服有灰塵,但衣服不是灰塵,可以把衣服的灰塵洗掉,但衣服還在。同樣地,有情只是有煩惱,但有情不是煩惱,把他的煩惱拿掉,本性是好的,因為有離苦得樂的本能,他就會朝向好的部分。

 

轉化之理7 百工相助 提升心靈

  進一步來說,深入思考,所有人不但不是煩惱,還是對我有恩、對我有利的。因為我想要獲得任何好處,都必須依靠大家的幫助。如果沒有其他人,我是不可能活到現在的。食衣住行育樂,都是來自於別人。桌子不是我做的,杯子不是我做的,因為有人做,我才能使用,即使他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但如果沒人做,我有錢也買不到。重點不在他是否為了賺錢,而是他這東西是否幫助到我,這樣深入思惟,一一剖析後,要感謝所有人對我是有恩德的。

  從心靈提升的角度而言,也必須透由其他人才能練我們這顆心!練什麼心呢?透由他,我才能持戒;透由他,我才能修忍辱;透由他,我才能讓自己的生命不斷不斷地提升!所以他對我不但不是過失,還是有恩德的。

 

轉化之理8 拭盡塵埃 清淨光明

  更珍貴的是,佛法相信每一個有情都會成佛,因為在有情心續中都有佛性,非常清淨光明,只是被障住而已。就像《前世今生》所說:「在灰塵底下,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顆純潔的千面鑽石。它是完美無瑕的。人之間的差別只在於經過清潔的面數不同。但每顆鑽石都是一樣的,都是完美的。」這和佛法看待每一個有情的態度相同,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非常清淨、非常光明、非常珍貴,所以才能成佛。沒有比佛更尊貴的了,這個人眼前只是被煩惱障住而已,但未來可以成為非常了不起的佛。當看到這一點,就會善待他,有如看到金塊般寶貝。

 

結語

  每一個轉化之理都可以提出疑惑來思辨及討論,疑惑如果沒有拿掉,是沒辦法說服自己的,也就沒有辦法運用。有用得上的理路就先用,之後有機會再增強其他理路。

  各種古、今、中、外的例子與故事,透由他人的經驗談,讓我們得以深入省思「愛抱怨的心」的過患、狹窄的心帶來的問題和後遺症,釐清轉化前後的心態差異,善巧運用轉化方法,以及轉化出來終見光明的圓滿之理。


編者按:此篇摘記為福智鳳山寺監院如得法師,在一次活動中與大眾分享的內容。當時因時間關係未能完整講述,法師表示「未來還有機會」,編輯室期盼因緣早成,並會為讀者做後續報導。

福智之友第130期

Back to top
《福智之聲》搬新家囉,內容超精彩,手機、平板都能看得很輕鬆,讀取速度也更快了呢!

邀請您到 http://www.blisswisdom.org/publications/bwvoice
閱讀我們最新文章!

或點選您想閱讀的期數,我們將導引您前往該網站:

60期~159期

1996.10~2005.01

160期~230期

2005.03~2017.04

231期~最新

2017.07 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