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於 慈心大地
營火晚會話願景
◆園區 筱碧
落日餘暉中,慈心有機推廣中心採收過的稻田裡,幾個女眾捧來剛曬乾的有機稻稈,厚厚地鋪了一層,空氣中飄著淡淡的乾草香。地上經過十幾天大太陽的曝曬,非常乾爽,加上前一天義工剛拔過草,露出一片平整的泥土。在這到處是石礫和雜草的推廣中心,這是量身訂做的露營區。大家七手八腳,搭起四個帳篷、再把帳篷移到草上,有人迫不及待的進去試躺一下,「哇!草香撲鼻,又暖又舒服哦!」接著大家開始遊說不能留下來過夜的夥伴,「留下來露營吧!」
在朗月星空下,聆聽天籟紓壓,怎不動心呢?這群在推廣中心首次露營的是一群教授和醫生,他們當然很清楚,即使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十幾公頃的有機環境,尤其是能找到這樣理念契合的人,月下共圓一個夢,真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全哪!
他們是九十五年秋天開班的「慈心理念共學班」,成員是由和團體有因緣,對慈心理念相應的專家、學者或醫師,由廣福處及各區慈心理念護持,他們每隔二至三個月共學一次,除了對師長的慈心理念以及事業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之外,每次都由一位同學作專題介紹,讓大家做跨領域的切磋,拓寬視野。
去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慈心理念同學為了讓他們和園區以及推廣中心的業緣更深,請他們移師到這裡共學,這一次參加的有醫農合一的王群光醫師、中興大學農推所董時叡教授、森林系馮豐隆教授、園藝系王才義教授,成大邵揮洲教授、高師大成人教育何青蓉教授,屏科大水土保持專家李錦育教授、彰基的葉坤土和鍾智淵醫師、耕莘醫院精神科林晴玉醫師,還有台中高農的實習主任蔡耀中師兄。他們都是認同有機,甚至對台灣的有機農業不遺餘力的推動者。
這一班大部分人早上到園區共學,談談最近如何把共學班所學在各自崗位去推而廣之的經驗。下午大家移到推廣中心,鍾智淵醫師和董時叡教授前後趕到。鍾醫師除了以防癌的角度推動有機,還開了一家有機店來護持有機,當天早上他的店和耕讀園的有機茶飲O'life連鎖,開幕後才來。董時叡教授在農夫市集收市之後趕來,帶著一大箱他自己掏腰包買來的有機蔬果,他自九月一日起在興大辦農夫市集,讓有機農友和消費者對話,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很多良性反應。他特別提到有一位慈心的農友,只帶了八斤小黃瓜去賣,有人要全買走,他不肯,寧願藉此和更多人互動結緣,把理念傳出去。這裡的互動已經有別於一般市場,譬如說有顧客買不到,請農友下周幫他留,掏錢預付現金時,農友連忙搖手說:「不必!我一定幫你留。」誠信之美隱然可見,董教授感到非常欣慰。
理念共學班首先和每個月第四周來這裡護持的慈心驗證義工共同上師父的慈心理念,由王貴美師姐和盧嘉東師兄以喻引證,十二年來一步一腳印,師父引導我們如何對境去實踐慈心,這樣悲智圓融的教授,即使再多聽幾遍,都很受用,更何況很多人是第一次聽到!接著由蘇慕容師兄深度介紹推廣中心的緣起以及願景,吃晚飯時順便看泰國的淨土村如何經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些前行讓飯後的營火晚會更有焦點。
時逢滿月,清輝朗照,夜涼如水,生起營火,大夥兒就各自的專業談談推廣中心可以怎麼做,園區的陳景章校長、張書煌師兄也在入夜後,放下工作加入共學。一開始大家就「混林農業」、「風」、「水」、「野菜」的角度去談,不過就像中間的這堆營火一樣,燒出木材中的雜質、水氣之後,煙霧散去,剩下精純的木炭,閃著紅光的火焰。夜晚氣溫愈來愈低,大家不約而同把座位往中央的營火靠近一大步,話題也更聚焦了。
有人問到如果台糖租約到期了收回去,還剩六年,要這麼大費周章嗎?盧嘉東師兄用「業果緣起不思議」的概念來回應,以無限生命的格局來看待,重要的是當下用清淨意樂來造業。陳校長的回應也很簡潔,「對人有幫助的好東西要傳下去,傳宗接代不就為了這個?」
終於蘇慕容師兄有空坐下來一起談,問及他的構想,答案可能讓很多人出乎意料。蘇師兄的構想中,推廣中心重點不僅在呈現最棒的農法,它比較像個代代耕讀相傳的聚落,大家過著簡樸互助的生活,農業只是一種讓生活不虞匱乏的經濟型態,它能吸引年輕人回鄉,讓福智的文化在農村生根茁壯。探索有機農業二十幾年,為此耗掉上億元的王群光醫師略有所悟地說:「終於搞清楚初入門和念得深入的學員不同之處,我們只在專業、技術的點打轉;他們看的是面。」
夜更深了,次日有要務的人徹夜兼程回去,大部分人回帳篷裡一夜好眠,王才義教授因為中風復原後,擔心戶外行動不便,本來不敢參加過夜的活動,王群光醫師慨然相助,載回虎尾家安眠,隔天一早又來和大家會合,有同行真好!
早餐後先勘查地形,李錦育教授看到深凹的車痕,很顯然馬路排水不良,建議要依水流的方向做個稜角傾斜下去,以利排水。回來後接著出坡,大家通力合作,用牛糞、稻草、米糠、石灰、表土、糖蜜和水做伯卡西肥。林晴玉醫師、何青蓉教授和王貴美、謝玉娟師姐搶先去剷牛糞,一邊剷一邊祝福裡面的眾生,用慈悲心來做就是莊嚴。
蔡耀中主任身手矯健,推著獨輪車一馬當先,一把稻草轉一下就束成捆,怎麼抖也不會散掉。原來他是農家子弟,一路走來,實作的經驗非常豐富,所以在接下來他的專題分享中,可以感受他對台灣農業的耕耘與摯愛以及對生命教育的關懷,本來面對農校一間一間關閉的潮流,他覺得自己像寒夜中的孤燈,自從和師長接線之後,發覺這樣做很有意義,還撥空到園區帶耕讀社做農耕呢!
慈心不是嘴巴上講一講,它是需要花時間實際去造業的,這一群菁英在這兩天一夜的體驗之後,各自發願、規劃,有人希望成為接引眾生的橋樑,帶著親朋好友來;有人對十善社會有更具體的認識;有人覺得醫農同源,發願以醫護農。在慈心推廣中心所積的善業又多了幾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