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築一流空間環境

◆宜蘭 李綠枝

參與工作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和可以改進的地方。

  今年四、五月間,一起推動宜蘭木造工廠拆遷的過程中,我負責和工廠主人李先生及一起承購木構架的農友互動,當時只想把任務達成,溝通中卻一直橫生枝節,我就視為負擔,愈想用簡單的方法擺平⋯⋯心中煩惱卻是不斷。

  五月下旬參加浴佛法會,聽到同修分享有機棉產品研發的過程,從採購有機棉花、紡紗、織布、染整到製成各式產品,在台灣都是從無到有,每一步都是投入不知多少人力、物力的艱辛。我聽了感觸很深,以前我買國外進口的有機棉衣,那只是一種曲高和寡的消費行為;而師長帶領我們推動法人事業,是為了利益廣大的眾生,從因地去做,深入複雜的產業界,進而改變、提升世間共業網,這真是大乘師長的悲心啊!

 

「住」的改造 何其艱辛

  我與先生甘銘源經營建築師事務所,也很相應環保、健康的綠建築設計,只要業主可以接受,我們都儘可能在建築的節能設計(做好遮陽、隔熱、通風、採光等),以及健康減廢的材料工法設計努力,但是對社會洪流的影響力似乎是微乎其微。去年開始參與「慈心有機農業推廣中心」的硬體規劃,對蘇慕容師兄等提出推廣中心的規劃理念--慈心不殺、互助合作、回歸循環、節約能源、養生健康,十分心儀。「一流的農場」當然要有一流的空間環境,什麼是一流的空間環境?我們試著揣摩它的願景:這裡的環境是生物多樣化的(有密林、濕地、有機農地等豐富的生物種源庫,以包被完整的空間環境);這裡的資源是節約的、循環再用的(農業用水、生活用水循環再利用,硬體營建少用石化能源產品,或依賴石化能源生產的材料,儘量是可回收再用的資材,建築空間少倚賴設備,多用物理方式達到遮陽、隔熱、通風、採光等功能);這裡是養生健康的中心(空間環境應該是正能量的、是會呼吸的,應該多使用木、竹、土等自然材料木建構);而且這裡空間環境的營造是互助合作的,是眾人共同投注心業力建構而成的。

  這樣建構環境的意樂、方法和現行一般營造行為大異其趣,每一步可能都是艱鉅的,很多都是我們沒有經驗的,或說是在現行台灣社會沒有基礎的。慈心事業從有機農業(食)關照到有機棉(衣),說不定下一步應關照到空間環境的健康(住)?但通常居住行為在生活中是花大錢的,耗費許多人力、物力的住居營造早已是資本主義下專業分工的市場產物,想要改變一點點營建行為都是很困難的。一件衣服穿個五年、十年,且可配合天候換季,要改變尚且如此困難;一棟房子少說住個三、四十年,要因應春夏秋冬氣候,又要達到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可見得難度更高,法人事業真要深入這個複雜的「住」的改造行動嗎?

 

提議舉辦木構再生工作營

  我一方面想到師父說環境的重要,環境由心靈層面和物質層面相輔相成,環境的改變當然也要兩者互相配合;一方面想到推動有機棉,加深加固法人共業網,也帶動提昇世間共業網的成功經驗。我不知道未來的「果」會如何呈現,但在有因緣的現在豈能不種下這個「因」?要改變居住行為不是閉門造車可以達成,這可能關係到規劃設計界、營造業界、建材產業界等。何不藉今日在慈心有機農業推廣中心的建構過程,讓一群和綠建築相應的人來造一份善業?在這片肥沃的土壤上撒下一些種子,用心澆灌,期待萌芽、茁壯,這也是環境教育的一環。

李綠枝師姐願藉「綠建築」造下一分善業。

  五月底,我向蘇慕容師兄提議舉辦木造建築再生工作營,沒想到他向學長報告後,很快獲得同意;換我緊張了,要如何辦?要到哪裡找適合的種子?話說傳統農業社會換工起厝,因文化倫理的約定俗成,因材料工法的經驗法則,蓋房子有許多「老規矩」,也許講究一點的宅第需要工匠組織來主導,一般民居的建造是農業社會中成人必備的能力。現今社會中,因專業分工使得營建行為早已不同於傳統社會合作起厝的模式,規劃設計者通常被教育為要自我彰顯、並監督營造者依照設計者的意志完成其作品;營造業者因大量開發、生存競爭等,必須仰賴工業化技術,揚棄傳統慢工出細活的工法,快速建造出堅固但耗能的水泥房子;建材產業者拜科技之賜,研發出空調設備、石化工業建材等,現代建築幾乎不必再自行呼吸(建築不通風、建材不透氣)而仰賴空調。如此一來,建築師不用花太多心力在自然通風、採光設計、和材料工法的研究,也因生存競爭,建築師著重在標新立異、引人注目;住在現代建築的人們愈來愈多文明病(註一);現代建築多耗能、產生龐大之廢棄污染物。諸多現代空間環境的疾病日益嚴重,我們一時也無法全部面對,如何找到良善的種子來保育?蘇師兄說先從學生開始,且他希望草創之際不要透過網頁等媒體傳播訊息,園區也尚未有非學員及眷屬等人士住進來的經驗,他希望從我較了解的建築相關系所學生中找到較有理念者。

 

南藝大建築系加入造共業

  工作營成辦的關鍵之一,在於找到了台南藝術大學建築所的曾旭正教授,他對社區營造和永續環境教育投入甚深,得知他參加今年初的教師營、今年春季加入廣論班,我非常高興,立刻與他聯繫,曾老師聽到慈心有機農業推廣中心要辦工作營,主動說可以找他的學生來參與。他也歡喜地邀我六月底到他所裡參加一場永續設計教學研討會,看到他組上的研究生和時下一般學生不太一樣,有自信、但謙虛,有耐心地和社區長者接觸,他們協助社區擬計畫爭取補助經費,不管有沒有經費,他們一樣安住在社區持續推動社造;爾後我再帶蘇慕容、陳明泉師兄到曾老師團隊協助的台南縣後壁鄉土溝社區,大家更進一步溝通對社區營造、生態社區的看法,也把工作營的內容初擬出來。

  因此,今年暑假兩梯次的工作營有南藝大,大約十位同學做基礎,就比較有信心承辦下去了,另外發電子郵件給我所認識的成大建築、中原建築、台大城鄉所等學生,請他們找有興趣的同學來參加,結果台大城鄉所的研究生反應最熱烈,兩梯次來了六位,於是慈心開辦了兩梯次迷你的木造建築再生工作營。

  工作營中有許多境,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和可以改進的地方。工作營是有機農業推廣中心啟建的一步,對現代空間環境的改造可能更是微乎其微的一小步,然因我們有三寶的加持,我們有一群遇難不退的學員做支持,未來的光明依稀可以看見。

 

註一:

  1970年代以來「病態建築症候群」開始被關切,各種皮膚過敏、鼻子過敏、易疲倦、氣喘、頭痛等,和室內空氣品質(影響室內空氣品質最嚴重的因子為不會呼吸的建築,因濕氣產生的真菌、塵梁滋生,及室內裝修中油漆和黏著劑所釋放的甲醛等有毒氣體)有密切關係;又據了解,室內大量的化工建材(現代建材為求防火、耐燃、防腐、防霉、防蟲、防蛀、防污及施工容易等,採用了大量破壞環境的化工產品,有許多是含重金屬的化合物)與惡性腫瘤、肺炎、支氣管炎、氣喘等疾病密切相關;近年來,室內電磁場(建築物周邊的電力輸配設施、屋內電力配線不當及諸多家電用品等都會產生高磁場,建材中鋼筋混凝土是部分導電的、鋼構建材也是導電的,對室內電磁場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愈來愈被關注。

福智之聲第1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