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於 慈心大地
革命性的實驗
──五月稻
◆園區 滄浪
麻園農場的四號地開始進水了,水多到可以看見倒影。 |
五月底連日高溫,麻園農場的四號地,在大太陽底下整地、施肥,好不容易這片田開始進水了,水多到可以看見倒影!
田中映著周遭錯落有緻的綠竹青草,白雲悠遊於晴空,七八隻白鷺鷥流連不去;倏然一個黑影劃破這寧靜的空間,一隻烏鶖像失速的轟炸機,頭下腳上直線下墜,接近水面時,啄了一隻蜻蜓,又振翅斜飛而去。有機水田還沒插秧,就引來這麼豐富的生態了。
逆向思考 撥五分地實驗
台灣一期稻作,南部一月插秧,北部三月插秧;二期稻作約在七、八月種,最晚十一月收割,這個慣例已行之有年,慈心基金會為什麼選在五月種水稻?蘇慕容師兄也覺得這是一個迷思。 他提出一個逆向思考:「台灣五月到九月之間適逢雨季,雨季期間,因為天氣熱、蟲害多,大部分農田處於休耕狀態;如果這時候有大面積的水田,不但可以保留雨水、調節氣溫,還可以補充地下水庫的資源,這是從生態上的考量。
再則從經濟上去考量,如果雨季來得早,一期稻的收成堪慮。而且國人不再吃大量的米飯為主食,既然不缺米糧,台灣不需要一年種兩次水稻。如果把水稻的生產季節配合天候,調整到雨季,自十月至隔年四月的乾冷氣候更適合種其他蔬果;而且水旱輪作,土壤的蟲害會大為降低。譬如雨季種水稻,收成或許不怎麼樣,但中秋前就可以提前種其他經濟作物,加起來總收入就好太多啦!」
大熱天種稻會有什麼問題呢?蓬萊米不適合這麼熱的氣候,印度型的秈稻(在來米)成功機率才會更高。所以蘇師兄諮詢農試所嘉義分所,研究人員陳榮坤先生推薦秈粳雜交的「台農秈22號」,它有點黏又不太黏,符合國人口味,並且有茉莉花的香氣。秈稻高、梗粗,不容易倒,只要水溫不高過四十度都可以成長;缺點是易得螟蟲,但如果加大株距,通風採光良好,便可以減少這方面的困擾。最後唯一擔心的是鳥害,結穗時四周都沒有水田,勢必引來群鳥飽餐一頓;不過轉念一想,就和牠們結個善緣又何妨!
若能成功 意義絕對不凡
試種五月稻,義工揮汗犁田。 |
每一個角度都仔細思惟過後,蘇師兄決定將這個概念付諸實現,從麻園農場四號地撥了五分地做實驗。5月24日開始整田、施基肥、放水、犁平,5月29日插秧,他擱下很多會議,全程參與,希望將操作面的問題儘量降到最低。如果這樣還做不成,那是天候有限制,就不必勉強。
如果五月稻種成功,將大力向農友推薦這個新思惟。如果農友真的懂得耕作要依天氣、作物特性去考量,把水旱輪作的功能實際發揮出來,這個實驗的意義,絕非僅僅採收的產品所能估量的!
時逢浴佛法會期間,很多人帶著家人去浴佛,北部沒有義工來,南部來的義工也不多,不過人少更可以看到同行的可貴。除了蘇慕容、盧嘉東、林豐堯等主其事的三位師兄之外,耕作股林文志師兄鼎力協調灌水、農機具;李啟聰師兄放棄回屏東整理田園的計畫,開著農機來回整地、犁平,走了四趟。
同心協力 人少也能成事
師兄開著農機來回整地、犁平。 |
農友蔡明晉是個大力士,他把蔬果的採收丟給父母,過來幫忙施肥,當天四個人總共用了四百包堆肥,他說:「回去累到不行,全身堆肥味,洗好澡倒頭就睡啦!豐堯更是累慘了,明明看他拿著肥料袋往回走,怎麼一下子不見了;原來是眼花腿軟,咕咚一聲掉進半人高的水溝裡啦!」
插秧前一天,還需要用人工整平軟泥,蘇師兄即使只剩自己一個人,該做的一定要做,頭戴斗笠、捲起褲管就踩進軟泥中推土。不久蔡榮德師兄來找他商量工程的事,看到他這麼認真,怎能袖手旁觀呢?也跟著踩進來,運用油漆前的補土原理,把水田整平。再過一會兒,休假的林豐堯也趕回來了,十點多,園區的柯力誌師兄貼心地帶來古坑粉圓,大家坐在路旁的樹蔭下,一面品嘗摻上和合增上美味的粉圓,一面享受著這片寧靜的有機大地,福智村的農家樂在心中隱然浮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