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1gk-is-656.giflink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2gk-is-656.giflink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3gk-is-656.giflink

我們在淨源茶廠相見

◆福智之聲編輯室 整理

左起:林秀郁、侯又升、劉政容、呂美瑩。

  二○○九年初,慈心基金會在新北市坪林區推動的淨源計畫之一──「坪林有機茶園輔導與推廣」,不僅生產出不用化肥、不撒農藥的茶,同時潔淨的水源、保護水庫、淨化人心。基金會以身作則,除了開闢示範茶園,為了避免慣行與有機栽培的茶菁交叉污染,更設置了有機茶專用的「淨源茶廠」。

  二○一○年初冬,沁人心脾的涼意迎面而來,隨著蜿蜒的山路迤邐而上,山巒翠綠依舊,而晚秋殘留的楓紅與乳白色的芒花,仍兀自在山坡搖曳。在群山環抱中,一群同行在此相見,「淨源茶廠」成了義工們用心學習,再一次領納師父的法、感受師心的好地方。請聽他們娓娓述說著在師法友增上環境中淬煉生命的故事。

 

心的力量 感動一群人──劉政容師兄

◆台北 黃素蓮

劉政容師兄曾是專業工程師。

  擔任廠長的劉政容師兄,原是一位專業工程師,過去二十年專門為企業財團及少數大老闆設計建造大型煉油廠、石化廠和發電廠,從未曾在茶廠學習,只因時常接觸師父的慈心理念,一心想要追求:「不但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健康,又能讓環境永續經營的生活模式。」就在二○○九年九月,茶廠的總經理陳永龍師兄告訴他:「你還滿適合到茶廠來上班。」他沒想自己到底懂不懂茶,會不會做茶,隨著因緣就踏進有機茶的領域。

 

廣論共學 凝聚大家心業力

  學習廣論六年的劉政容師兄,初接觸團體時,就加入了根本道場的義工再至青廣班護持,過程中對生命的價值意義漸漸深入了解,所以每次做義工都很快樂,但是他一回到公司就很痛苦。尤其他參加淨智營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在一個會危害到眾生的大共業網裡,雖然石化廠能提供便利生活,但工廠周遭的生態環境卻可能因此被破壞。以前他會很得意的在孩子面前引以為傲地說:「這座工廠是爸爸蓋的。」如今卻覺得很慚愧。

  當有機會進入茶廠學習時,劉政容師兄心想:「做有機茶很有意義又可以護生。」就答應了。沒想到上任前才被告知:「要擔任帶領別人學習的廠長。」與原先嚮往的法人工作型態──好好跟在某位前輩後面學習,大相迥異。所以他是第一天報到後才開始學習當「廠長」。

  缺乏種茶專業知識的劉政容師兄,對外要關懷農友並與他們互動,只是面對的多是年紀六、七十歲且種茶已有四、五十年豐富經驗的農友,身為茶廠的廠長實在不好意思對茶農說自己對茶什麼都不懂,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裡認真充實專業知識,並熟記茶樹代號以及俗稱,努力的做筆記,讓自己有能力與農友對話。對內來說,他從未有過帶領一群人的經驗,如何凝聚這群對茶完全外行的「烏合之眾」,成為一支製茶的生力軍?剛開始他也不懂,就用自己的方法做事,自認為「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結果大家共事時,經常是爭得面紅耳赤。直到全職人員廣論共學後,大家透過學習,將師父的法應用在工作中,經常師父的一句話,就可以解決大家爭論已久的問題,彼此的心業力就快速地在茶廠裡凝聚起來。他真實體會到師父及上師的恩德。

 

關懷農友 老化茶鄉現生機

  為了順利及持續推動轉做有機茶,劉政容師兄盡心盡力地關懷與協助農友。慈心基金會一方面以合理的價格收購茶菁,再統一製茶,這是解決農友眼前困境最直接的幫助。另一方面,有機肥料成本高,農友意願不高,因此補貼農友肥料費用,還將買好的肥料服務到家,農友只要施肥就好。

  以採茶來說,手採的茶葉比機器採的好,但手採工資較機採貴六倍,這也是農友心中的痛,加上當地採茶工逐漸凋零,於是基金會全力幫忙尋找採茶工,並承擔天候不佳無法採茶的所有風險。

  至於銷售茶乾的後段工作,農友更是不用費心。不論製造、包裝、銷售全部由茶廠負責,甚至茶園因病蟲害造成產量銳減的財務補助,基金會也在物質上給予農友實質的饒益。劉政容師兄說:「畢竟在坪林,這些農友是淨源茶廠第一批合作的對象,如此可以鼓勵農友繼續走下去。」原來這群人是如此努力用心的去感動另一群人,一起做善事。

  坪林的茶園屬陡峭的山坡地形,若只施肥在茶樹旁邊,下雨時肥料會順著地形流至北勢溪,流進翡翠水庫。有經驗的人建議開溝施肥,但開溝施肥的僱工費用龐大,問題又回到農友的困難上,也擔心施做不成功。茶廠並沒有強制農友一定要配合,於是先在自己的實驗茶園雇工施做,希望向農友證明老師的方案是可行的。

  同時,劉政容師兄又找了一組義工跟開溝的雇工學習,專業雇工一口氣可以扛兩包五十公斤的有機肥料,且健步如飛地快速上坡,短時間裡一條又深又直的溝就開出來了。而義工則是兩人合力扛一包只有十二公斤半的肥料,走上山坡還跌跌撞撞的,他苦笑著說:「開溝的時候更是慘不忍睹,挖了半天似乎沒有動靜。」這幅對比顯明的景象看在農友眼裡,讓他們真實了解基金會推動有機的決心。一群平常坐辦公桌吹冷氣的義工,竟然願意大老遠跑到山裡來受苦,正如師父的教誡:「這不是事情難不難的問題,而是該不該做的問題。」農友怎能不感動呢?

  二○一○年秋天,凡那比颱風來襲的前夕,正是鄭李珠農友準備採收茶菁的日子,大風大雨讓她根本無法採收。但是看到劉政容師兄帶著茶廠的人員,冒著風雨到她的茶園關心茶菁有否受損,並關懷仍在休養腳傷中的她,讓李珠深受感動。在大家去巡視她的茶園時,李珠手裡捧著一把完好的茶菁安慰大家:「你們可以放心了。」

 

誦經祈求 師長美意現眼前

  二○一○年製作春茶,共採了七千五百斤的茶菁,製成一千五百斤的茶乾。當初因為廠內都是新手不敢自己製茶,加上茶廠沒有名氣,還得辛苦地四處延請頂尖的製茶師傅來指導。原本講定連續三天的採茶、製茶行程,卻因為下雨而被迫取消,又因採茶工及製茶師傅的行程都排得很緊湊,即使延後也輪不到他們。劉政容師兄說:「當下的無奈感雖以觀業忍受來看待,但仍難以排遣低落的心情。」透過廠內同行虔誠地誦經、祈求,一週後竟意外等到一位期盼已久、製做烏龍茶的頂尖師傅。這位葉師傅仍以嫩綠的春茶茶菁,為茶廠製做出了一批批的好茶,同行們也從旁學習到許多寶貴的製茶技術,劉政容師兄說:「所有的境界都有佛菩薩的美意。」在逆境中更應該多練習正面思惟,繼續努力絕不放棄。

  趁著製茶師傅有空檔,劉政容師兄帶著大家跟坪林頂尖包種茶師傅學習做茶。製茶師傅一開始婉拒,經過懇切的希求才勉強答應,學習過程中不管老師走到哪兒,大家就跟到哪兒,老師不休息,大家也絕不休息,而且人手一本筆記不停的記錄,不願意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態度讓老師開始有了變化。此外,他們不只學做茶,還會關懷老師的家人,老師發現這群人不像其他學做茶的人,只是著眼在利益上,而是有理念、用內心真實的力量學做茶。老師從拒絕到勉強接受,乃至經過兩天一夜的傾囊相授,以及答應日後持續的指導,劉政容師兄體驗到:「只要做好弟子相,老師都願意教的。」

 

用心研發 坪林茶鄉出好茶

  淨源茶廠的茶,不只侷限於製作坪林當地特色的文山包種茶,茶廠同修們用心學習,讓茶品多元化,以滿足眾多消費者的需求。現有茶品包括綠茶、紅茶、包種茶、清香型及熟香型烏龍茶、東方美人茶以及佳葉龍茶等七種。坪林當地多雨,有時候茶菁等不到天晴就老掉了,所以用心發展出下雨天也能夠採收的佳葉龍茶,喝起來有甘甜溫暖的感覺。

  病蟲害一向是有機茶菁最常遭遇到的問題之一,為了體恤農友們的辛勞,茶廠仍照常收購這類茶菁,製作成發酵度較重的包種茶或烏龍茶,結果意外製作出帶有蜜香或果香的茶,反而成了淨源茶的特色,深獲消費者的喜愛。

  目前淨源茶廠合作的農友有十位,合作的面積約五公頃。基金會希望將來整個坪林變成有機茶鄉,也努力學習用種種的方法去關懷和利益農友,雖然他們都覺得做有機非常辛苦,但是仍願意和大家一起走下去,甚至是主動要求增加有機茶園合作面積,也有新的農友想要加入團隊。所以淨源茶廠發展快速,不到兩年,廠區已不敷使用,必須另覓更大的空間,以因應逐年增加的產量。但是整個坪林鄉種茶面積有六百公頃,劉政容師兄說:「擴大茶廠不是最究竟的方法,最好的是農友們願意全部改為有機栽培並自行加工。」若農友都能走這個模式,才有辦法將坪林變成有機茶鄉。

  當火紅的夕陽隱入山後,而製茶室內機器轉動的聲音仍未停歇,茶廠的這一群勇士,同心同願的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為饒益有情而不眠不休的努力,用「心」的力量去感動一群人。

 

挑戰難關──侯又升師兄

◆桃園 張偉玲

  坪林區位於雪山山脈的的支脈上,地勢起伏多丘陵。淨源茶廠則地處山凹處,四周翠竹圍繞,極目遠眺只見雪山山脈峰峰相連,綿延無際。入得茶廠,迎面而來的是笑容可掬、一襲布衣、目前承擔茶園管理工作的侯又升師兄。他笑稱自己從前是西裝革履,現在是一介農夫。待坐定,啜飲著茶廠自製的包種茶,在縷縷茶香中,他細說從頭。

  「當初學廣論是為了能結婚」,一句話語驚四座。因為太座以學廣論為結婚條件,婚前還特別安排他與廣論研討班裡的師兄姐一起去種洛神花,以觀察他是否可以融入團體。從此結下了他與福智團體的不解之緣。

  酷愛大自然的侯又升師兄,觀察到住家附近的山林被破壞、溪流遭汙染,雖然心懷惆悵但卻無能無力。然而,當他得悉自己有機會進入茶廠時,難掩興奮之情,毅然辭去收入較豐的工作負笈上山,加入茶廠工作的行列。他原來學的是統計,本以為在茶廠多半會從事文書方面的工作,沒想到預期與事實有極大落差。

  他在茶廠的第一個工作挑戰是揉布球。製茶的工序繁複,採下的茶菁經過日光萎凋、室內走水、攪拌、炒菁到揉捻,再經過乾燥及烘焙才算完工。侯又升師兄除了最後的焙茶不用做外,其餘每一階段皆須參與,他說:「其中最耗體力的就是揉布球。」他得先將茶菁裝於布袋內,以機器進行壓揉、解塊、再壓揉,直至茶葉捲縮成緊實的球形,就成了大家愛喝的烏龍茶。茶菁若不經過如此壓揉,茶葉的滋味即無法入於最內,喉韻不夠綿長,亦不耐多次沖泡,烏龍茶的特色即無以彰顯。

  揉布球的動作看似平凡無奇,殊不知每一個茶菁布球重達二十四台斤,一天之中必須提上提下的重覆一百多次,這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任務,連大力士都不易為之,更何況身形削瘦、書生型的侯又升師兄。他常常是累到雙臂欲斷、腰膝痠軟、舉步維艱,有時甚至雙手皮破血流。「這是體能與意志力的雙重考驗。」他每天咬著牙做,支撐他的是師父遇難不退的精神,然而他的努力終於讓他度過了這一關,如今已是熟能生巧了。

  他的第二項挑戰是保養機器。侯又升師兄萬萬沒有想到,他得在茶廠學習保養機器,尤其是當他忙碌了一天之後,看到別人可以品茗休憩,自己卻得工作,更是心生不平。與同行共事的確很容易陷入「我做得多、你做得少」的煩惱泥沼中。但茶廠最大不同點即在於發心,事業如此,個人亦復如是。他謹記師父與上師的教誡,每日的廣論共學便是他自省的好機會。他開始轉念:「外相上雖然是自己比較辛苦,但其他同行內心上所承受茶葉品質的良窳及製茶成敗責任的壓力,其實更甚於自己。」不論何種境界都是歷事練心的機會,因為師父說:「境不轉,心可以轉,心轉業就會轉,煩惱即菩提啊!」

  侯又升師兄的第三個挑戰是召募採茶工。茶廠深知手採與機採的成本比例懸殊,但注重品質的淨源茶依然以手採為主。由於坪林鄉人口外移嚴重,召募採茶工十分困難,當他得知身負召募茶工的責任後,開始苦惱:「這又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去哪裡找人啊?」於是他不斷祈求師父加持,助緣竟奇蹟式的出現了。遠自三峽、宜蘭的師兄陸續介紹當地的茶工,而產業服務課的陳善嘉師兄也前來協助主持大局。採工遍佈坪林的有機茶園,農友皆雀躍不已,這種採茶盛況已經多年不見,茶廠及團體的真誠幫助,溫暖了農友的心。侯又升師兄說:「師父永遠給我們努力學習的機會,只要我們不放棄,他就會陪伴著我們。而同行善友的支持就像及時雨,總在他最需要時伸出援手。」在這個師法友的增上環境中,他再一次的受到策勵。

  有機栽種的推動必得透過農友的協助,故與農友建立良好關係相當重要。面對與農友互動的第四個挑戰──關懷,卻是侯又升師兄最不擅長的工作,怎麼辦呢?幾番思量後,他使出代人著想的法寶。除了在物質層面對茶農提供支援,譬如發動義工協助除草、開溝施肥、補貼有機肥成本、招募採茶工、收購茶菁、代為製茶與銷售等,他用心去感受農友的憂悲苦惱。在颱風暴雨來襲時去關心他們的茶園,農友生病受傷時去探視慰問,站在農友的立場給他們最真誠的饒益。對他而言,這是一堂真實的關懷課程。

  一路走來,侯又升師兄無限感恩。他感染到農友們勤奮質樸、愛鄉愛土的特質,也從同行善知識身上學習用法調伏心續,尤更感恩師父的智慧與悲心開創出這一片淨土。自己何其有幸,得以在此善法行業中追隨師父的腳步,護持師父的志業。他發願認真學廣論、遇難不退,認真的推廣法人事業,生生增上,一路歡喜地走下去。

 

生命的歷練──林秀郁師姐

◆基隆 張美枝

  目前在淨源茶廠擔任義工的林秀郁師姐,從小在南投竹山長大,對茶並不陌生。可是她之前做的卻是照顧病人的看護工作,與茶完全無關。小時候她常會問媽媽:「我是誰?」媽媽也總是說:「孩子,你是我女兒呀!」她的人生大哉問直到讀了廣論,才終於找到答案,所以她非常感恩師父。

  學習廣論之後,進而成了廣福慈心組的義工。有一回,在慈心義工的共學日,廣福組的組長陳永龍師兄聽到了林秀郁師姐的自我介紹,知道她從前有種茶、賣茶的經驗,就建議她來淨源茶廠護持。她心想:「自己對製茶很有興趣,有機會到茶廠學做茶也不錯。」沒想到,進了茶廠,廠長卻說廚房缺人手,希望她先去協助廚房的工作。看到廚房的大鍋爐,她連開火都不會;學會了開火,發現火力那麼強大又讓她害怕起來。可是想到答應來茶廠就應該好好學習,只好先安住下來。

  平日廠裡只有六、七人吃飯,工作還難不倒她,但是假日來協助的義工很多,看到那麼多人心就慌了,秀郁只能一邊拭著眼淚,一邊學習。後來有位參加知性之旅的師姐來廚房幫忙,她就抓緊機會向師姐請教。正因為有這種願意學的心,所以現在煮給幾十人吃已經不是問題了。

  有一回,一位日本友人要來茶廠參觀,林秀郁師姐心想:「天氣熱,早點煮鍋地瓜稀飯讓它涼,日本友人應該會愛吃。」但是與她一起準備餐點的師姐卻帶了白飯來,要包壽司請客人吃,兩人因而為主食吃什麼爭執了起來。那位師姐說:「是妳愛吃吧!不是日本人愛吃!」她心中非常不平,就去向廠長告狀。廠長沒有回應,她再向另外一位師兄訴苦,師兄跟她說:「妳是不是真的自己愛吃呢?」原本以為自己是個樂觀的人,沒想到對境卻常起煩惱。透過這件事她學習到遇事要思惟和反省,才能看清自己的煩惱。上了善行班後,她更加努力修改自己,現在煩惱現起的時間已漸漸能縮短一些。

  林秀郁師姐帶著充滿愧疚的語氣繼續說:「大女兒精神上有些狀況,時間久了,我對女兒說話的口氣就非常不耐煩。」可是廠長和同行們對她的女兒卻很關愛,讓她感覺很慚愧。因為別人都能對自己的女兒那麼好,為什麼做為母親的她卻不能?所以她決心改變自己,要好好圓滿母女之間的宿緣。她很感謝師長安排了這個大家庭,教導她如何與人相處,以及用心對待女兒。

  今年夏天採茶工不足,林秀郁師姐拜採茶工阿霞為師,學習採茶。在熾熱的陽光下工作,她想:「若能完成兩天的採茶工作,就是過關了。」沒想到才上半天手就起了水泡,有的茶工說:「你別採了!」但她還是採滿了兩天,也為自己的意志力和能堅持下去的勇氣感到歡喜。

  茶工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常常一邊採茶一邊聊著家事,有時吵起嘴來,粗字也跟著出口。阿霞師姐說:「對不起,讓妳聽到這些不入耳的話。」阿霞問秀郁:「你們學廣論的人,會不會講這樣的話?」秀郁說:「當然不會,心裡有不愉快的感覺時,我們就會趕快懺悔了!因為師父教我們遇事要學習修正我們的心。」與採茶工們相處非常融洽的她,發願找機會邀請採茶班的人到學苑參觀,阿霞也答應會帶很多人一起去。她相信有一天茶工們定會來到師父座下學習,他們的生命也可以得到提升、可以開展。

  林秀郁師姐覺得得這一生沒有白來,不但能得到師長的教導,還可以看到茶廠所做的是對眾多生命有利益的事,更發現自己在茶廠也是很重要的,就像廠長對她鼓勵的話:「妳只要把菜煮好,就能把茶做好!」她的兩眼清澈有神,臉龐散發出明亮柔和的光采,神情愉悅地說:「若問我眼前在做什麼?我會說,師父讓我來茶廠,就是要我學習煮好菜、做好茶。我現在正在實現我對師父發的願。」

 

《義工心得》

視為稻草或持為羽毛

◆新竹 郭龍飛

  原本行程滿滿的週末,因為緣起的改變,在當天早晨起床前,我抉擇與北區採訪義工們前往坪林的「淨源茶廠」,一刻頃正確的取捨,讓近日陰霾的心緒乍見天光,盎然如晴空下的山野。

  聆聽茶廠護持同修們一路走來遇事轉心的故事,對我目前困境的紓解有及時的助益。林秀郁師姐原想學習製茶,卻被分派去廚房和做環保的工作,好多的委屈想向廠長說,但廠長並沒有對她講好話。還好有師長的教誡,讓她縮短攪煩惱的時間,體會這是要對治她習氣的好機會,是師父安排很多人讓她學習。

  侯又升師兄因自己較年輕,自願承擔較吃力的揉布球工作,有次手受傷了,想要休息,但廠長只叫他去擦藥。侯師兄轉念一想,廠長是個很好的善知識,遇事一如師父重視細節,若能跟他學到這些內涵,未來生出家才能把戒持好。

  以之為鏡反觀自己,職場上新來的組長心思細膩,急件的公文斟酌推敲,我草擬的公文被她一改再改,被主管誤以為我延宕承辦,讓我如熱鍋上的螞蟻。最低潮時,我曾將此視為壓垮駱駝的稻草,幸好師兄姐展現的弟子相,讓我見賢思齊,讓稻草變成了孔雀的羽毛。

  「淨源茶廠」之行,讓我對師友增上環境有了更深的體會,承擔義工是護持,更是受用三寶的恩德。

 

花生殼與茶樹的相遇

基隆 王惠珠

  對於長住於都市的我而言,茶樹只是路過的風景之一。一畦畦翠綠的茶樹叢中,配上戴著斗笠的採茶姑娘,交織一幅樂融融的田園樂,那是茶品的廣告。對於識茶不清的我,終於有機會與茶農及位在坪林「淨源茶廠」的義工們做一次近距離的接觸。

  在坪林農友陳陸合的茶園裡,踏上鬆軟的有機土,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清新的泥土味。茶園的小道上,佈滿了菁芳草和昭和草,台灣常見的藥草也在其中,農友如數家珍般的一一介紹它們的名字及功用。可是有用的藥草長在茶樹下,攻城掠地,對於茶農而言就不是那麼可愛了。於是聰明的陳陸合就在樹下舖滿了花生殼,既不會讓草長得太快,所施的有機肥也不容易流失,最大的好處是腐爛後又可充當養分,一舉數得,這真是有經驗農夫的智慧!

  常常覺得自己也只是人群中一粒小小的花生米,我的存在能有什麼價值呢?直到學習了廣論,因為師父引導的佛法,讓我的花生殼慢慢的產生了效益,再結合眾多的花生殼,一同發揮了群體的力量,一點一滴融入土地裡;群體中也有我的一份心力,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小滴水融入大海也擁有了大海的功德!

福智之聲第195

Back to top
《福智之聲》搬新家囉,內容超精彩,手機、平板都能看得很輕鬆,讀取速度也更快了呢!

邀請您到 http://www.blisswisdom.org/publications/bwvoice
閱讀我們最新文章!

或點選您想閱讀的期數,我們將導引您前往該網站:

60期~159期

1996.10~2005.01

160期~230期

2005.03~2017.04

231期~最新

2017.07 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