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與師長有共同所緣

◆鳳山寺學僧

  最近用心的聽聞廣論後,內心有了些體會,想跟各位一起分享。不過,先問各位一個問題:我們應該都知道父母在意我們的是什麼,然而身為師父的弟子,你知道師父在意弟子的是什麼嗎?起初我也不曉得,原本想,等當了師父的侍者,我就應該很清楚,可是曾有段時間,身體雖然與師父靠得很近,但內心卻感覺很遙遠。但就在最近,用比較正確並且比較認真的態度研讀廣論後,才發覺,好像開始有點接近師父的心了。

  記得去年,有一次要幫師父擦藥,上藥前,得先有兩個步驟,首先要有人拿濕熱的毛巾幫師父擦拭皮膚,接著要有人拿乾的毛巾再擦一遍,第三個,才是上藥,但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是要完全確認師父的皮膚是否完全乾,要不然上藥後會產生副作用。此時,狀況發生了,當前二位完成了動作後,我的手,很不巧的就直接抹了藥⋯⋯於是,就引起很大的回應,師父用非常嚴峻的目光看著我,長達十幾秒,而我的內心卻感覺更長。當下,一旁的如俊法師拍著我的肩膀小聲說:「不要怕。」這時候我內心想著,為什麼今天的手這麼不聽使喚呢?接下來,師父就給了一些教誡。後來內心一直有個困惑,實際上,確認皮膚乾燥的時間大約幾秒罷了,但師父為何要用嚴肅的眼光看我十幾秒呢?

  末學學習廣論也有十年了,我發現自己一直有個現象,當我有時間,可能會拿《我的信仰》來閱讀,但就是不會拿廣論來看,即便是聽錄音帶也不會非常投入。這種習慣,出家前如此,出家後依然沒改正。可是,最近因為環境、同行的影響,而且用了比較正確的方式聽聞後,突然在廣論上發現了答案,開始對廣論產生了興趣。如廣論第四十頁倒數第二行伽喀巴祖師說:「依尊重時,恐有所失。」師父對於這段的解釋如下:「承事師長時,應該戰兢惕厲,深怕有一點點的地方做得不對,更要於一切時處,一心一意想著如何承事、如何去做。」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句話,是非常的細膩。

  師父還舉了兩個例子,有一次聽到電話聲,師父在房間接了起來,一聽不是自己的,這時候,外面有位法師正在用功,但他還是馬上站起來詢問是找哪位,各位知道這種狀況嗎?外面這位法師雖然在用功,但是仍一心一意想承事師長,如此,贏得師父的讚嘆。另一則,師父請一位弟子拿包開心果去供佛,供完後直接送到大寮,但那位弟子直到下午才去供,送到大寮也是三天後的事了,師父對此感到非常可惜。聽到這段開示後,好像自己找到了答案──因為師父很在意弟子承事的態度:有沒有一心一意?有沒有深怕一點點的地方做錯?可以想像,我那時候上藥,絕對不是一心一意,是很公式化的狀態。

  後來我又想,師父為何那麼在意這個事情呢?答案在廣論第三十六頁第五行:「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師父解釋這段提到:「如果你能這樣集資糧的話,你要什麼,就樣樣都有。」廣論中:「『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此復若就學者方面,以是最勝集資糧故。」師父在此闡釋:「若有任何的事情,只要稍稍地讓師長感到歡喜,你就應該用最殊勝的方式供養,這種外相上的供養,內心增長的是法財。」記住,只要稍稍、一點點就要注意,何況是幾秒鐘,如同我擦藥也只是錯一點點,但師父就看到這一點點。

  師父是希望我們透由承事的過程,可以累積到最勝的資糧。因為師父希望每個人都能成佛,但成佛之前,首先要有資糧。師父很在意的是我們要走的那一步,如果做得好,師父會很歡喜,反之,師父會示現生氣。透由如此的反省,也回想到師父的行持也是如此:師父曾幫老師煮奶茶,煮了之後覺得味道有一點不對,後來全部重煮一遍;另外有位師長來,師父派如淨法師去掃師長房間的廁所,如淨法師是位很謹慎、小心的人,所以打掃得非常認真,但師父仍聞出還有一點點的異味,於是要求法師重掃一遍。

  五年前,某位長老來,我擔任侍者,也深怕有一點點的地方做錯。就在用餐尾聲,看到師父用木頭湯匙吃木瓜,一旁的我,覺得用木頭湯匙不好挖,於是拿了支鐵湯匙出來給師父。師父那時候看了我一眼,微笑說:「謝謝!」用完餐後,師父招我過去,跟我說:「某人,你好好努力,未來一定可以走得很好。」那時候我聽不太懂,只知道深深地鞠躬。後來我才了解,師父在意的就是那小小的動作,遞個湯匙很容易,但對師父來說這樣的動作很珍貴。還有一次,我當實習侍者時,跟著另一位侍者去師父的房間,傍晚時,師父請侍者關氣窗,這位法師拿木板關時,師父隨口說:「下次可以用那個手杖關關看。」隔天,當法師還是拿木板時,我就趕快跑去拿手杖。這時師父說了句:「這個人真靈。」師父講這句話,對我而言,是極高度的讚賞,也由此看出,師父看我們,是非常的仔細。

  過了段時間,做起事來,總是會考慮東、考慮西,那時候師父又給了教誡:「你不要當一個自動機器,那種機器會動,是要人家一按,才會運轉。」那天下午,師父要看書,我覺得桌上的檯燈過於占空間,心裡一直想著師父的教誡,就鼓起勇氣移了下檯燈。師父馬上比了手勢說:「嗯,這就對了。」那時候被嚇到,原來師父一直觀察我,他一心一意都掛念著弟子,他在意弟子們有沒有照著他的教誡去做。

  如果我們對廣論的內涵沒有深刻了解,就很難了解、揣測師父的心意。進一步來說,你要懂廣論,仍要靠師父的教授與闡釋內涵,要不然很難趣入核心。

  師父曾經對侍者說:「不要一直猜我在想什麼,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共同的所緣。」這個所緣是什麼?就是廣論的內涵,希望大家都跟師父一樣有共同的所緣。最後,想到一句話:世界上不是缺乏美好的東西,而是缺少發現。希望大家在師父的廣論開示中,發現師長的偉大。

福智之聲第1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