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1gk-is-656.giflink
https://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2gk-is-656.giflink
https://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3gk-is-656.giflink

記師行誼二、三則

◆南海寺學僧

  師父78年赴印途經香港,應香港佛青會負責人暢懷法師之邀,為眾演講,當年佛青會的居士們對應邀演講的法師,總是盡心款待,會請法師至素食餐廳用齋,或煮滿桌的佳餚宴請之。此次亦不例外,居士們煮了極豐盛的菜來供養師父。師父見了,告訴他們:「你們不要再煮來。」居士們以為師父客氣,隔日仍煮來一頓美食。師父曰:「我已經講過了,不吃!請拿回。」居士們只好把食物拿回去。

  師父這個示現是要教我什麼呢?也許是要教導弟子:「師生關係是建立在法上,我歡喜的是你們如法行持而非佳餚美饌。」反觀自己,我不會上館子吃飯,但如果別人煮來了,我會吃得很高興!內心其實仍貪戀美食。「士志於道而恥於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儒家的「士」尚且如此,我一定要看清楚,好好努力啊!

  80年結夏,師父至悟光精舍講《南山律在家備覽》。當時有一位曾在南普陀作學院修學之法師,至悟光精舍後山見師父,告訴師父:「我可以幫你在高雄國父紀念館辦一場演講,聽眾可達上萬人。」師父答曰:「不是《廣論》研討班的話,再多的聽眾,我也不去;若是《廣論》研討班,即使在深山,我都會去。」我聽到這件事後,思惟師父為何如此抉擇,推想其因可能如下:如果只是一場結緣式的演講,而無法對聞法者有後續之引導,那麼對聞法者所產生之助益微乎其微。而研討班之學員可長期接受法的引導,對其身心才能產生真正之助益。第二個原因是,師父是否接受邀請去講法,其抉擇點在能否對建立教法有助益,能否真正利益眾生,而不在聽眾人數、能否增長己之名氣。由此反觀,我對事情之抉擇點何在?我常考慮怎樣做對別人才真的有助益,還是只緣自己而忽略別人?我對境是依宗旨而抉擇,或被無明業習推著走?師父是我生命的楷模,他的行誼就是我學習的方向。

  84年,師父至美國為研討班開示,隨行者有如證法師以及盧克宙居士。到美國的時間是當地的白天,但對從台灣去的人而言,卻是該睡覺的「晚上」了。一般人調整時差之方式,通常是大睡一場,師父卻非如此。當時他叫如證法師、盧居士不斷地做事,讓他們在極度忙碌的過程中,撐過了調整時差的這段時間。師父自己因體力不繼,無法不斷做事,他拿了一張凳子,坐在大覺蓮社的廚房,跟處理午齋善後、洗碗盤的居士們不斷地談話,問他們最近的種種情況。當時在廚房拖地的楊榮燕居士,她很奇怪:師父今天為什麼講這麼多話,怎麼不休息啊?

  師父這個示現是要教什麼呢?師父如精進獅子一般,心力一直保持在勇猛精進之狀態,不讓心有懈態之機會。精進是學佛之必要條件,若無精進,如何學呢?反觀自己,如果是我遇到時差問題,我會認為很有理由大睡一覺,因為身體疲累,而且大家都是這樣做的嘛!我才三十多歲,平時累一點就想休息;師父當時是六十多歲,遇到的是時差問題,卻有如此勇猛的精進力!師父如一盞明燈,他所有的行誼都在教我如何取捨。

福智之聲第156-157期

Back to top
《福智之聲》搬新家囉,內容超精彩,手機、平板都能看得很輕鬆,讀取速度也更快了呢!

邀請您到 http://www.blisswisdom.org/publications/bwvoice
閱讀我們最新文章!

或點選您想閱讀的期數,我們將導引您前往該網站:

60期~159期

1996.10~2005.01

160期~230期

2005.03~2017.04

231期~最新

2017.07 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