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佈於 福智新聞
慈心參與農業博覽會
──碳匯林場和地球一起森呼吸
◆福智之聲編輯室 整理
位於雲林古坑的麻園有機農場,大面積的施行有機栽培,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雲林地區,非常具有特色。基金會於2013年5月31日在「碳匯林場」預定館址,舉辦灑淨法會後,隨即破土動工,為廣傳慈心理念、饒益無量眾生,揭開序幕。
慈心基金會長久以來,除了致力推廣有機農業之外,也積極推動種樹護地球、蔬食救地球、穿有機棉、生活減碳等活動,這些活動都有助於改善地球溫室效應。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除了減少碳排放,增加碳的吸存更是積極的作為,也就是所謂「碳匯」(Carbon Sink),一般認為海洋、土壤與森林是地球上主要的碳匯,其中林木藉由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並釋放出氧氣,二氧化碳並轉化有機碳形式儲存於林木體內,新種植的森林在幾十年內可迅速累積二氧化碳,當林木成熟後每年的二氧化碳吸存能力則會遞減,所以合理、有計畫的經營利用森林,對碳吸存會有積極的成效。
另外,枯枝落葉還將碳儲存於林地表面,除了分解、腐爛後一部份又以二氧化碳散逸回歸於大氣中,部份則成為土壤有機質,這些土壤中的有機碳,只要好好保存,影響頗為可觀。有機農業會增加土壤有機碳的累積,實際上,許多從慣行轉作有機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甚至從原來2%以下成長到4至5%,所以有機農業也是一種十分積極的「碳匯」。
賴錫源學長指出,當今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旱澇不調等諸多異象頻繁,二氧化碳可說是溫室效應的元凶之一,透過「碳匯林場」讓參與者認識自己所處的大環境、地球的危機,進而思考如何改善環境,基金會提供許多生活中改善環境的案例,只要舉手之勞,人人都可在自己的緣起點上減碳造善業。地球本來就是一個大家庭,是生命共同體,人人都可為地球盡一分力量,這也是基金會參與農博的目的之一。
賴學長說,一般人面對眼前與日俱增的災難,只能徒嘆無奈,以佛法角度來看,這是業果道理,然而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能得善知識的引導,然而,能否在這個環境造善業,改變環境,就要透過引導。
師父在九二一大地震時提到救災三個次第:眼前災、善後災和究竟災,賴學長說明基金會參加農業博覽會,亦即運用這三個次第──面對不理想的大環境,如何匯碳、降低溫室效應是當務之急,但是,以究竟的角度來講,希望藉由參與這個活動,讓參與者改變想法,進而改變行為,最後淨化人心才是根本之道。
「碳匯林場」的設計概念,先以世間苦果的真性呈現,然後溯源找到苦因,因為大家都不願意苦,希望整個環境可以變好(還滅),所以找出可行之道。這些不是政府或科學家的事,而是思考:「我面對惡劣的環境,我也有一份共業;希望未來能夠好,我如何在目前的大環境種正因。」
同時,基金會也邀請多位有經驗團體及專家,例如,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大悲光工作坊、南藝大藝術學院的曾旭正代理院長、興大森林系的馮豐隆教授及廖天賜教授等多人,共同參與「碳匯林場」的設計,提供建議,同修們藉此機會學習。
其中,「碳匯林場」展館設計,由大藏甘銘源師兄設計,使用碳足跡最低的在地孟宗竹為主要結構,在地因素,使得竹造建材大幅降低排碳量,且竹林是最佳的碳吸存及碳保存的處所;透過建築做為媒介,巧妙傳遞出有機農耕、種樹造林等對於減緩溫室效應的功能。觀展民眾也將藉由寓教於樂互動遊戲的參與,觸發對建構永續生活的認識與行動。
為了更廣泛的利益眾生,賴學長期許義工們抱著學習的態度,藉機提升高度,未來也可參與台灣舉辦的博覽會,甚至參加世界博覽會而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