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1gk-is-656.giflink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2gk-is-656.giflink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odules/mod_image_show_gk4/cache/slideshow.slideshow3gk-is-656.giflink

向抱怨說不

  生命中,「觀過念怨」比「觀功念恩」出現的頻率高很多,應該好好認識它,並轉化它。

  「觀」是觀察,「念」是憶念、憶持,二者都屬於心理的作用。觀察別人的「過」,還不至於產生傷害;有傷害的是接著去憶念,內心生「怨」,或是記恨。觀察別人的過失,內心記著放不掉,因而產生種種對自我的傷害,就是「觀過念怨」。

  日常老和尚曾說,他也會「觀過」,但是不會「念怨」。所以觀過並非都不好。師父如果不會觀過,就沒辦法教弟子;他一定要看到我的問題,才能夠教導我!所以他會觀察到我的過失,但他不會記恨,只有一心想要幫助我。

 

人事時地 想一想

  探討一下:觀過念怨通常會發生在什麼對象?什麼場景?什麼境界?什麼地方?好處與壞處 分析損益

 

  認真回想和分析,觀過念怨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有什麼好處或壞處?深入觀察,如果它對自己、對周遭的人、對這個世界傷害極大,為什麼還要一直保持呢?這時只是先踩煞車,尚未開始轉化。

  觀察得夠深刻,才談得到──我怎麼解決?否則未必想解決它,甚至會想保留它,譬如:「我覺得生氣很好啊!如果不給他點顏色瞧瞧,他還一直以為我是好欺負的!」那後面的方法就可有可無了。

 

故事

  有一天蘇東坡和佛印禪師一起打坐,蘇東坡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像什麼?」佛印禪師答:「像一尊佛。」蘇東坡很高興。佛印禪師反問:「那你看我現在像什麼?」「像一坨大便!」蘇東坡很得意,因為他跟佛印禪師對話總是屈於下風,這次可讓佛印禪師對不上話啦!蘇東坡回家告訴蘇小妹:「我今天終於贏了佛印禪師,說得他啞口無言。」蘇小妹聽完蘇東坡眉飛色舞地敘述之後,卻說:「大哥,你今天輸得最慘!他心中有佛,看你像尊佛;你心中是大便,看出來就是大便啊!」

  是心投射出外在,佛家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這個世界是心畫出來的,會畫的,畫得很漂亮像天人一般;不會畫的,就畫得像鬼一樣。如何畫得讓自己看了舒服,別人看了也舒服呢?

  所謂「一念可以為天堂,一念可以為地獄」,會想的人,怎麼想都是快樂的;不會想的人,怎麼想都是痛苦的。佛教沒有審判的概念,不會判誰應該上天堂或下地獄;只有自己審判,自己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心朝向哪裡,就感得哪裡的果。

 

根本之道 在於改變認知

  修行,就是一個心的理路。我們的苦樂,來自於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來自於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來自於我們的認知。所以認知改變,心就會改變;心改變,行為就會改變;行為改變,苦樂也會改變!根本的認知如果不改,很多對治方法只是暫時的轉移,效果不大。以下所談認知的角度,重點在於要能說服得了自己才用它,如果說服不了自己,用它是無效的。

福智之友第130期

Back to top
《福智之聲》搬新家囉,內容超精彩,手機、平板都能看得很輕鬆,讀取速度也更快了呢!

邀請您到 http://www.blisswisdom.org/publications/bwvoice
閱讀我們最新文章!

或點選您想閱讀的期數,我們將導引您前往該網站:

60期~159期

1996.10~2005.01

160期~230期

2005.03~2017.04

231期~最新

2017.07 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