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信與美交戰 作者訴心曲
《廣論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

◆文 羅欣怡   
圖 福智文化提供

 

黃沙滾滾、勁風浩浩,一千多年前的玄奘大師在寸步難行,變化莫測的漠地裡,舉起廣袖僧袍,奮力睜眼,逆風而行。即使方位難辨、荒旱飢渴,大師決斷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譯師之旅,從這部影片開始⋯⋯

 

  佛教發源於印度,由於中土歷代高僧捨命求法、精勤不懈地翻譯,才有一部部經典流傳至今。西元六百多年,玄奘大師以「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願力西行取經,為漢土群生帶回解決了生脫死的甘露妙藥,時隔千年,現今福智僧團成立的月光國際譯經院承襲先輩祖師遺願,重啟譯經大業,今年推出首部翻譯著作《廣論四家合註入門》與《廣論•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雙經典。

  福智文化公司為饗讀者於2016年11月13日在誠品信義店,舉辦《廣論・四家合註》雙經典新書發表暨讀者見面會,主譯如法法師及主校如密法師,同時身為譯經院執行長及副執行長的兩位譯師,親臨現場與讀者面對面,分享雙經典藏文漢譯的學習歷程。別開生面的見面會,是一場現代譯師與慕道之士的對談,彼此互動傾聽、交流提問與祈願祝福,更是僧侶與佛弟子、智者與學修者,攜手再探經典瑰寶永恆價值的時刻。

 

為何再譯四家合註?

  《四家合註》為《廣論》最權威的註釋,坊間已有諸多譯本,譯經院選擇翻譯《四家合註》是由於真如老師的悲願──「我和鳳山寺的法師們有一個這樣的理想,就是希望能把宣說宗大師的中觀應成派見解的教典翻成漢文,而且是優美流暢的漢文。」加上已從具有極為清淨傳承的師長獲得《四家合註》圓滿傳承,譯師們承襲師父和老師的心願,著手漢譯《廣論•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除完整翻譯原文並增加白話語譯、校勘、註釋、說明等項目,豐富的內容為幫助學者容易趣入《廣論》內涵,並學習相關延伸知識、理論基礎及疑難辨析,堪稱為學習《廣論》的百科全書。

 

譯經心路歷程

  經典翻譯可謂千秋大業,主校如密法師提到,鳩摩羅什及玄奘等大譯師開創了中國史上轟轟烈烈的譯經高潮,但當大師示寂後,其事業也隨之停滯沒落,譯經院期許能突破難點,完成老師期許將所有經典漢譯的弘願。譯經是為傳承清淨法源,譯師的栽培更是永續發展的關鍵,建立五部大論學制則是維繫此事業的核心,譯經院期勉培育代代完備學修內涵的譯師,肩負復燃法炬使命,延續譯經大業歷經百年、甚至千年不墜,成為一種沉靜而永續的崛起。

 

準確與美學的交戰

  譯師不只需兼備完整學修內涵,更要有著高標準的道德操守,此話怎講? 由於老師期許譯文必須是準確、簡潔、優美的教言,如法法師以一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道盡譯師在信與美之間拉拔的煎熬戰。能兼顧正確與優美是譯師心之所嚮,難點卻是當祖師原話讀來略微樸素時,為使譯文華美流暢而增減或修改字詞,此時便遭受良心譴責;若不修潤只以祖師原意呈現,卻可能導致廣大讀者難解經意,又是一番良心譴責,而力求譯文精準、易記又親切的譯師,就在信與美的千思萬慮、細細斟酌中將滴滴心血化為字。

  為培養譯經人才,師父招收沙彌,教令學習古文及藏文,小時即已背誦《法華經》、《般若八千頌》、《金光明經》等教典的如法法師,能感受鳩摩羅什、玄奘、義淨三藏等大師各自不同的行文風格,當自己也成為譯師時,過去廣泛研閱教典的基礎,讓他更能理解大師翻譯時的用心良苦。

  法師分享,每每讀《金剛經》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都難掩心潮澎湃、感動不已,內心深深感佩大師譯功高超且文辭美煥通達。然而,廣為人知又琅琅上口的偈頌原文,實為九個譬喻──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已證空性的聖者鳩摩羅什自行刪減原文,只呈現五個譬喻(夢、幻、泡影、露、電),法師讚歎是藝高人膽大;也揭示當年譯經的最後一道手續是剪裁,去掉部分字詞,成為曉暢可誦的版本。

 

  法師笑稱若自己如此仿效則是膽大包天、大逆不道,遙想當初玄奘大師翻譯《大般若經》時也想延用剪裁法,卻夢到護法神怒目呵斥:「聖言可以裁剪嗎?」尊者密勒日巴曾言:「獅子能跳下去的地方,兔子也跳下去,就只會摔死。」經典翻譯有諸多複雜的緣起與應機之考量,先輩大譯師們雖各有不同行文風格,但不論持何種作法,都可見古今譯師們萬般推敲、琢磨良久只為使譯文準確無誤且臻於精美、易於受持,使之饒益眾生。

  法師隨舉一例,譯《四家合註》加行親近軌理者的「《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時的一個公案,佛陀昔為婆羅門童子時,其阿闍黎為試諸生而告之曰:「梵志窮時竊是法」,佛陀不然,遂說偈云:「設為天主捨羞慚,令心背棄正法行,毋寧爛衫持瓦器,屈就仇家乞杯羹。」末句藏文原意為去仇家要點東西,法師認為「東西」一詞不夠優美,翻譯時以「殘羹」取代,取其冷飯殘羹之意。由於不符合藏文原意,遭其他譯師問難,但法師堅持維持美感,雙方進行激辯。主譯者主張「仇家會給冤敵熱騰騰的飯菜嗎?願意給個酸菜就不錯了。」堅守譯為殘羹;然其他譯師主張「殘羹一詞太過想像。」如法法師坦言:「我光是用殘羹取代東西一詞就備受爭議,後來我妥協保留羹字,改為杯羹。」此活生生的案例,彰顯出譯師力圖在信與美兩者之間,抉擇出一條不偏不倚的中道,盼既能傳達佛陀祖師原意,亦令所有聞者歡喜趣入經教大海。

  即使譯經是徘徊於兩種良心譴責中的高風險差事,也可能因一字之誤受墮五百世惡趣之險,然因有真如老師的引領,在師長極其純淨深廣的利他心攝持下,譯師們仍願承襲師長譯經大願,以傳承精準無謬正法為志,一代又一代地前仆後繼,殫精竭慮、窮源究委地反覆勘定,使字義更貼緊原文、使文采更加斐然,令所譯之無垢經典影響深遠、千古流芳。師父曾提過:「老師來到這世上,就是要把正法清淨無垢的標準樹立起來。」譯經院還在學習,或許一時難以圓滿,但至少要讓世人知道正法的標準為何,誓願效學歷代高僧用教證功夫體解真實經意,嘔心瀝血地將一部部經典如實譯出,使之「微言不墜,取信千載」是譯經院的高遠目標。

 

志在傳承 願無盡

  師父時常跟沙彌們講:「將來要譯經,所以你們要好好學古文、要好好學五大論。」一個概念就深植於他們心中,歷經二十多年學修經教,譯師們逐漸體會到,原來偉大的事業起始於最初的一個念頭,然後去擴散、不斷地擴散,直到有一天,它就成功了,更何況生命無限,今生未完成的,來生會再來,一定會把它完成。「我們只是起頭的人,翻譯時希望讓大家容易理解,真正能讓經典流通的是所有的讀者,一旦大家在經典裡頭找到讀經的滋味了,那麼譯經院就成功了!」如法法師清晰指出,經典就是指示覺悟之路的光明之炬,經典要走進人的心才能發揮價值,費盡心思翻譯的經典若無人閱讀、思惟及修持,實在非常可惜。感念先輩譯師們為法捐軀、孜孜矻矻所鑄造出輝煌的譯經大業;今時月光國際譯經院全體譯師上下一心,志在傳承但求承先啟後再續另一波譯經高潮,一如虛空有盡,此願無窮。

福智之聲第2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