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徑中找出路

──竹區福智大專教聯的經營

◆新竹 葉忠達

  2006年暑假,在「福智大專教職員聯誼會」成立大會中,我們一群大專教職員,跟著大專教聯負責人黃俊昌師兄一起發願,希望能成辦如證法師所期許:「運用日常師父的教法,把大專校園翻轉過來。」

  回到校園、面對現實,內心卻不免質疑:「怎麼可能?學校裡只有兩三位廣論學員,彼此間也沒有橫向聯繫!而且推廣師父的文教理念,會不會讓人認為我在傳教?」

 

善願 得到加持

 神奇的是,不久學校來了新的人事主任,以及通識教育中心專員。當時兼任「人文社會與藝術學院」院長的我,特別邀請新上任的人事主任參訪福智大專營,後來人事主任不但自己參加,還積極鼓勵學校教職員參加半年後舉辦的福智教師營,此後逐年陸續有教職員參加教師營。

  那一年校慶時,通識教育中心專員在福智攤位上聽到福智青年心得分享後,隨即報名參加廣論研討班。我二人於是開始在校園積極推福智廣論研討班,一時間新竹教育大學參加廣論研討班的教職員竟多達十餘位。沒想到,當時隨眾所發的善願,居然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

  如願法師帶著大專教聯同修於園區研討「生命教育課綱」時,我因忙於行政而無法參加。第二年辭去院長職務後,就利用教授滿七年的休假研究期間,全心全意參加每個月大專教聯在園區進行的「生命教育課綱研討」。

 

承擔 學習躍進

  共學中,見到「生命教育」成為雲科大一年級新生必修課,很羨慕周文祥老師帶領的授課團隊教學相長;另外,逢甲大學電機系梁寶芝老師努力推動「生命教育」成為系所的教學特色,也讓我反省:「生命教育既然可以在以科技和工程為主的大學推動,我服務的教育大學豈不更應該推廣?」可是,以自己對生命教育內涵認識的淺薄,該如何受用內化、急起直追呢?

  我想到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跟人學。於是主動承擔全區共學時新竹到園區間的開車任務,並期許自己的車為「般若號」。在車上近距離看著、聽著同行互動,逐漸看到自己遇境常常忍不住抱怨、發牢騷的習氣,每當舊習發作,車上同行總會帶我做正面而多元的思惟;當我一再聽到同行轉逆境為功德的實例,內心佩服之餘也才知道,觀功念恩、代人著想,就是應該這樣的練習。

 

依師 回歸原點

  另外,基於自己的教授專業,過去習慣於自己構思、想好了就去做,但無數次聽到、看到同行總是一再向上請益,得到法師的指導及承許以後才行動。起初會覺得很沒有效率,後來才知道,實踐依師學法,方能得到師長的加持;真正的效率,不是看現前的快慢,而在究竟的圓滿。

  學習過程中,心中其實還被一個點卡住,總覺得,生命教育比較適合在文學院推動,不適合在自己所任教的藝術與設計學院耕耘,因為藝術設計是很強調自我和創意的學科。

  有位學生在畢業展的大型陶藝創作品「紅豆餅」中,表達出母親以做紅豆餅維生、帶養她長大的內涵,作品中呈現豐富的生命力及念恩情愫。創作同學分享她一邊捏陶、一邊想著父母養育之恩,常常潸然淚下……瓦解了我認為生命教育難以在藝術、設計、創作領域推動的迷思,也讓我體會到如證法師所說:「學生能學到什麼程度,就看老師自己有什麼程度!」學生的作品回饋,給我打了一劑強心針,讓我更堅定在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信心。

 

發心 開展格局

  跟著福智大專教聯團隊學習日久,我的發心、格局也逐漸被擴大,心中很感恩同行拉著、幫著,辛辛苦苦引導我步上正確的學習軌道。感恩之餘,覺得自己也應該發願去當別人的同行善友,於是跟師父發願,希望竹區每個曾經上過《廣論》、內心相應師父教法的師父具緣弟子,都能回到師父的懷抱。

  我走出研究室,邁出校園,拜訪交大、清華、明新科大等竹區校園中,正在或曾經學《廣論》的教職員,舉辦聯誼活動,關心他們及其家人。也曾遠赴台北萬芳醫院,關懷因車禍癱瘓,躺在醫院年餘的老同事,為他捎去師長與同行的關懷。

  看見雲科大主動結合雲嘉區內老師,共同參與「生命教育教學團隊」,讓一群老師陪著一群學生學習、成長。這幕景象讓我好嚮往──何時竹教大也可以?恰好學校主管鼓勵教授規劃、推動「教師成長社群」的學習成長活動,我於是率先提出「生命教育與環境倫理相關課程教材教法研討」,邀請清大、交大、明新科大、玄奘大學等新竹地區的教授參與研習。期盼從這兒開始,讓師父的教法快速散播至竹區各大專院校。

  眼前竹區大專教聯的現狀,與和尚所期許──翻轉大專校園的理想還有一大段距離,但我會堅持著繼續努力,祈願踏上竹區大專校園的每一道荒徑,在荒徑中播撒師父、宗大師教法的殊勝種苗,希望師長德澤能廣被竹區大專校園,廣饒益校園裡的所有師生。

福智之聲第2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