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璣集-第206期

◆摘自日常師父開示     
廣論錄音帶第六十四卷

福智之聲編輯室 整理

諸業縱百劫不亡

  你造業的時候,是依你的心去造。造的時候,這業是怎麼個造法?看見這種東西歡喜它,起個貪心,就是用你的心對這個東西。現在呢?你看見這東西起過患欲,以前是曉得它有種種的好處,要執取它,現在,恰恰相反,曉得它有種種的過失患害,於是排斥它,這兩個東西是行相相同,力用相反,完全是依著你的心理狀況,這個欲,前面叫貪欲,現在叫善法欲。

  為什麼貪欲?因無明,不知道,邪妄的分別。為什麼善法欲?因為正知見,正跟邪之間像暗跟明一樣,恰恰完全相反。因為無明,無明故行,行是什麼?力嘛!現在因為是明──智慧,所以它也產生一個力,那個力跟它完全相反。所以這個時候,你修對治要四力圓滿,造的時候就這樣造,現在你對治的時候,哪一方面也都顧慮到了,質都對了,下面力的量也對了。你只要完全做對了,徹底消除一點不剩。所以諸業縱百劫,它絕對不亡失,以前你造的是這個業,所以它一定推著這邊走;現在你造的是那個業,它一定也推著那邊走,所以在同樣一件事情上頭,發生了什麼效果?這兩個業都沒有亡失,絕對不亡失的。所以你真的了解了,佛經真美,它絕對不會有一點矛盾之處,有矛盾,問題都在自己。

佛法重內明

  大家不要說:「我在修行了。」其實我們是癡癡呆呆,已經走到錯誤的那條路上去了,但是也不要覺得你很聰明。這個聰明要注意哦!千萬不要變成世智聰辯,佛法的智慧是對治煩惱,說起來頭頭是道,對治不了煩惱,還增長煩惱,這不是佛法的智慧哦!當你正修對治的時候,有人說,我不要發露可不可以?你造的時候針對這件事情,你現在要懺悔,還把這件事情掩飾,你真的在懺悔嗎?假定你真懺悔,你還會掩飾嗎?所以掩飾這件事情是懺悔嗎?以前不知道,去造,現在知道了,叫你掩飾都不願意。修行的每一個地方就這麼細緻,你必定要找到了根,而這個根在哪裡?在「正知見」。從哪裡知見?從起心動念。所以佛法叫做內明,妙極了,是一點都沒錯。

  我們常常說,騙得了別人,是騙不了自己;騙得了自己,騙不了因果。我們倒不是有意騙自己,我們愚癡。這個地方提醒我們,不要相信「我」,「我」這個東西,真正是我的生死大冤家,無明的根本。

 

未見過患易成惡習

  經過懺悔或防護,這樣努力以後,使能感異熟業因的這個種子,雖然遇到緣,它也不會感發異熟的果。關於這個很容易懂,我們馬上可以感受得到,平常你歡喜它的,一開始的時候你為什麼歡喜它?通常有幾種原因,就是你有機會碰到它,譬如吃,吃過了覺得滿好吃;也許不一定好吃,你天天吃,天天吃,吃慣了以後,到那時候你就覺得這東西少不掉,我們有太多這個嗜好,是不是這樣?你只要慢慢,慢慢的養成了習慣,到那時候你就少不了它。

  我們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習慣,到那時候自然而然這個習慣是你種下去的因,這個因到時候感到那個果。像看報紙,你每天這樣作,到了第二天早晨起來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跑到門口去看,報紙來了沒有?還沒來,這個報紙還沒看,你就會覺得坐立不安。怎麼對治呢?你曉得這個東西對我們這麼大的害處;然後呢?雖然你曉得了壞處,但是習慣還在,於是你用其他的方式去對治它,這個對治有它種種的方法,比如讀誦甚深經典、觀罪性空,種種的唸誦。平常的話,你要不訂報紙,過了一些時候你就忘掉了,可是一旦看見了報紙,你拿起來說不定一坐坐了一個鐘頭,兩個鐘頭,你也忘記掉了。我自己也有這個經驗。那時候我跟著法師住在那個山裡,怎麼弄就是拿不掉它,怎麼弄拿不掉它,後來慢慢的由於本論告訴我們,了解了,原來真正的問題,就是一定要正確的見到了這個東西過患;以前是見到了它的好處,實際上我們真的見到它的好處?不是,是習慣養成對它的愛好,所以這個邪是很難改的,你真正要對治它,唯一的辦法,一定要見到它的害處。

福智之聲第2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