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是職業還是志業

財團法人福智寺總幹事 盧克宙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老師算不算是一種「職業」?每一個人活在這個社會上,都必須對社會提供一份貢獻,同時,也從這個社會上得到回饋,如金錢……。所以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就是一個職業。靠工作賺錢養活自己,也養活家人;因此老師可以當成是「工作」,既然是工作,白天努力做,可是晚上需要休息,所以必須有上班、下班。年輕的時候努力工作,年老的時候可以休息,所以過了幾十年,就可以退休。出錢的人是老闆,服務的人是員工,為了保障員工的權益,不要被老闆剝削,於是組織工會來保障老師們的權益,在這樣的概念之下,也蠻合理的。如果純粹用這樣子的眼光來看老師的話,那麼我把老師定位成一種「職業」。但是老師不必僅限於此,他也可以是一個「事業」或者說「志業」。

  什麼叫做「事業」或者「志業」呢?用一個比喻來講,父母親對子女的關愛、培養是無怨無悔的,白天父母親非常用心地照顧子女,一樣也會累,所以晚上他要休息,可是他的愛心卻不會下班。年輕的時候,父母親努力栽培子女,漸漸他們也會年老、衰邁,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哪一個父母跟兒子說:「兒子,我已經老了,我要退休了,從今天開始,我不是你的父母。」體力是可以退休,可是那一顆心卻永遠不會退休。當然有時候比較不幸的,父母也會養育出不孝順的子女,這時候父母會很痛苦,也會抱怨,可是不管怎麼痛苦、抱怨,到今天大概還沒有聽說父母親會組織一個工會來對抗這些不肖子女。有一些子女長大以後也會賺錢回饋父母,可是我們可以體會到,父母親得到最大的滿足跟快樂,其實不是來自子女金錢的回饋,而是子女的成功跟快樂,只要子女快樂了,父母親就很高興。這個我們稱它為「事業」,或者說「志業」。

  做任何事情,大家都渴望成功,可是當老師怎樣才算成功呢?如果純粹以「職業」的心來看待,那麼錢多、事少、離家近,這個目標達到了,我們就成功了。但是,如果我們把「事業」這個成分加進去以後,再來看待成功就會有不同的內涵——真心地關心學生,把學生當做是自己子女,那麼我們對學生的成敗就會以比較長遠的眼光來看待。老師和學生的成敗是一致的,學生成功了,那麼老師就成功了;學生如果失敗,老師就會覺得痛苦。

  如果能夠以長遠的眼光來看這件事情的話,月考考得好不好?還不算成功跟失敗!期考考得好不好?這學期整潔比賽有沒有拿到第一名?這些都不是挺重要的!乃至於學生考不考得上高中?考不考得上大學?都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比方說:如果你的學生考上了大學,可是出來找不到工作,非常落魄,滿腹怨尤;另一個學生可能連高中都考不上,可是他在社會上努力奮鬥,闖出一番事業。假使他是你的兒子的話,你要哪一個?當然我們希望是後者,對不對?我們之所以希望他會考上大學,是因為一般說起來,大學比較容易找工作,因此考大學只是手段而已,能否找得到事做才是主要的。

  當這樣看待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單從學生所表現出來的事情上論成敗,也許應該等三十年,等這一群學生都變成社會的中堅分子以後,看那時候的社會是一片祥和,還是一片混亂,來評定教出來的學生到底是成功或是失敗?可是三十年夠嗎?三十年可以定出成敗來嗎?不一定!古人要蓋棺才能論定,現代人連蓋棺都不能論定。比方說十七世紀工業革命的時候,人類發明了很多機器,有的機器當然是成功的,有的機器看起來成功,可是卻造成今天整個大氣層被破壞,水資源被汙染,森林被砍伐光了。所以那個時候的工業革命到底是「功」多呢?還是「過」多呢?到現在已變成一個大問號。所以大概三十年也不能論定,常常有些影響力是要兩百年、三百年才能論定的。

  因此,我們是否可以不要看「事情」,就只看「人」,如果學生成功了,代表我成功了。前面提到,我們其實真正在乎的是我的學生,我的學生快樂嗎?而學生的快樂不是指在學校的時候快樂,更希望長大以後也快樂,一直到老死都能快快樂樂。那麼這樣學生到底有進步沒有?我們真的看得出來嗎?好像也很困難。假設有一個學生數學不好,你努力教他數學,結果他數學成績突飛猛進,的確是進步了。但是生命是無限的,也許這個學生在上輩子就已經是一個數學天才,你只是幫忙他恢復過去的功力而已,其實他這一生也不見得有進步。另外有一個學生,他數學很差,然後你很努力教他數學,教了半天,結果他數學還是很差,當時你會覺得很挫折。可是說不定這個學生在上輩子,因為沒有人關心他,所以對人是很不信任的,他今生剛好碰到你這樣一個老師,這麼關心他,對他付出,讓他心中得到溫暖,雖然他數學沒進步,可是另外一面進步了。這是不是都有可能?如果是這樣,我們想要從學生身上看到進步沒有,也很困難。比較可靠的,也許是看自己,就是到底我這個當老師的進步了沒有?我是不是已經盡心了?我是不是變成一個更有愛心的老師?我是不是變成一個更有方法、更了解學生的老師?應該從這些地方來看成敗,比較可靠。

  然後我們再來看要怎樣才能成功?舉例來說:愛迪生發明電燈,大家都知道他失敗了太多太多次。在第一百次試驗而得到成功的時候,有人問他說:「愛迪生先生,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持著你,讓你經過九十九次的挫敗,還有勇氣繼續下去?」愛迪生說:「我沒有失敗過啊!在那九十九次裡面,我終於找到九十九種不適合的材料,所以最後才能發現適合的材料。」如果我們用一樣的心情來看這件事情,我們是不可能失敗的,只要我們用心,在每一次失敗的過程當中,我們學會了自己應該怎麼樣進步;我們學會了讓自己更有耐心、更有方法,那麼所有我們覺得失敗的經驗,都是造就將來成功的基礎。以這樣的心情來看待成敗,我們會發現根本就沒有失敗這兩個字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