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恤下情

——德育古鑑寬下類學習引言

編輯室整理

  古代社會階級的差距,男尊女卑的風俗,是歷史背景造成的,不是儒家發明的,但是現在很多人卻誤以為是儒家造成的,所以要打破傳統、要推翻儒家。事實上,儒家為遷就當時社會背景演繹出一套教化,在這樣環境裡面努力的去引導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

  通常我們對待比我們低的人,都會覺得「你本來就應該是為我服務的」,心裡覺得自己高高在上,而看低對方。但是傳統儒家精神是:「你要代人著想,體諒人家的困難,想想這些人的可憐,要悲憫、同情他們。」所以儒家認為一個有德行的人,對底下的人要放寬標準,仁慈地對待他們,才能夠真正教化他們,這就是「寬下」。

  目前社會好像沒有高下差別,表面上都是平等的,然而我們對待菲傭、泰勞,心裡面還是把他們當做低一級的人。即使不是每一家都有菲傭、泰勞,但社會還是有許多為我們服務的人,例如超級市場的工讀生、店員;餐廳的服務生、廚師、或者洗碗盤的工人;公車、計程車司機……等等,從表面上來看我們出錢,他們賺錢,好像「他為我服務是應該的」,其實儒家教導我們要代人著想、悲憫、體諒他人困難的這種寬下精神,一樣都可以應用在這上面。

  在群體組織中也是如此,我們彼此扮演不一樣的角色,假使我現在扮演比較高的角色來教別人,但實際上如果沒有其他的人在一起相互切磋琢磨,我的角色就發揮不了功效。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是互相觀待的,職位上容或有高低,但是心態上應該沒有高低之分。我扮演高的角色,你扮演低的角色,彼此配合,是為了讓事情能夠更順利的完成。

  日常法師曾經說過:「人本來都有無限寬廣的能力,但現代人的能力都被縮減了,就是以『自我中心』而把能力抵消掉了。」因為每個人都執持著「我」,總是以個人的立場、觀點來看問題,就容易與他人產生敵對。人跟人之間常處在敵對的狀態,把力氣與時間都浪費在互相對立、猜忌上,使得做事的能力減弱了。

  這種敵對的狀態該如何化解呢?那就是用「將心比心」來「代人著想」。若是大家能減少對立,真正去做事,將可以產生很大的力量。因此「寬下」這個課題就很值得大家去了解、體會,並從生活中去學習、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