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小麥丰姿!──在地耕耘 施明煌圓夢

彰化 冬青

  成片綠油油的秧苗、成串黃橙橙的稻穗,好一幅熟悉的台灣農村風光。但隨風搖曳的麥浪丰姿,似是陌生景象卻又勾起老農深藏的記憶。其實,美、加出口大宗的小麥,曾普遍地出現在寶島的鄉村地景上。

  危機意識 復育本土小麥

  提供身心障礙孩子更多工作機會的喜願麵包坊負責人施明煌,帶領一群麥農沿著台灣海岸線開闢麥田,以不毒(捕)鳥、不使用除草劑、不施農藥化肥的友善環境耕作模式,歷經五年的堅持,終於讓金黃麥浪重新出現在寶島的鄉村,並以喜願麵包坊來產製小麥食品。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他有此「麥田狂想」?

  「萬穀之王」小麥與稻米同為人類主要糧食之一,加工用途廣泛,可以磨成麵粉,製作麵包、麵條、包子、饅頭等,方便又美味。台灣種麥歷史久遠,早年小麥製品曾是台灣人的重要主食,日治時期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及台南沿海一帶,種植面積從三百甲到五千甲不等,直到一九九五年,政府因應自由貿易,停止保價收購,農友紛紛轉作其他作物,台灣的麥田榮景逐漸黯然失色,因此目前小麥使用大都仰賴進口。

  但二○○七年,因氣候變遷、石油危機、市場炒作,導致國際糧價巨幅上揚,小麥價格居高不下,連帶麵粉價格也飆漲地令人措手不及。在全球小麥價格說漲就漲,且萬一遇到糧食危機,有錢也可能買不到的外在環境箝制下,迫使帶領喜願麵包坊十多年的施明煌,有了「農糧自給」的發想,台灣本土小麥復育之路的契機,於焉展開。

  為了復育本土小麥,施明煌展開一場小麥尋根之旅──親自沿著西部海岸線(從雲林至屏東)找尋各處有「麥村」、「麥庄」、「麥寮」稱號的鄉鎮,因為他深信這些地名意味著往昔盛產過小麥。一路上施明煌試著說服昔日麥農回頭種小麥,然因種稻利潤較高,且政府有補助,這復育小麥的計畫在這些米農耳中聽來簡直是不可行的瘋狂任務!施明煌在屢屢被拒下仍堅守初衷,並以三顧茅廬的行動和誠意多次往返拜訪,漸漸地一個、兩個所謂不怕死、敢嘗試的米農在他熱情感召下,終於伸手和施明煌一同並肩作戰,試著恢復過往的麥鄉榮景。

  充滿藝術家氣息又「很性格」的施明煌,初期與麥農的契作只採口頭約定。以這種方式交付彼此的信任,展現出施明煌對人性高度的信賴和期許,他說,口頭契約也是一種法律形式,更隱含人性真實的美好,而雙方道德性的約制,比起契約書中白紙黑字的錙銖必較,更顯現一諾千金的恢弘氣度。

  就這樣,勇氣十足的施明煌,大膽地在台中大雅契作本土小麥,從一個麥農、一塊麥田,到現今逾四十位麥農,及環島契作版圖──北從宜蘭,南到恆春,東至玉里,面積達六十五點五公頃,三區規劃為有機驗證小麥,預計收成一百五十公噸,其中含有機認證小麥三十九公噸。比起當初,可謂是驚人的三倍數成長,然而,比起一百二十萬公噸的進口小麥總量,僅約萬分之一。雖是萬分之一的一小步,背後鋪陳的卻是施明煌從無到有、走了五年的艱辛路──親自走進田地,透過觀察紀錄、諮詢訪談農友,摸索出農作田間管理原型,繼而開展出遍布全台的麥農,再透過農友環島交流,建立生產履歷,譜出前所未聞的「麥田狂想曲」。

  如他所言「夢想可以蓄積成具體的重量」,施明煌的狂想中有著提升台灣糧食自給率的期待,也有著重新取得食物主權的豪情壯志。雖然二○一一年小麥的收成量因氣候因素,僅有八十噸,離預期中的一百五十噸還有一段距離,但施明煌和一群認真的麥農仍以無比的熱情和堅持,朝向孕育出金黃色、沉甸甸的小麥努力。施明煌與農友們直接以實作顛覆「台灣不適合種小麥」的迷思,台灣本島環狀種植小麥的夢想也日漸成型。

  極鮮麵條 在地一氣呵成

  懷抱著將傳統作物復育於自己土地上的夢想,施明煌並未因進口小麥價格回跌,而暫緩小麥契作的計畫,反而因應持續成長的小麥產能,逐年擴增冷藏庫、焙炒機與粉粒自動包裝機,努力實踐「在地農糧、在地加工、在地消費」的理想。然而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產銷平衡才算是一場勝仗,於是有效去化小麥產量,便是狂想外的現實。

  過去,施明煌將收成的小麥做成「全麥粉」,供應自家及其他店家製作餅乾、包子、麵包,但去化量有限;為了去化契作小麥在首波收成期的儲運壓力,二○一一年開始,施明煌把小麥直接磨成「中筋麵粉」,並委託同在大雅產區的「三風食品公司」製作,推出在食用調理上簡易方便且沒有保存壓力的親民食物──喜願全麥麵條,同時開啟了本土小麥加工品的新路。

  施明煌感恩地說出與三風的合作。因為發想之初麵粉產量不穩定,相較於一般工廠的五、六公噸,「喜願小麥」二百六十公斤的產量,可說是三風以最小化協助的迷你版製麵流程。只因三風林老闆感動於施明煌的夢想與發心,不計成本鼎力相挺,喜願全麥麵條才跨出了第一步。

  本土小麥從採收、研磨、加工到配送一個月內完成,具體呈現「在地農糧、在地加工、在地消費」的理念,施明煌驕傲地說,喜願全麥麵條是最新鮮的麵條,比起進口小麥因船運與保存而衍生的大量碳足跡,本土自產自銷可大幅縮減耗能及食物旅程,這不只拉近了飲食者與食物的距離,更可品嘗在地、道地百分百的極鮮麵條。

  喜願全麥麵條包裝袋上搶眼的「大麵神娃娃」,可愛之餘更有一層期許。「麵條」在閩南話常稱「大麵」,而閩南話的「大面神」意即「厚面皮」,施明煌期勉未來在推廣上更積極走入群眾,勇敢地展現出本土全麥麵條的生命力。施明煌覺得,「如果消費者的每一塊錢可以決定市場的去留機制,那麼,未來一包全麥麵條,就像推展『糧食自給』的廣告文宣。」他希望以本土小麥製成的全麥麵條,融入消費者的生活中,啟發全民對「糧食自給」的意識覺醒,同時也驕傲地重現台灣過往小麥全盛時期的豐饒。

  知名自然學家珍古德博士的《用心飲食》一書中曾說:「食物就是力量,吃可以改變世界。」其實每一口食物都蘊含著食物如何被栽種、收成的精彩歷史,吃的本身就決定了世界的樣貌,人類與食物間的關係如此微妙,原來購買在地、當令,且採友善環境耕作模式的食品,就是一個友善地球的行為,這與里仁公司關心健康、關愛大地、關愛生命的慈心理念相應。

  「喜願全麥麵條」採用百分之百本土新鮮小麥製成,不只美味、自然、健康,背後蘊含著有更多的小麥有機會在台灣落地生根。里仁公司和「喜願小麥」期許消費者在品嘗每一口麵條時,吞下的不只有麥香,更有一起推動、支持本土小麥種植的善心,為自己、為芸芸眾生,以及大家僅有的這塊土地、這顆地球共蒙其利。

  施明煌當初在危機下,為求生存而萌起「台灣難道種不出小麥」的念頭,如今蔚為一股麥田風潮。而契作的麥農,在年齡層上也漸融入青壯世代,尤其在花蓮、台東地區的年輕漂鳥返鄉後,將是一股推動台灣農糧發展的潛行力量。施明煌認真又堅定地說:「希望我能為農業做一件事,是玩真的,而且是認真的。」此時正展現在喜願小麥散發出質地厚實的濃郁穀物芬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