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好」工作

◆台北 慧華

  從小父母老師常叮嚀我們:要好好讀書,以後才能找一份好工作。於是大家努力讀書,努力補習,努力升學,努力考證照,然後努力找工作。我們投資了如此多時間、精力和金錢,通常也投注最多的歲月在職場上,但是否認真思考過:工作的意義何在?除了基本的養家餬口,進而累積財富之外,是否可以有更豐富的收穫?

求職 不同的思考點

  想起一位中原大學教師提到他極欣賞的學生邱上原,不是學業成績最優,而是學習精神最好。一個是虔信佛陀的老師,一個是篤信上帝的學生,雖各有不同的信仰,但在「工作」的議題上,卻有許多深入的探討,或許可供我們參考。

  上原剛求職時未被錄取,面試經理肯定他的準備和興趣,也中肯的建議他在其他領域另尋定位點。但上原說:「這是我第一次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學習的熱忱終於尋回,暫時還不願意妥協,因此我想再多些嘗試。」老師鼓勵他:「求職雖然不成,但是看到你和面試經理有著真誠良善的互動,看到你依然保有學習和探索的熱情,看到你還為著生命的理想而努力,真的是非常高興。或許別人覺得可惜,我卻覺得這是生命中的美事。」

  不久因父親生病,需預備醫療費,對於「選擇」,上原更有體會:「彷彿一場棋局,每一步,都需再三慎思。」老師回應道:「生命的確充滿各式各樣的抉擇,有大有小,有難有易。即使我們還沒有準備好,也常被逼迫要做出抉擇;即使我們沒有打算做任何抉擇,實際上也已經在抉擇我們的生命。透過正確的學習,會幫助我們做出比較不會後悔的抉擇。」

  求職一直未得佳音,從開始的自信滿滿,到猶豫徬徨,上原心情低落。他想,應徵者除了應有自我推薦的熱情之外,更應以「誠實」自我檢視,自誇自擂,實非所願。但他省思到,是自己的努力不夠,還有再進步的空間。除了積極樂觀找工作,應要孜孜不倦學習。悟出此點後,頓時心裡感到非常愉快,充滿盼望。於是一方面在家孝敬父母,一方面努力充實自己。

  老師告訴他,在學習的過程,低潮是很正常的事。有時雖然心力低落,反而有助深入省思,未必不好。但要避免持續陷在悲觀消極之中,否則會卡住自己的學習很久。省思的過程,有幾件事可以做:

  1. 祈禱:最好每天持續,不要間斷。
  2. 做善事:如觀想供養、關心家人、日行一善等。
  3. 讀書:除了專業的學習之外,可以讀讀《聖經》或《論語》。

  為方便記憶,上原將之編成口訣:Reading, Pray, and Giving(RPG,原為電玩Role Play Game之縮寫,此處取其同音易記)。他期許自己將這份教導融入生活,化為一生的習慣。

就業 不只是往前衝

  之後有次面試相談甚歡,薪水雖不高,上原仍予以承諾。後來學長們給予負面回應,又眼看同學順利進入業界領高薪,他輾轉難眠了。想起老師的「RPG」,他去實行後,思緒漸漸沉澱,將不同選擇的優缺點做成表格,更清楚自己的想法與顧慮。他想,上帝要他上的第一堂課,應該就是有關「承諾」的學習,自己必須為自己的魯莽無知負責。雖然,後來因為合約上與當初面談所談的條件不符,上原還是婉拒了這份工作。但是,他說:「我並不因這件事情而失去信心與盼望,反而知道自己未來更要堅守給予的『承諾』。且在能力不足時,誠實面對自己,不做能力以外的『承諾』。」

  老師讚許他:「當所有的人都在向錢追逐的時候,如果有人願意停下來,想一想什麼是合於義的事,那就值得讚賞了。當眾人都忙於追求物質享受,如果有人留下一點時間,讓心靈有學習成長的機會,是非常明智的行為。雖然剛進一個公司,只是做不起眼的工作,但如果用心付出,感恩眼前所擁有的,那麼你得到的,將會愈來愈豐盛。」

  老師並引學校行政大樓上的一句話:「用鉛筆寫下自己的計畫,把橡皮擦交給上帝。」鼓勵上原:人生有很多變化,在面對變化的時候,認真省思和學習,是一件重要的事。

  後來上原在竹科上班,依然保有學習的熱情,努力跟上求新求快的腳步。老師提醒他要保重身體,注意時間的調適。上原說:「我這樣的工作型態真的是超過我身體的負荷。原本我在學校念書的速度一直很慢,喜歡慢慢品嘗。來到公司上班後,才發現他們希望的是像『普拿疼』一樣的特效藥(怪不得他們常吃它),立即見效!從今以後,我將不再是只會往前衝的人,每天保留一點好奇心,留著明天用。這樣每天都會精采可期!」

轉彎 為回饋與使命

  一段時日後,上原回學校探望老師,竟是眉飛色舞說已離開新竹,換到台東為一群老人服務,非常非常快樂充實。原來上原高三時,家中發生變故,靠鄰居許多阿公阿嬤的資助,他才能順利讀大學。而他在科技公司上班期間,其中一位阿嬤跌倒身亡,上原總覺沒有好好陪伴阿嬤,做錯了一件事。於是他辭掉高薪的工作,重新思考人生方向。看到華山基金會為老人服務的工作機會,他毫不猶豫前往偏遠的台東池上報到。剛開始只有他一個工作人員,包辦所有的事:積極尋找鄉內需要協助的弱勢老人,陪伴就醫,幫忙翻身、擦澡,處理排洩物等。

  上原很興奮的說到,他要幫一位獨居阿嬤洗澡,提了好幾次,阿嬤才勉強讓他洗,洗完後阿嬤全身舒暢的表情,讓他久久難忘。還有一次,一位阿嬤在上原身上排便,他的反應竟然是非常高興,覺得這代表阿嬤的腸道會蠕動了!難道他不怕臭嗎?上原很感恩的說,是上帝幫他做了最好的安排,因為一次意外使他失去嗅覺,所以他最適合做現在做的事。老師聽了很感動,也自嘆不如,更為上原找到適合他的「好」工作而高興。

  我們可能沒有像上原的稟性,年紀輕輕,即能有深度思考反省的能力;可能沒有他幸運,年少得遇良師,分享生命經驗、請益生命課題;可能也沒有他篤定,讓信仰成為生命的核心。而選擇錢少事多、犧牲奉獻的工作,也未必適合每一個人。但是,學習,應該是隨時可以開始,也一直可以持續,乃至成為快樂的活水源頭,無論在生活上或工作上皆然。

  心理學研究也指出,每個人都需要在工作中找到基本的滿足與快樂。有位心靈導師則說,我們的工作動機將決定三種不同的滿足層次:生存——專注於薪水、穩定性、食物、衣服;事業——專注於發展性;天職(天命)——為了更高的目標而工作。哪一個層次最能提升我們的快樂指數呢?或許該先叩問自心:人生天地間,到底所為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