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想娘 路長 ◆雲林 張粵華 還沒學佛時,影響我很深的一句話是陳之藩先生在「謝天」一文中所說:「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是的,在我們短短數十年生命中,得到別人的恩施太多太多,而能回報的又太少太少,尤其是生我、養我、育我的父母。 我出生在動盪不安的三、四十年代,三歲時父親就因病過世,母親是我的慈母兼嚴父,也是我的啟蒙老師。很小的時候,母親常跟我們說到外曾祖父的行誼──過去農耕時代常因田界不清而起紛爭,甚至械鬥,但我的外曾祖父從不跟人起爭執。對方說田界在哪兒,他便默默地在那兒種上一排「莫京花」,就當是清楚了斷了。 幼小的我搞不清楚鄉音很重的母親說的是什麼花,長大了到處打聽何處有賣「莫京花」。有一天我看到了「木槿」,連忙買一棵回去跟母親印證,果然就是它!當時還怪母親口音太重,讓我找了幾十年的「莫京花」,並不斷糾正母親的口音,「是『木槿』、『木槿』,不是『莫京』。」母親只是含笑地看著她這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兒。 母親謹言慎行,我卻是聒噪多言,每次高談闊論之餘,母親總是淡淡地說一句:「蛤蟆不咬人,吵人。」頓時澆熄我的躁惱,自動收斂起來。 雖然母親已經離開人世四年多,但想起她對我的種種好,還是不禁潸然落淚。母親曾說:「娘疼子,路長;子念娘,扁擔長。」如今每天早上在佛菩薩前上香、供水之後,一定也在母親遺照前供上一炷馨香,跟她說:「媽媽,謝謝您為我鋪陳了這一條學佛的路。為了報答您,我一定會好好跟師長學。請您記得您臨終前皈依了三寶,師父是我們的根本上師,來生、生生世世我們都要跟緊他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