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修的教養學分

◆台北 文潛

  人生不能彩排,成長只有一次,機會無法重來。

  很多人都說當了父母後,才知道怎麼當父母。在陪伴兒女成長的過程中,我領悟到教養子女沒有標準答案,似乎每個孩子對我來說都是一本讀不懂的書,也是一門修不完的課程。雖然,教師退休的我懂得許多教育理論,也有不少教學經驗,且表面看來自己的一對兒女也差強人意,然而,參與了外孫的成長,讓我明白自己在更深層的地方,還需要更多的學習。

  七歲的外孫,小時是一個開朗、活潑、善良的小孩,每天總是笑臉迎人。他的貼心更是教人疼愛,記得有一次外子與我到保母家帶他回我家,離開前在電梯口,他突然親了保母的額頭及臉頰。我們都被這四個多月娃兒的意外舉動驚豔到──當時不會講話的他,已知用行動表達對保母的不捨與感恩。他也常常在我不小心碰撞時,表達關懷的心意:「文文保護您、文文照顧您。」日本海嘯發生時,他不知從何處得知的訊息:「姥姥,如果海嘯來的時候,我保護您,帶您往陽明山逃。」一次正值颱風,電視新聞報導花蓮淹水的災情,只聽他喃喃自語:「涂媽媽怎麼辦?」起初不知他說什麼,後來才了解他正擔憂中班一位老師的安危。

  他就是這樣一個貼心、善良的小孩,因而得到許多長輩的疼愛,但「太多」的愛與關懷,卻令我擔心。果然,我的擔憂慢慢浮現出來……

  外孫三歲前,白天在保母家,晚上則睡在我家,生活規律非常好,吃飯一定不離餐桌;雖然吃得慢,但一定吃完;玩具也自己動手收拾;進家門後,脫好鞋,一定排整齊。更難得的是,他還會跟我一起背《三字經》、《弟子規》、唐詩等。之後,他上了幼稚園,晚上就與父母住在一塊。我正為他可以得到更多父母的關愛與教養而高興,卻發現他來我家時,行為一次次失了規矩:先是進門脫下鞋子亂丟、不收拾玩具、吃飯時跑來跑去;接著瞪眼、嘟嘴,甚至頂嘴、打人等種種行為都出現,令我相當難過。

  很想幫助他的我,查了相關資料,才了解學齡前兒童處於發展自我意識的階段,頂嘴是可能發生的,只是父母一旦發現就必須跟孩子好好溝通。但是女兒與女婿因忙於工作,總覺得對孩子有一份歉疚,彌補心態下,溺愛大於一切,自然未給予適當的糾正與要求。我只好叮囑他們:「希望孩子將來快樂,就不可太溺愛,否則等孩子長大、定了型,就算花更多的時間與精神,恐也事倍功半。」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接著外孫學會打人,有時甚至情緒失控,眼見他脫序的行為,我難過之餘,也深知孩子的行為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的行為正是父母滿溢情緒下錯誤教養的反射。沒耐性的女兒不是溺愛,就是打罵,好幾次外孫在餐廳搗蛋,女兒未事前告誡,便氣急敗壞揍他。當時我只能把外孫帶開,予以開導,其實他也知道對錯,只是坐不太住。

  我懷疑外孫是不是「過動」,是否需要檢查?但深知女兒不會輕易接受這樣的意見,所以僅淡淡地說:「陪孩子不在時間多少,重點在一定要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給予精神、心理的支持,讓孩子能紓解情緒,否則孩子過多的動能無法宣洩會出問題。」我沒說出口的是:「尤其在動輒溺愛、動輒打罵的親子互動下,孩子更無所適從。」

  外孫初進小學一個多月,突然接到女兒來電,提到老師說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請家長帶去醫院評量。經台大兒童身心醫師的檢查,外孫只是非常輕微過動:「只要父母多用心、多鼓勵、繼續觀察;另請老師幫忙,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籤即可。」

  雖然,事情不出我所料,但依然一陣心痛,不過退一步想,也許這對外孫、對女兒會是一個轉機。果然,對女兒言如同青天霹靂的宣告,讓她痛定思痛,決心多用心關顧孩子。老師也欣然答應:「父母都想把孩子教好,但用錯心,不僅達不到目標,甚至可能得到反效果。」女兒聽了,更清楚明白對孩子的要求該降低些,而應把重心放在陪孩子慢慢成長。

  現在女兒只要有空,就會陪他看展覽、帶他郊遊,做些促進親子關係的活動;女婿則陪他打球、跑步,讓他發洩多餘的精力。成效如何?我不介意,因為大家都正確用心了──讓孩子內在成長得到最大支持,並養成良好品格!

  教養子女確是一門難修的學分,就算把子女養大成人也不見得及格。但只要用愛心雕琢,哪怕只是小樹枝,也可以雕成小小藝術品;雖非棟梁之材,為人父母也算盡了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