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創造更多可能


◆逢甲研究所 劉靜臨

 

  我來自逢甲大學建築系研究所,今年剛畢業,之前在做綠建築相關的研究。曾經在學校聽過甘銘源建築師的演講,為之動容,慕名而來參加「竹構築工作營」。

  工作營的第一天,我從台中出發,坐著區間車提早抵達斗六,一邊看著天空,一邊用餐打發時間,天空很藍,偶爾會有幾隻白頭翁飛過,雖然人來人往的車站很吵,卻能感受到一種很奇妙的寧靜。

  第一次到大藏事務所,現代感的玻璃門廳搭著紅色春聯、光灑中庭映著綠蔭,還有一大片便利貼牆。我腦海裡只想到最近的渴望,想離開都市一下,想知道台灣除了綠建築,還有哪些建築人用行動,為環境與建築之間應該有的友善關係努力著,以及用什麼方法。我相信,如果只是說說願景、喊喊口號,每一屆的建築系學生都能做得更好。

  二○一三年夏天,參加一次建築師的聚會,我只能用靈魂感受建築師們內心在追求的是什麼。在現實社會中,真的只能用價格決定一切?學校論文告一段落,對於夢想,似乎也漸漸浮現。

  進入農博工地圍籬,那是一片沙塵籠罩的路徑,而我們的工地位於一片草原中的一小塊黃土區,佇著零星的年輕喬木,偎著生態池,大藏設計師吳昆龍說:「我們要做中學。」一切都在大太陽底下,混亂中流汗進行。該如何錨定地樁綁紮繩索、爬樹撐起帆布,都顯得非常笨拙。令我詫異的是,原來在圖面上簡單幾筆的線條,施作多不容易啊!只好先搭起一處中間極富光影變化美感,卻無法遮陽的大帳篷。

  為了製作茅草牆,我們徒步到茅草區採收茅草、用人力單輪車運回棚架、家庭代工綁紮、接著放在鷹架上曬乾,然後發現材料工序出了問題。於是,調整為現場採集,茅草順便綁紮,再運回工作基地曬乾。過程中,經歷幾次午後雨,看天行動,也在這些時光中,夥伴們討論了許多事情,職業、寵物、天南地北地分享。

  第一天晚上的演講中,甘建築師分享了他的經驗,但當時不習慣勞動的我,根本敵不過周公的呼喚,回到宿舍的印象是:沒路燈、崎嶇泥土路、鐵皮倉庫夾層是睡覺的地方、洗澡得用冷水、不然要燒柴,然後,還要組裝簡易的個人小蚊帳。我完全傻眼了,我期待的是有個可以洗熱水澡的地方、大家睡在木地板或榻榻米的大通鋪,就像小時候參加救國團活動的環境。不過,我從來沒這麼健康地半夜一點以前睡、隔天一早起床梳洗,上工後,直到蔬食便當來了才休息,躺在會冒熱氣的棧板上,吹著熱風,睡著一點也睡不著的午覺。

  在這裡,最大的寶藏是認識夥伴們的特質與理想。我們不只在建築過程中學到實際的竹構技巧,每晚的演講活動更滿載反思與收穫;每一場演講都帶來不同的視野衝擊跟新感受。我感受我們對這份土地有著一樣的愛,都希望台灣的建築可以變得更友善,感受到非常多有關於價值與價格之間的衝突,美麗的是大家並不是無力地尋乞解答,而是積極創造更多的可能。印象中傳統的竹構建築也一直在發展新的工法,我不明白為何人們總認為社會大眾辦不到?其實我們連台灣究竟有哪些人正在創造新契機都還看得太少。

  參加竹構築工作營,最令人感動的事情,不僅是發現志同道合的新朋友,而且也發現這世代相互的信任、責任與力量。如果現在的社區營造不夠完美,我們可以試著跟在地產業結合。如果現在的土地規劃不夠完善,我們可以怎麼發起變革?只要你我都足夠相信與努力,就一定有辦法實現!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