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邦欣見 儒家文化

──馬來西亞的華語小學

◆台中 吳美虹

 

  二○一三年暑假,福智文教基金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舉辦因果教育研習營,營隊結束之後,參訪了兩所華語小學──麻六甲的培德小學和吉隆坡的育才小學。隨團參加的我,因而有了一個驚豔的異鄉之旅。

 

籌經費 建校綿延薪火

  走進培德小學校園,迎面一棵火紅的鳳凰木,左邊是一排兩層樓的教室,建築非常樸實。上樓後發現每間教室的牆上都鑲嵌一塊刻著人名的石板,銘謝捐資興建這間教室的熱心人士。原來此處華語小學的教師薪資等由政府撥款,但是硬體建築卻要自籌經費。校長告知,目前馬來西亞有六百多萬華人,有一千多所華語小學,在裡頭可用華語做為教學語言,但是像這樣的華語中學,馬來西亞政府就不再提供任何補助。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大馬華人需經過很多努力與奔走,才能讓華語教育延續下來。

  教室裡,學生都穿著制服,安靜端坐椅上,秩序非常良好,讓人印象深刻。一間教室正前方的牆上寫著:「四正:桌椅正,書本正,身體正,心正。五到:手指字,眼看字,嘴巴讀,耳朵聽,心要專。」這不就是〈古今背書方法〉裡所提到的讀書方法嗎?

  教室左邊牆上的標語是:「若要德業成,先要受窮困;若要無煩惱,先學知足好;若要度量長,先學受冤枉;若要度量寬,先學受懊煩。」古人不就是這樣修身養性的嗎?要知足才能常樂,要磨練才能成長,要吃苦耐勞才能有挫折容忍度。然而現今的父母怕孩子吃苦,從小就給孩子最好的享受,老師也不太願意嚴格要求學生,因為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快樂」學習與成長。只是,這樣做真的對孩子比較好嗎?

  另外,培德小學校長說,學校仍然恪守「禮義廉恥」校訓,全校推廣《弟子規》,每週有集體背誦時間。校長送給每位參訪者一本《弟子規》──打開來是一張紙,摺起來即成一本可翻閱的冊子,方便隨身攜帶。從這兒深刻感受到大馬的華人,力圖保存中華文化的用心與巧思。

  走進吉隆坡的育才小學校園,走廊柱子上,處處可見雋永的智慧小語;三樓會議廳的牆上,掛著許多呈現中國繪畫與書法之美的字畫。其中一幅書法寫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我對這句話特別有感受,因為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我的師長也常說:修行要發猛利的誓願,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到它,一定要做到它!

 

勤聞思 體會聖賢心續

  在轉入會議廳的走道上有「二十四孝」大幅油畫,看著看著,心中澎拜不已──其中,單衣順母的閔子騫,在冰雪紛飛中穿著毫不保暖的蘆花襖幫父親駕馬車,默默忍受冷風刺骨的痛苦,也不願意告訴父親實情。他心裡想的都是如何利益別人,希望父親不要因為擔心他而無法安心工作,希望他的繼母不要受到父親責罵,希望他的兩個弟弟不要挨餓受凍,希望他的家庭能夠圓滿。他也看到了繼母的功德,他知道這個家不能沒有母親,弟弟需要母親的照顧,父親需要母親的陪伴,一個完整的家不能少了母親。聖人的心續是純善的,不是我們凡夫能理解的,當鄰居勸閔子騫告訴父親實情時,他會說:「母親對我不好是因為他認為我不愛她,所以我要更孝順她,讓他知道我是愛她的。」就是因為這樣的孝子心,感化了他的繼母,得到了繼母的疼愛,也讓他的德行流傳千古。

  當我在福智青少年班或任教的學校講述這個故事,都會有學生建議打「一一三」婦幼專線。彷彿這樣做閔子騫的苦馬上可以消除,問題也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但真是這樣嗎?試想,如果兩千多年前的閔子騫選擇告訴父親,他能夠贏得繼母的關愛嗎?能得到弟弟的敬重嗎?能得到圓滿的家庭嗎?能感化後代的子子孫孫嗎?能成就他的德性嗎?最重要的是,他能得到真實永恆的快樂嗎?思惟至此,內心油然生起對師長無限的感恩,讓我有機會在福智青少年班學習,才能稍稍看懂這些故事的內涵,對聖賢的心續稍有體會,並生起效學的心。

  我的師長說過,儒家文化和佛法是暗暗相通的,只要有儒家文化的地方,佛法就能紮根。以蘊含儒家文化內涵的標語與繪畫妝點校園,甚至推動背誦儒家經典,讓孩子時時於見聞中不忘本……我在馬來西亞看到希望。

  因此,我自許更要好好在自己崗位上克盡職責,認真努力背誦經典,領納聖賢的智慧,並將這份好樂學習的心傳遞給我的學生以及周遭的人,讓大家都能成為知書達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