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種」有好事──雜草蟲聲農場 湯麗惠

◆高雄 小拉

 

  曾經,農場初期雜草叢生的日子是她的噩夢;現在,雜草蟲聲的情境是她的驕傲……

  越來越多人在遠離塵囂的台灣東部買地當農夫,享受貼近大地的美好。無獨有偶,好山好水的花蓮,近幾年也逐漸聚集一群崇尚自然農法的現代小農,「雜草蟲聲農場」女主人湯麗惠正是其中之一。

  話說買下人生第一塊農地時,不施肥的田地,雜草長得比蔬菜好;不撒農藥的栽作,蟲聲遠比人聲鼎沸,湯麗惠請父親為農場命名時,他說:「你的農場就叫雜草叢生吧!」當時,國小低年級的兒子負責記錄,不會寫「叢」,竟寫成「蟲」,誤打誤撞卻也名副其實,於是就成了「雜草蟲聲」農場。

  懷抱著在自己農地上自給自足的夢想,卻天天得面對雜草和蟲害的威脅……受到「泰國米之神」戴查先生的啟發,湯麗惠了解選種的重要性──當蔬菜種苗本身健康強壯時,病蟲害和土壤肥分就不再是影響植株生長的主因。在參加慈濟大學邱奕儒教授成立的樸門社團,學習以「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及分享多餘」為主的課程後,一腳踏入自家採種、留種的傳統農夫生活。

  她觀察油菜花經過三代自家採種之後,變得非常強壯,因為這些種子是一代又一代歷經考驗後適應了農場的土壤和氣候。另外,她向其他農友交換來的種子,則是經過多代採種後的種子,對土地的適應性也比慣行種子佳。因此,她更加確定自家採種、留種這條路是該持續嘗試和學習的功課。

 

草莓族化身泰山

  自家採種雖然辛苦,但湯麗惠樂在其中:「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手上的種子有百分之四十是父親務農時留下來的。」其餘種子來源則是小農間的彼此交換,萬不得已才去種子店購買,再自行慢慢一代一代留種。她偏愛小農自家留的種子,「因為這些種子經過代代相傳,生命力強過慣行種子太多了。」而小農們彼此交換種子的過程,就是以民間力量來保留較特殊、罕見的本土品種,無形中也讓植物的基因變得更多元,就不用擔心種子遭商人把持。

  湯麗惠希望營造一個生物多樣性的農場,於是四處蒐集各種本土種子,除了種植多種蔬菜,還有各式作物,例如,棉花、芳香萬壽菊、矮種敏豆、紅藜、赤道櫻、巴蔘及紅色、綠色及黃綠色秋葵、馬告──原住民的胡椒,還有香草、果樹、水生植物、花卉及樹木等,希望更多人來體驗簡樸的農村生活、享受自然生態。她笑著說:「農場的工作永遠做不完,身體雖然勞累,心情卻是輕鬆愉快。」雜草蟲聲是農場的最佳寫照,也是她對農莊生態始終如一的堅持和期盼。

  當湯麗惠意識到種植原生農作物,對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之後,便開始栽種原住民代代採種、留種的傳統植物,例如,樹豆、翼豆、刀豆、昭和草、野莧菜、紫背草、龍葵等野菜,這些原生種野菜的生命力和環境的適應力都優於其他蔬菜,雖然如此,仍不敵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湯麗惠坦言,這些蔬菜在農場也不過四代,當然強不過代代世居於此的野草。可見野草種子的基因庫,一點一滴詳實記錄著此地天候的變化、土壤微生物的狀況,經過長時的鍛鍊,早已適應農場的土壤、水質和空氣。所以若能夠耐心地自家代代留種,即使原先如草莓族般嬌貴的蔬菜,經過長時磨練,株株都可能成為蔬菜界的泰山,如此一來,也能減輕農民每日拔草、除蟲的辛勞。

 

大地旅人的分享

  樂於分享的湯麗惠不只自己耕作,還招募志工一同體驗農耕。農場提供志工每人一小塊農地及免費種苗和工具,希望志工們除了體驗採種、留種的重要,也有自給自足的收穫。其實每個志工只需負責一小塊農地,工作時間也不多,但隨著親手耕作逐漸增加對作物和土地的感情,最後志工們耕作的面積和投入的時間已超越農場主人。湯麗惠看著自己的農地被一群同樣關愛土地的人愛護,既欣慰又感動,也體會出跟越多人分享,自己反而擁有更多。

  透過樸門社團的種子交流平台,湯麗惠樂於和其他小農交換種子,分享採種技術,例如,秋葵太早採收,發芽率會偏低、棉花的種子就藏在棉花裡、香菜種子則要剝開才能種……許多採種、留種的小撇步都成為小農們聚會時的熱門話題。

  當地,還有一個小農們聚會和切磋農事的最佳去處「小一點洋行」,店內擺放著有機豆漿、咖啡豆、各式新鮮無毒蔬菜等,都是農友認真栽培的農作物。小店裡的花茶、手工皂、果醬、米粉……都是當地小農親手製作的加工品,別具地方特色。洋行不定期舉辦聯誼活動,就在手工烘焙咖啡的陣陣香氣中,生產者分享著自家產品的特色,當然自家留種的概念,也默默傳遞到消費者的心中。

  雖然自家採種、留種費時又費工,但喜愛嘗試種植各式植物的湯麗惠,親身體會箇中樂趣後,心情既滿足又充滿成就感。留種,除了可以豐收清淨無污染的蔬果,農場裡所有親力親為採下來的種子,都是她如數家珍的寶貝,「因為大家都是大地旅人,不論是種苗或種子,人類都只是暫時的管理者而不是擁有者。」她樂意將自己的寶貝和更多朋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