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一座感恩的橋樑 慈心基金會農管股 李逢祺口述 中壢 黃志蒼整理 李逢祺學過機械,後來又學計算機工程,接著在台糖做過技術員、銷售人員。學了五花八門,就是沒種過田。這樣一個對農務一竅不通的人在里仁擔任農管工作,當農友和里仁賣場的橋樑。他如何在抱怨聲中建立信任?如何讓自己透過歷練成長?且看他兩年來一路走來的甘苦談。 剛接農管負責人的時候,剛好里仁制度正在建立,許多與產銷相關的規定、制度都正好開始實施;這些相關的規定與做法,都必須靠站在第一線的人去與農友溝通、說明,因此剛開始農友的抱怨都往我身上發:「前一個農管義工就可以這樣,為什麼換成你就不可以?」農友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常常是:「你又帶來什麼不好的消息!」當時我心裡很不是滋味;又不是我願意的,我也很無奈,制度與規定就是這樣,因此,那時也常自怨為何好事輪不到我。但是,想到制度的建立是為了誠信,就長期來看對農友及消費者雙方都是有利益的,再怎麼樣也要硬著頭皮去跟農友做相關的溝通。 外行人的努力 其實我對農管是一竅不通的,接任前在台糖工作,接觸的都是與農事無關的工作。每當盛產時看到樓梯走道堆滿了菜,或天災沒菜賣時內心就很惶恐;因此我下定決心要把它弄清楚,內心盤算著,不是農友有什麼菜就收什麼菜,一定要做到供需平衡。但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季節要請農友種什麼菜,哪一種菜在哪一地區種最適合,對農友成本效益最好?哪一種菜消費者最喜歡?要求農友改種,我要怎樣讓農友信服?改種技術問題可否解決?這些對我這門外漢都是挑戰。 送蓮霧配故事 農管小組要負責蔬果供需的調整,沒貨固然煩惱,貨多銷不出去也要傷腦筋。去年剛好蓮霧盛產,蓮霧如潮水般的運來,遠超過里仁的需求量,看到這批因技術經驗成熟所種出的蓮霧,既大又甜,農友憂喜參半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只好努力設法協助尋找有機商店銷售。前年基金會輔導的有機蓮霧首次在里仁登場,卻發現果實中百分之七、八十有蟲,不忍心農友受到退貨的挫折,因此就協請里仁賣場、發動義工開始削蓮霧,裝袋出售。剛好福智之聲(福智之友姐妹刊物)中刊載了「蓮霧的故事」,記載的就是將蓮霧改為不用農藥栽種的心路歷程,我想到剛好可以利用這機會將團體的理念推展出去,所以就自掏腰包買了一箱,又把「蓮霧的故事」影印了一些,送到原來的公司請老同事吃。我跟他們說,蓮霧請你們吃,但是有個條件「要吃蓮霧配故事」。這麼一來,大家吃的很高興,也了解團體的用心,慈心理念就隨著這些禮物傳開了。 感恩的橋樑 九十年納莉颱風來襲,台北停電、停話幾天,許多農友都透過種種方法跟我們取得聯繫,主要是關心我們受損的情況,聽了很令人感動。也有一位農友擔心我們的法味義工沒菜可煮,主動送我們芽菜。回想剛開始推動制度時,雖然有些小摩擦,但是透過誠懇的互動,讓農友真正了解我們的理念與作法;譬如我們要帶給他們怎樣的環境;我們是如何處理他們所種的菜,如何發動義工處理各種過多的菜,如:削蓮霧、削柿子、處理失血的西瓜、將過多的高麗菜做成高麗菜包等等,讓農友真正體會到我們團體的力量,讓農友了解到我們的用心,與要帶給他們的是什麼?事實可見,有互動才有體諒,有體諒才有感恩,且感恩要彼此互相,我樂於搭起這座感恩的橋樑。 擦槍走火學共識 身為農友與賣場之間的橋樑,一方面要傳遞農友的辛勞,一方面又要了解里仁賣場調度的辛苦,加上許多外來因素的影響,難免在互動中產生摩擦。 誰最辛苦 剛接農管時,常聽到里仁賣場反應:「菜怎麼這麼醜?」「唉呀!怎麼這麼大?怎不種些小一點、嫩一點的?」我初時也會嘀咕:「怎麼這麼沒理念?有機無農藥種得成,已經很辛苦了,你們可以想想辦法,教教消費者嘛!」就這樣雙方心裡都卡卡的。 理性與感性 近兩年來與農友相處,我可以體會到農友天未亮就下田的辛苦,尤其是轉作有機,農作期間更是辛苦,抓蟲、拔草、調整土質都是少不了的人工作業。但是要幫助農友轉作,讓他們真正長期受益,事實上,除了分享他們辛苦感性的一面外,少不了要幫助他們做些理性的抉擇。比如:要動腦筋讓他們能接受改種的原因,如何幫他們規劃改種?就像前面說過的,要讓北區的農友,放棄種木瓜改種小黃瓜,我們要分析優、缺點給他們聽以外,也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我們真誠想幫助他們的用心,讓他們做些理性的抉擇。以自己來說:我要是太過於感性的陷於農友的辛苦面,是沒有辦法長期利益農友的。 菜多菜少不麻煩 現在的產銷平衡問題已經比往年改善很多,這些除了感謝農友的配合外,也感謝儲運股的努力;而消費者不挑剔也是幫了很大的忙,有人到里仁店買菜時一定問:「今天什麼菜最多?」就多買了一把,除了讓我感覺很溫馨外,更讓我體會到彼此相互尊重的重要,今天有這樣的改善也不是個人的努力,是三方(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合作的成果。因此現在不管是菜多或菜少,我都不會覺得麻煩,因為我們已經有互動良好的農友,也有一群有理念的消費者,更有一個幫助我學習誠信、互助、感恩的和合團體。就像納莉颱風來襲,冰箱空空如也,但我已不怕再去面對「空冰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