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樂在其中

高雄 李淑娟


  活動開始的第二天中午,李老師發現元平沒吃午餐,關懷他不用餐的原因,回答早上吃太飽不餓,但是老師總覺得元平神色有異,午休時找他出來聊一聊,才發現元平參加青少年班的資歷比她還深。自從高雄學苑有青少年班及暑期活動開始,即年年參加,至今也有六、七年了,老師要講什麼道理,他都知道了,所以上起課來就不太有勁。老師瞭解元平犯了一個毛病,就是把德育當成知識看待,卻很少在生活中實踐,體會其內涵,想想以前的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直到遇到日常老法師,經由他老人家的引導,才發現原來儒家文化這麼美,是先聖先賢於生活中體證的智慧,而落實在生活中又是這麼妙不可言,雖然自己實踐到的僅得一、二分,卻也慢慢品嚐到德育的芬芳。

  該怎麼引導元平呢?老師告訴元平課程會一再重複,因為那是提升我們生命很重要的內涵,隨著年級而有深淺的差別。老師也慢慢道出自己體會德育課程的經驗。以觀功念恩為例吧!當初參加教師營,看見一個老師捧起便當,想起義工們的用心,不禁淚流滿面,自己雖然知道要感恩,卻一點也不動心。後來自己也當了義工,直到有一次參加活動,中午用餐後要洗好多的碗,洗得腰酸背痛,這時才體會,是很多義工付出心力,才有乾淨的碗使用;以此類推,每一餐飯都有好義工的付出,我們使用的每一項物品,背後也都有好多認識與不認識的人辛苦的付出,自己何德何能享用這麼多福報?內心不由得悸動起來,自此每當用餐,或是參與某項活動,或是使用某項物品,比較會去珍惜,念恩,其滋味就大不相同了。

  老師建議元平:「現在你要學習的,就是找一項德目落實到生活中,常常檢視自己實踐多少分,只要你願意這樣做,相信你對課程的體會越來越深,也會越來越快樂的。」元平只是平靜地聽著,也不答腔。實在不知道孩子能聽進多少,老師只期望以自己的生命經驗來觸動孩子的心。晚上老師打電話與元平的媽媽互動,讓她瞭解孩子在校的情形,並請她再關懷引導孩子。

  慢慢地,老師發現元平有些許改變,上課愈來愈能專心,表情越來越開朗。老師知道元平正努力在體驗另一層的生命滋味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