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講座系列》

善於管教(四之三)


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董事 解典衛
講於九十一年十一月 青少年班家長聯誼會
編輯室整理


  善於管教系列,第一次是總說,一方面也做動機的策勵,第二次則談到父母的角色。前面花較多的時間破除一些不太正確的觀念,的確是談「勇於管教」,可是漸漸大家有了一些認識以後,我建議主題改為「善於管教」比較恰當!「勇於管教」是對於自己的天職要勇於承擔,究竟的應該是善於管教。前面的介紹偏於「破」的部分,要破除一些不太正確的觀念,這次則重在「建立」正確的觀念和做法。

  如何才能做個稱職的父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成功的人生,除了本身的條件之外,也需要外在環境的幫助。外在環境來自於兩個力量,我們常用的譬喻,一個是光,一個是熱。「光」是智慧,能照亮孩子的心靈,使他內心不迷惘,能指引他往正確的人生方向;「熱」就是慈悲,能溫暖孩子心靈,滿足他被愛的需要,也學會如何去愛別人。給別人「愛」,對方會感覺到溫暖、幸福、安全,所以做父母要善於瞭解自己的孩子,尊重、了解他的根性、因緣;善於關懷孩子,才是盡到做父母的責任。關懷的時候,要懂得如何去啟發他「善」的潛能,優異的潛能。孩子的根性不同,不能用同一套模式,要用心觀察孩子。比方說,孩子數理的能力較弱,若還是硬逼他往數理方面發展,那孩子會很痛苦,父母親也會痛苦。懂得如何去啟發、尊重,如何去教導,協助他成長,這是父母須具備的特質。今天提出幾項現代父母親需要培養的特質,供各位參考。

  第一、耐心,不論孩子性別、個性、天賦、體能如何,都需要耐心的去關注他。我認為,有耐心才可以發現孩子的成長情況與需要,如果耐心不夠,就無法有效的鼓舞他,並啟動他正確的學習動機。如果有耐心的話,就不會因為一時的憤怒,而傷害了孩子的自尊與信心。所以要學會耐心教導孩子,才能有助於孩子培養一種平心靜氣的習性。

  父母親若沒有耐心,就會帶出沒有耐心的小孩,因為你沒有耐心,所塑造出來的家庭文化就是家人都非常毛躁,孩子都會被「鍛鍊」成毛躁,除非他的根性特別不一樣。平心靜氣不單單是一種美德,也能夠幫助孩子將來在生命中面對各種挑戰時能穩紮穩打,也就是我們常說「滴水穿石」的個性,毛躁的人就不具備這個特質。

  講「耐心」也許還很抽象,再舉些實例。在家中沒有耐心,大概是什麼樣子呢?孩子和我們講話,我們沒等他說完,就插嘴進去,就是沒有耐心。另外像孩子犯錯了,我們並沒有先騰出時間把真相弄清楚,就開始採取行動,這也是耐心不夠。比方說孩子晚歸,父母開始時是焦急、關心,但是慢慢的就開始煩惱,等孩子回來,很可能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訓斥。我們沒耐心去弄清楚,為什麼孩子做不到?是不是碰到什麼困難?有一次我女兒晚上十一點還沒回來,開始時我是十分擔心 ,慢慢的心裡煩躁起來,然後就開始有很多負面的想法出現,情緒就很不好。當女兒回來的時候,我的理智已經完全被情緒障礙住了,無法靜下心去了解她為什麼這麼晚回來。後來我才知道,那天晚上她等不到公車,小女孩又不敢坐計程車,她也傻傻的一直等公車。本來她應該打個電話,但附近也沒有公用電話,手機又沒電,她也不敢走開去打電話,怕一離開公車就來了,又沒搭上。她有這些困難,我們應該關心她,但是心裡只想到你怎麼可以這麼晚回來呢?這代表我們做父母親的耐心有待提升。孩子做錯是要責備她,可是你要耐心了解到底怎麼一回事。

  有時候小孩子成績不好,不只是孩子的問題,父母、老師都有責任,可能是同學不太愛唸書,所以他受到影響,也可能是唸書的方法不對等等原因,但是我們卻沒有耐心去了解,一味的責備,有時反而扭曲孩子唸書的目的。有些父母責備孩子:「該補習的都補習了,你考的是什麼成績,讓我在親戚朋友當中都抬不起頭來。」孩子就誤以為唸書是為了父母的面子,而不是為未來生命成長打基礎。但是我們常常在情緒爆發時,給予孩子錯誤的價值引導。所以,耐心的學習是很重要的,不要隨便打斷孩子的話,或責怪孩子。犯錯已經犯了,你要以智慧去觀察瞭解,如何去改善?希望孩子改善,要長時間一再的教導。與孩子相處,也是在學習增長我們的能耐。只要父母懂得反省、善巧啟發,與孩子互動時能耐心觀察對待每個孩子不同的根器和因緣,孩子一定會做得很好。

  舉個例子,有天孩子放學回家,媽媽正好在煮菜,他告訴媽媽今天在學校看到了豆子長成綠油油的豆苗,只要幾分鐘而已。媽媽就回他:「少說瞎話,哪有幾分鐘豆子就長成豆苗的,你什麼時候學會撒謊?」,小孩子說:「那是學校的電影裡看到的。」媽媽又說:「傻瓜!電影是假的,是攝影師拍下來的。」這時孩子是一頭霧水,他得到兩個結論:第一,電影是假的。第二,他自己很笨。大人都知道,電影是經過好幾星期長時間分很多次拍攝,然後用壓縮的剪輯技巧,這叫做「縮時技巧」,剪輯成一部片子。應該告訴孩子,這是經過長時間的拍攝和「縮時技巧」的剪輯而形成的。事實上,豆子長成豆苗是需要長時間的照顧,也可以機會教育孩子電影拍攝的「縮時技巧」。但我們常忘記站在孩子的立場,協助他學習、成長,任何一個情境,都是個活教材,如果沒有耐心去關照,就會犯這種錯誤。如果耐心的聆聽孩子的話,就會發現孩子的好奇心,有時就美得像晶瑩剔透的寶石一樣!因為孩子所受到的污染比較少。可惜,現在環境污染較從前嚴重,孩子的叛逆期也提早了。

  到底如何教導叛逆期的小孩?內心的基本功夫要先鍛練,要和叛逆期的孩子相處,唯有耐心才有可能。小孩都會經過這樣的一個階段,差別只是時間長短、遲早而已。耐心的觀察、傾聽,不隨便打斷孩子的話,真心的和孩子互動不是談理論,「耐心」,可以讓父母學習到新的領域,有機會協助孩子打開求知的大門;「急躁」卻常常帶來誤導,比方孩子從外面玩得滿身污泥回來,家長常是怒目相對,責罵得驚天動地,其實說不一定孩子是在外面玩個有趣的團隊遊戲,本來想回來和你分享,結果一進門就被修理得體無完膚,親子之間的關係在不經意中慢慢的疏離,慢慢的惡化。疏離和惡化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與你之間怎麼會弄到反目成仇的地步?一定是在不經意當中,慢慢累積形成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記住一點,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在歡笑當中學習成長,如果學習成長對他而言是可怕痛苦的經驗,他是不會去學習的,你要塑造一個充滿生機,能引導他慢慢成長的環境,充滿喜悅和歡笑,生活教育本來就應該是活潑而不呆板的,隨手拈來都是教材,關鍵在你是否有耐心。當然父母親不是聖人,在工作忙碌、生活緊張的情況下,當孩子不聽話時,發脾氣是免不了的,這並不是要大家不能發脾氣,而是要懂得節制,發脾氣正如打雷,要很快的就雨過天晴,若是懂得正確的親子互動,偶爾下場大雨,對孩子像是甘露,孩子依然可以在下雨之後,徜徉在和煦的陽光和溫暖的春風當中。也就是說你發脾氣之後,也要懂得如何善後處理,這是很重要的。

  有節制的發脾氣是有好處的,它能讓孩子品味到道德權威的訊息。他做錯之後,不是縱容他,而是表達你的不贊同、不認同、不滿的態度,這對他是一種教導,一種是非的引導。如果孩子錯了,又沒有人告訴他,也沒有語言和行為,給他一點點強制和責任的話,他會養成只享樂而不盡責的懦弱,沒辦法承受打擊。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的訓練孩子,不斷向上、向善發展,對自己的行為要負責任,對生命要負責任。

  當然自己先要有德行,孩子對你才有信心,父母親可以生氣,但不可以粗暴不講理,可以生氣去訓斥孩子,但不可以傷害他的自尊與信心,孩子的心智成長,不是三兩天的事,因此要耐心開導,父母的耐心就是孩子成長的力量,父母親若沒有耐心,孩子不容易成長,奉勸各位一句話,不要因為一再叮嚀而孩子仍然犯錯就失望,記得「耐心再教一次」六個字,這樣,才是真的為他好。

  當然在教他時,先要細心觀察,問題出在哪裡,去學習正確的方法幫助他改善,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像有些孩子寫作業常常粗心,寫錯字看錯題目,父母親就罵他:「你怎麼這樣粗心,給我細心一點!」這種好似戰場上的心戰喊話是沒有用的,或是說:「再不細心,待會去罰站!」這些都是很不好的教學方式,你要觀察他的學習過程,找到原因之後,和孩子共同面對問題。
如果父母很有耐心,這種身教也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耐心的特質,這是很好的習慣,很多人這一生的失敗,是因為沒有耐心,粗心大意,推卸責任,所以我們要耐心的仔細觀察孩子,優點給他鼓勵,缺點給他教導,有效的引導他,但是各位也不要走偏了,變成偵探,成天在觀察、揭露孩子的隱私,而是我們自己本身先去開展一種心理的空間,有耐心就是給人心理的空間,這是可以學習、可以成長的。

  第二、現代父母要培養的特質是安全感。父母親若缺乏安全感,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適應的能力,和學習的態度。父母缺乏安全感是什麼樣的狀態呢?很擔心孩子出狀況,所以限制孩子的活動,使得孩子與現實生活脫節。事實上孩子很多的學習是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去體驗的,如果不給他這個機會,孩子只好在家看科幻小說、看電視、聽音樂、上網,需要錢時向父母親伸手要零用錢,而沒有機會學習負責任。有些父母缺乏安全感,不讓孩子接觸可能會引發孩子產生自卑感的情境,比方說,不讓孩子參加比賽,害怕他輸了會影響到他的自信心,害怕孩子去和別人競爭。我記得小時候,我的祖母一直和我的父親講,我的五個兄弟都不准去學游泳,因為太危險了,所以我學生時代都不會游泳,直到最近才開始學游泳,年紀大了才學是很辛苦的。的確,去游泳要小心,但我們應該要教他如何去小心注意,而不是避免讓他去接觸。現在很多父母都不讓孩子接觸外界,就像溫室中的花朵,野花在大自然中,長得更芬芳,更有朝氣;溫室中的花朵看起來很病態,好像缺少了許多東西,所以若是缺少了刺激他奮鬥向上的機會,他就會只憑個人的好惡,而不是按著社會的規範去行事,缺乏克服困難的毅力,可能連最起碼的責任感都沒有了。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做家事,切菜怕切到手指,煮飯怕觸電,所以他們不太鼓勵孩子做家事。我覺得在孩子國小一、二年級,七、八歲時就應該學習做家事,福智教育園區辦體驗營,有些老師們很熱心,他發現有些孩子不會洗澡,老師就想去幫他們洗,我就告訴這些老師「萬萬不可」!洗不乾淨沒有關係,影響不大,反而是心靈不乾淨影響才大,反正學生慢慢學,總有一天他會的。學習這些一定要讓他自己每天練習,剛開始也許真的沒洗乾淨,毛巾也擰不乾,但沒有關係,這些不是很重要的,總有一天他會做好的。我的用意就是要讓他學習,名為「體驗營」就是要讓他體驗,你可以在旁邊指導他,水的溫度如何調到適當。要一步步訓練,先讓他當觀察員,看你怎麼做,示範做給他看,然後讓他當助手,多練習幾次,再放手讓他自己做,讓他慢慢的由淺入深,逐步進入狀況,從最簡單的家事做起,再進入到複雜的部分。

  我聽說現在有些孩子不會繫鞋帶,大多是菲傭在做的,這是很可怕的事,千萬不要把孩子養成這樣。還有些父母每天一定開車送孩子到學校門口,不捨得讓他多走幾步路,這是多麼沒有安全感啊!把孩子照顧得太週到了,終究孩子要學會坐公車,再長大些要會坐捷運。一定要讓他練習,保護得太好反而傷害了孩子,要放心讓他去做,當然這需要時間,如果上市場帶著孩子一起去,這就是一種機會教育,去樓下買醬油,若怕他打破,那就再買一瓶,打破了沒關係,他也學到了,這很值得,「學費」並不高啊!我們不只是要他學購物,真正要學的是培養他的獨立性,責任感,勇於面對現實的能力,要學的重心在這裡,要讓他有機會面對現實環境的能力,如果不讓他去面對,那他以後怎麼辦?

  父母親沒有安全感的時候,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比方說發生地震的時候,臉色鐵青不知所措,孩子也被你嚇到了,父母親如果常常缺乏安全感的處理日常生活,孩子也會變得較神經質、較怯懦!

  第三、我覺得稱職的父母必須學習的是和諧。和諧,不只是父母按時上下班,平常督促孩子作功課,假日時全家到外面散心……等等,我們還要去看這「和諧」背後真正的意趣。和諧的意思並不是完美無缺,而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有時候人常常會為了完美無缺的形象,而失去了純真的愛,純真的愛是指家中成員能彼此互愛,由於彼此互愛,所以能夠相互影響,相互感動,孩子也在其中學習,進而引發他心靈深處「愛」的情操。

  有一點要注意,父母不要以強制的手段牽著孩子的鼻子走,而是要去了解孩子的根性,不要用自己的框框套在孩子身上,要他去完成自己這一生所未完成的野心。我有位朋友的兒子,他的同學都唸到大四了,他還在唸大一,因為一直重考,而且只有台大、陽明的才可以,因為這位爸爸是位藥劑師,他一生想當醫生而未成功的理想,就一定要在孩子的身上落實,所以這孩子活得很辛苦。所以愛本身是要去協助一個人活出自己,成為他真正的自己,去實現他生命更高更圓滿的境界,這就是「愛」的特點,而不是去併吞一個人,佔有一個人。剛才所舉的例子,父親就是「併吞」孩子,那是不對的。

  我們平常要多去觀察、了解、鼓勵孩子,讓家中成員互相關懷,互相尊重、互相諒解,要在家庭中培養互愛的氣氛,形成一個很好的團隊,因為孩子需要在這種環境中學習如何愛人,如何盡到自己該盡的責任。我看到很多家庭年輕的父母白天上班,本來就缺乏溝通,一大早孩子叫不太醒,就搞得氣氛很緊張。有時晚上很晚才回來,回到家中還為了某些家事鬧意見,父母親常常爭吵,這會帶給孩子很不好的影響。如果真心為了孩子好,最好要節制一點,因為這種不好的示範也會變成「身教」。

  家中成員不多,但是常常爭吵不和諧,孩子幼小的心靈可能會對人性產生質疑,更進一步對婚姻產生恐懼。很多人單身不結婚,是因為從他父母親的婚姻中得到不好的印象,而對婚姻絕望,有很深的心結在,所以他看到有人要結婚時,他會不安而替別人擔心。其實結婚與否,是個人生命的選擇,重要的是,單身時也要把「人」做好;若結婚後就有責任,要把家庭經營好;如果有小孩的話,更要進一步把孩子帶好。

  一個和諧的家庭需要努力去經營,「溝通」很重要。要經營和諧的氣氛,第一,懂得聆聽,當孩子碰到挫折的時候,懂得安慰孩子。第二,感受性要好,有些人對別人的感受性很差,不太能體諒、了解別人;有時一句話出去,對方聽起來不太好受,可是他自己沒感覺。第三,不要輕易去批評,責備別人。第四,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你的意見,你的意見也許很好,但是你強迫他接受就不好。

  最後,不論別人談話是否中聽,你都要練習保持一種興趣。有時候,孩子的談話,你可能覺得沒興趣,為了要和孩子互動,要培養出這種興趣來。活在這世界中,你要和很多人、事接觸,不要變成了個性孤僻。如果你對孩子一點也不關心,對孩子的談話毫無興趣,那你這種個性就不太適合有孩子,你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以前我常常有機會和大廈管理員聊天,他們很多是退伍榮民,他們常有些抱怨,對生命的不滿,但是在與他們互動當中,你可以體會到許多在書本中所不易學習的生命內涵,有很多是用他的生命去刻畫的經驗,用很多代價才能得到的一些體驗。我有很多的生命成長是從他們那裡得到的,因此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就比較了解;他們的某些行為,我也比較能夠包容。有時候,我們不能包容一個人,是因為對他的處境不了解的緣故。如果我們不能包容孩子的行為,是因為我們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困難與掙扎沒有感同身受,我們一直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去判斷。

  現代的孩子物質豐富,心靈環境卻很貧乏,這是我們以前沒有過的經驗。我們怎麼可能再用自己過去那種狹隘、不圓滿的經驗去要求、去與他們互動呢?所以瞭解常常是關懷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如果你對別人不瞭解,說要去關懷他,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