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典範
             ─德育古鑑「敬聖類」學習引言


  現代人強調多元思考,希望有獨立思考的空間。這原是好的,但是思想多元化,若未經價值澄清及智慧抉擇,反倒令人無所適從,走入一種價值虛無的時代,生命沒有目標,對未來茫然無知。時下很多年輕人,不了解讀書的意義,也不知道如何過這一生,他們的人生失去方向,是一種迷失的生命型態。

  如果不想迷失方向,就要建立生命目標。要達成生命目標就必須有學習的典範,典範的層次有高有低,從堯、舜、禹、湯、孔子等聖賢,甚至到地方賢達,這些都是人們仰望、學習的對象。過去的人對於生命要達到的狀態會建構一種價值目標,內心也會有一股動力,促使他終生朝這個方向努力,讓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所以先民活下去是有方向的,目標與價值觀是一致的。

  為什麼要師法古人呢?師法古人並不代表現代一定錯,中國人本身就很敬重歷史,從過去走過的軌跡,可以避免掉入錯誤的坑洞,別人走正確道路的經驗可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漫長的經驗累積可做為我們生命的借鏡,如果人類的歷史走過一千年,有多少人的經驗可以讓我們免費學習呢?如果人類歷史走過一萬年,那成長的軌跡遠遠超過個人數十寒暑的經驗,所以對比時下很多問題,我們可以拿前人走過的經驗來學習。

  學習的態度要莊嚴慎重。一個人如果是嬉笑怒罵的態度,用在娛樂方面還沒什麼關係,可是如果內心想向上,沒有提起心力認真學習,學習效果自然不佳。就像要接盛水,可是杯口卻向下,挑明就是不想要,自然學不到東西;另一種狀況是自己主觀成見太強,他人說的內容都要迎合自己的胃口,或是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做,就像杯子裡有污垢,即使裝了瓊漿玉露,也不敢享用。聖賢的學問是清淨、善良、向上的,要向上提升若沒有精進努力的心,是學不來的。

  當內心有一種仰望的目標,想要認真學習的心情,對於能引導生命成長的人或物,自會產生莊嚴慎重的恭敬心。所以古人不只敬重宗教,敬重聖像,對字、紙、書本也都很尊重,因為古代所寫的文字內容都是成聖成賢之道,是以生命成長為主軸課題,靠著書本文字可以讓人的生命得到提升,所以古人非常恭敬書本,他們所恭敬的,其實是生命提升的內涵。 聖賢是智者對生命體悟的顯現,智者以聖賢為效法學習的對象,建立正確高遠的學習目標,生命就不會落入虛無迷失中,這一生過得就有意義有價值。